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 (汪精衛國民政府)

1940-1945年在南京的大學
(重定向自上海临时大学

1940-1945年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汪精衛國民政府辦學。辦學的緣起是抗日战争期間原国立中央大学1937年西迁重慶。1944年統計全校學生940人,多為日本軍事佔領區內貧寒學生。

1942年的中央大学教室真知堂。

校史

汪精衛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趙正平提議,1940年4月成立復校籌備委員會;身在重慶的第三次蔣中正內閣不認可其校名而稱「伪」中央大学。起初復校校址設在南京建鄴路中央政治學校舊址。1942年8月,因器材圖書短缺老舊,學校遷至南京金陵大學校址(此时金陵大学迁至四川成都)。

1940年7月成立招生委員會,在日本軍事佔領的南京北平上海蘇州杭州武漢廣州等七個城市招生,首屆錄取674位學生,所有錄取生一律免收學雜費、住宿費,二年制師專及農專生免收膳食費。1944年統計全校學生總數為940人,其中文學院70人,法商學院290人,教育學院75人,理工學院205人,農學院150人,醫學院150人。

1945年8月汪精衛國民政府倒台,宋子文內閣教育部長朱家驊於9月下令解散「伪」中央大学,将包括交大在内的上海6所院校学生划为“伪学生”,頒布《淪陷區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畢業生甄審辦法》(或稱《偽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畢業生甄審辦法》),並於10月中旬,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設立臨時大學補習班,令原淪陷區在校生先補習再進行考試,至於已畢業的學生則需補交論文以及蔣介石所著的《中國之命運》閱讀心得報告,經審核通過方獲合格證書。此舉被認為有歧視淪陷區學生之意,引起淪陷區民眾極大反彈,认为未能随国民政府西迁的平民、学生,于沦陷区生活学习,缘于国民政府溃败所致的无奈之举,提出“人民无伪,学生无伪”,最後教育部取消甄審考試,改臨時大學補習班為臨時大學,以收容尚未畢業的在校學生。汪精衛國民政府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分至南京臨時大學上海臨時大學。1946年6月,教育部撤消臨時大學,應屆畢業生發給畢業證書授予學位,在校學生則按原學校院系與地區,分發至中央大學安徽大學交通大學江蘇醫學院浙江大學等校繼續就讀[1]

抗戰勝利後,中央大學於1946年遷回南京。經與金陵大學協商,汪精衛國民政府國立中央大學校址和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和檔案由中央大學接收。

學生來源

學生絕大多數家境貧困,沒有生活來源者靠在校外兼職做教員甚至拉黃包車糊口,轉學或輟學現象嚴重。各學院教師甚至院長很不穩定,例如,五年間醫學院院長一職十易其人,教育學院院長七易其人,校長也四易其人。

儘管辦學條件差,該校仍造就一批人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胡聿賢 、鐵道兵總工程師潘田台灣大學教授趙榮澄台灣實業鉅子鄒祖焜(新亞建設創辦人)、程志新(前國際青商總會會長,推動台灣十大傑出青年選拔活動)等人。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也曾就讀於此。

学生社团

 
参加清毒运动的学生搬运抄出的鸦片王嘉猷提供)

中央大学的学生自发秘密组织抗日群体,包括群社、中华青年救国会。中共地下党则在学生中成立多个外围组织,包括青年救国社、团结救国社、民社。这些组织出版的刊物有《新知识》、《炬火》、《萤光》。[2]

青年救国社

1941年11月,青年救国社在中央大学成立[3],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43年12月,该社发起清毒运动,吸引3000人参加[4]。1944年7月停止活动[5],成员多加入中国共产党

參考資料

  1. ^ 中央大学校史网.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2. ^ 邱从强. 铁蹄下的抗争——记抗战中的南京中央大学学生. 江苏地方志. 2003, (2). 
  3. ^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 革命青年 满腔热血 青年江泽民与南京.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124. ISBN 978-7-5073-3994-9. 
  4. ^ 王宏斌著. 鸦片 日本侵华毒品政策五十年 1895-1945.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12: 221–222. ISBN 978-7-5520-1631-4. 
  5.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编写组,万仁元,方庆秋,王奇生编.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05: 491. ISBN 7-5351-1658-2.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