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或十二木卡姆維吾爾語مۇقام‎,拉丁维文Muqam‎),木卡姆的一种,是维吾尔族一種民間古典音樂,有12個套曲,故也称十二木卡姆。它是阿拉伯木卡姆经典音乐调式维吾尔族本土民歌的融合艺术。為中国国务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
国家中國
参考自109
地区 **亞太地區
入册历史
入册历史2005年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命名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地区麦盖提县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101
编号项目II-70
登录2006年

组成

维吾尔木卡姆的12個套曲为《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1]。每支木卡姆套曲均由木卡姆(散板序唱)、窮拉克曼(大曲,naqma)、达斯坦(述事歌曲,dastan)、麦西热甫(歌舞,maxrap)组成,分别有苍劲深沉、雄浑流畅和欢乐蓬勃三种气氛[2]。共有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4500行诗,完整演唱12套曲需25个小时。

木卡姆在維吾爾族地區廣為流傳,並按區域形成了4種不同的風格,分別為喀什一帶的《和田木卡姆》、伊犁一帶的《伊犁木卡姆》、哈密一帶的《哈密木卡姆》、和塔里木戈壁邊沿麥蓋提一帶的《刀郎木卡姆》。各地的「木卡姆」內容和結構,雖然基本相同,但亦有所調整,各顯不相同風格和特色,大多為慶祝豐收及在盛大節日之巴札(市集)上,為人助慶,又或在舉行婚禮的麥西熱甫(集體文娛活動)中增添歡樂,亦為宣揚宗教思想之用。木卡姆的歌词中,掺杂着阿拉伯语波斯语维吾尔语甚至已消亡多年的察合台语[3]

所使用的樂器有薩它爾彈撥爾獨它爾熱瓦甫艾捷克卡龍達卜薩巴依等。

历史

14世纪中叶,察合台人与维吾尔人皈依伊斯兰教后,阿拉伯文化开始渗透。叶尔羌汗国可汗拉失德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支持音乐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成為木卡姆“窮拉克曼”部分。阿曼尼莎汗去掉了旧版木卡姆中陈旧晦涩的诗词,并削弱了宗教色彩[3]

至19世纪,木卡姆精简为12个套曲,但并没有文字记录下乐谱[4][5],一直以口傳心授流傳於民間。

1951年和1954年,新疆文化厅等部门先后两次邀请吐爾地·阿洪肉兹彈撥爾等人到烏魯木齊,將喀什《十二木卡姆》完整地演唱錄音,由万桐书夫妇以五线谱记录[6]。於1960年2月由北京音樂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2巨冊首部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樂譜。1996年,周吉等人在阿瓦提巴楚麦盖提莎车等地采集并用五线谱记录了十七套《刀郎木卡姆》的曲谱[7]

2005年,维吾尔木卡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6]。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經過整理,有新編的作品推出,舞台演出有器樂合奏、齊唱、合唱、歌舞等形式。現時在新疆部分学校内有木卡姆课程开设,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在国内外进行演出[8]

参考资料

  1. ^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天山网. 2009年6月9日 [2010年11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19日) (中文(简体)). 
  2. ^ 《木卡姆——点亮维吾尔人的精神灯塔》.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 2007-09-14 [2010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中文(简体)). 
  3. ^ 跳转到: 3.0 3.1 穿越500年:从阿曼尼莎汗到木卡姆的今天. 中国民族报. 2009年5月22日 [2010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中文(简体)). 
  4. ^ 跳转到: 4.0 4.1 “木卡姆”和《十二木卡姆》. 新疆行旅游网. [2010年11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21日) (中文(简体)). 
  5. ^ 维吾尔木卡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0年11月17日]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6. ^ 跳转到: 6.0 6.1 探访十二木卡姆故乡:男女老幼随着音乐歌声舞蹈. 中新网. 2010年4月3日 [2010年11月17日] (中文(简体)). 
  7. ^ 徐娜. 著名木卡姆艺术研究学者周吉逝世. 天山网. 2008-05-06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8. ^ 《十二木卡姆》亮相国家大剧院.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网. 2010-05-26 [2010年11月19日]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