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神學

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是指基督教參與社會,讓教會和社會對話的基督教神學。公共神學尋求國家的福祉,並且建立對所有人公平的社會,其作法是參與公眾關注的議題,以建構共同利益。公共神學是和社會對話的神學,不是單單只對社會說話的神學[1]。其作法是表達基督教的立場,讓社會大眾可以清楚瞭解,進而可以面對公眾的評論以及批判性的問題[2]

關鍵發展

「公共神學」一詞最早是由馬丁·馬蒂英语Martin E. Marty提出,和公民宗教相對[3]。公民宗教比較重視宗教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公共神學是以基督教的立場為基礎,其特點是會考慮其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4]

大衛·特蕾西曾問到「公共神學」中的「公共」(public)是指什麼。他識別出有三個公眾群體是公共神學試圖要與其對話的:社會、學術界及教會[5]。針對這些公眾群體,他建議所使用的語言及理據都要是所有人可以公開取得的,不是只使用神學上的精英術語。在大衛·特蕾西識別了這三個公眾群體後,也有其他人識別出其他的公眾群體,例如經濟[6]、法律[7][8]、市場、媒體及其他的宗教群體[9]

Harold Breitenberg建議大部份的公共神學都可以分為以下三類[10]。第一類是主要公共神學家的研究,以及他們對主題的瞭解方式[11]。第二類是在公共神學的本質及型態上的討論[12]。最後是「建議性的公共神學」,也就是在公共神學上的實際作法[13]。前二類是將公共神學視為一個研究領域,最後一類則是實務的應用[14]

著名的公共神學家包括有迪特里希·潘霍華威廉·湯樸英语William Temple (bishop)马丁·路德·金戴斯蒙·屠圖于爾根·莫特曼羅納德·法蘭克·蒂曼英语Ronald Frank Thiemann多蘿泰·索萊英语Dorothee Sölle約翰·考特尼·穆雷英语John Courtney Murray雷茵霍尔德·尼布尔鄧肯·佛雷斯特馬克斯·斯塔克豪思及塞巴斯蒂安·C·H·金(Sebastian C. H. Kim)。

共同特徵

雖然沒有有關公共神學的權威性定義或是權威書籍,不過或多或少可以找到一些公共神學的共同特徵。Katie Day和塞巴斯蒂安·金列出了六個公共神學的共同特徵。

  1. 公共神學有類似耶穌道成肉身的特性,不僅僅限在教會,也和教會以外的人有關,公共神學意味著實際,而且關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2. 公共神學常會討論大眾參與的事,也會討論公共领域的本質。
  3. 公共神學是跨領域的,因為它為了要和社會有關,需要接觸到其他領域的專業。
  4. 公共神學和對話和批判有關,可能是來自教會的,也可能是來自社會的。
  5. 公共神學是全球性的觀點,因為其中有許多議題是跨國的,例如移民、氣候變遷、難民等等。
  6. 公共神學是要實現的,不是單單印在書上的知識。這個領域的神學不是先有理論,再來應用的,是在向社會表達的過程中,發展以及演進的神學[15]

和政治神學的比較

公共神學和政治神學有許多共同點。這兩種神學都強調社會正義,以及基督徒在公共領域及政治領域的參與[16],這兩種神學也認為基督教信仰不只是個人的虔誠而已,也可以建立社會的和平、正義及共同利益[17]

公共神學和政治神學也有許多差異。政治神學在追求社會轉型時會比較激進,甚至會被危機感所驅使。相反的,公共神學比較溫和,希望透過社會分析、公眾對話、塑造社會道德結構來漸漸改變社會。政治神學的革命性比較強,而公共神學比較著重改革性[18]

政治神學是比較針對國家中的政府,公共神學比較著重公民社会[19]。政治神學著重的是公正的政治系統,而公共神學著重的是給所有人,有開放對話的公正社會[20],而且可以建構共同利益[21]

批評

有關公共神學常見的批評是其關注的範圍過於廣泛,因為公共神學希望參與所有社會上關注的議題,因此有可能在議題太多而無法深入。因此,公共神學對議題的探討可能深度不足,也有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主題專業知識,導致缺乏學術的嚴謹度。關注範圍過廣也可能讓公共神學沒有針對性的方法,因為其中每一個議題可能都有不同的方法論[22]

另一個有關公共神學的批評是其本質上的困難度,一方面和公共相關,但另一方面,又保持基督信仰和世界不同之處[23]。若太偏向其中一邊,可能和公共沒有關係,也可能就失去了基督徒的見證[7]。這種張力在理論上是很好的,但在實務上很難以維持[24]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腳註

  1. ^ Day & Kim 2017,第14頁.
  2. ^ Forrester 2004,第6頁.
  3. ^ Marty 1974,第359頁.
  4. ^ Stackhouse, Max L. Civil Religion, Political Theology and Public Theology: What’s the Difference?. Political Theology. 2004, 5 (3). 
  5. ^ Tracy 1981,第3–5頁.
  6. ^ Stackhouse 1998,第166頁.
  7. ^ 7.0 7.1 Kim 2011,第19頁.
  8. ^ Benne 1995.
  9. ^ Kim 2011,第10–14頁.
  10. ^ Breitenberg 2003,第63頁.
  11. ^ Breitenberg 2003,第63–64頁.
  12. ^ Breitenberg 2003,第64頁.
  13. ^ Breitenberg 2003,第64–65頁.
  14. ^ Breitenberg 2003,第65頁.
  15. ^ Day & Kim 2017,第10–18頁.
  16. ^ Lee 2015,第57頁.
  17. ^ Lee 2015,第53頁.
  18. ^ Kim 2011,第22頁; Lee 2015,第54頁.
  19. ^ Bell 2015,第117頁.
  20. ^ Kim 2011,第23頁.
  21. ^ Kim 2011,第22頁.
  22. ^ Kim 2011,第20–25頁.
  23. ^ Kim 2011,第19, 25頁.
  24. ^ Kim 2011,第25頁.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