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

(重定向自九二式10厘米加农炮
九二式十糎加農
制式名称 九二式十糎加農
口径 105mm
砲身 4,725mm(45口径)
砲身重量 1,172kg
放列砲車重量 3,730kg
砲口初速 765m/s
最大射程 18,200m
高低射界 俯角5°~仰角45°
方向射界 左右18°
使用弾種 九二式榴弾
九一式鋼性銑榴弾
九一式尖鋭弾
九五式尖鋭弾
九五式破甲榴弾
十四年式榴霰弾
九五式焼夷弾

試製二式徹甲弾[1]

使用勢力 大日本帝国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総生産数 200門以上[2]

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大日本帝国陆军1930年代初期开发和装备的火炮。归类为军直属“野戦重砲兵連隊”的“野战重炮”。

设计

十四年式十糎加農砲日语十四年式十糎加農砲为能够挽马牵引,设计性能略有降低。而本炮专门设计了九二式五屯牽引車日语九二式五屯牽引車,只能摩托化牵引。

1923年(大正12年)制定了暂定发展目标。1924年6月23日「参第372号」正式给出了研发方针。1925年(大正14年)2月19日「陸普第553号」给出了试制审查办法。1927年(昭和2年)试制加农炮完成,但加农炮车重量超出要求275公斤,要求将射程从原来的15,000米扩大到17,500米以上。决定采用炮身自紧等新技术继续研究。1930年(昭和5)重新开始研制。1932年(昭和7)完成了新的试制炮,1934年(昭和9)改为加长炮管。1935年(昭和10)正式定型。

由于陆军的系列火炮强调机动性,所以这门火炮也属于级别较小、重量较轻的范畴。因为重量的减轻导致各部分的强度不足,在诺门罕战役以最大射程开火时,炮腿经常折断。这一点在定性试验时被忽视了,因为该炮射程太远,靶场不够大,很少进行“一号装药(即最大装药)”实弹射击。但在后来的生产型中得到了改进。另外,为了轻量化,虽然射程远,但炮管后部较长,所以虽然最大射击仰角为45度,但仰角大于35度时,必须在炮膛后下方的地面挖坑以便摇架和炮膛的后端提供后坐空间。

穿甲能力

装甲能力的数值根据目标装甲板和实施年份等测试条件而有所不同。根据陆上自卫队指挥学校军史教务室所持有的资料集《近卫第3师团现有反坦克武器装备效能汇总表》,100m射程的穿钢板厚度为175mm。

作战使用

二战日军师团直属的野砲兵連隊和山砲兵連隊,主要装备野炮、100毫米轻榴弹炮、山炮等轻型火炮。而军直属的“野戦重砲兵連隊”主要装备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和九二式100毫米加农炮。此外,被称为“重加野”的八九式十五糎加農砲日语八九式十五糎加農砲编为独立重砲兵大隊,也是军级炮兵。

该炮首次参战是1939年(昭和14年)的诺门罕事变,装备16门炮的第7野戦重砲兵連隊。

参考文献

  1.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歩兵砲 対戦車砲 他』374頁。
  2.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戦重砲 騎砲他』 91頁。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戦重砲 騎砲 他』光人社、2012年
  • 白井明雄『日本陸軍「戦訓」の研究』芙蓉書房出版、2003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