垃圾桶模式

决策模型理论

垃圾桶模式(英语:Garbage can model, Garbage can process, or Garbage can theory),又称垃圾桶模型垃圾桶决策模式等。不同于理性选择模式,垃圾桶模式认为组织的决策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的混乱之中。[1]

1972年,科恩詹姆斯·马奇英语James G. March奥尔森英语Johan P. Olsen的《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式》(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中提出该理论。 [2]

垃圾桶模型的概念图[2]

组织的无政府状态

组织的无政府状态,是组织或决策,具有数项特征:目标模糊、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与流动性参与。[2]

目标模糊

目标模糊(problematic preferences),是指组织的整体目标特征缺乏明确性,对于各种政策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清晰。[2]这意味着组织对于不同目标的优先级是可以弹性调整的,而非固定不变的。组织规模逐渐扩大,复杂性也随之增加,组织同时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而目标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子目标。然而,在具体厘清这些目标时,目标之间总存在矛盾或不一致。因此,垃圾桶模式的组织目标通常都是模糊的,优先级也是处于变动,并非一成不变的。

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

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unclear technology),是指组织成员亦不清楚达到目标的方法。[2]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其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只有肤浅的了解。成员必须通过试错和经验学习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甚至在面临危机时也需要摸索出解决办法。垃圾桶模式的组织常是松散结构,行动先于思考,而非照着一定步骤达成目标。组织中,常常先决定要做什么,而不是思考为什么要做,以及达成何种目标。

流动性参与

流动性参与(fluid participation),是指组织成员的参与也在不断变化。组织成员的参与,在不同领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各不相同。参与度也会因时间而异。因此,组织的界限呈现不确定和变化。任何类型的决策的决策者与服务对象也会突然和不可预测地改变。[1]

垃圾桶模式的四种流

 
传统的理性选择模型认为决策基于罗列选项、执行与评估成果等流程。 [2]

垃圾桶模式认为组织决策实际取决于组织内部四种流的互动与消长。 问题流、解决方案流和参与人员汇流至第四项决策机会流中,根据机会、时机和出席者的碰巧地混合。

 
垃圾桶模式中,决策是数个导致的结果 [2]

问题

问题流,来自组织内外的人员,以及许多占用注意力的不同因素,例如,家庭、职业、地位和金钱的分配,甚至包括媒体上的时事。[1]这些问题不一定是真实,或者重要,但决策者们总是如此认为。[2]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流,是个人或集体的产物。例如,想法、法案、计划和操作程序。这些解决方案中没有一个需要与现有的问题相关。[2]相反,参与人员使用已产生的解决方案积极寻找其能派上用场的问题。[1]

参与人员

参与者仅在有时间时参与决策。他们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并随时离开。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参与人员也有不同的偏好。[1]

决策机会

决策机会,使组织有机会做出决策。这些机会定期出现,使组织做出确定选择的时刻。例如,签署合同、招聘和解雇员工、花钱和分配任务。[1][2]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1.5 McFarland, Daniel; Gomez, Charles. Organizational_Analysis_Book_2016 (PDF). Organizational_Analysis_Book_2016. Coursera. 2013: 60–77 [2022-1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0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Cohen, M.D.; March, J.G.; Olsen, J.P.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 17 (1): 1–25. JSTOR 2392088. doi:10.2307/2392088.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ohen 1972”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