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木卡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或十二木卡姆(維吾爾語:مۇقام,拉丁維文:Muqam),木卡姆的一種,是維吾爾族一種民間古典音樂,有12個套曲,故也稱十二木卡姆。它是阿拉伯木卡姆經典音樂調式與維吾爾族本土民歌的融合藝術。為中國國務院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 |
---|---|
國家 | 中國 |
參考自 | 109 |
地區 ** | 亞太地區 |
入冊歷史 | |
入冊歷史 | 2005年 |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
分類 | 傳統音樂 |
序號 | 101 |
編號項目 | II-70 |
登錄 | 2006年 |
組成
維吾爾木卡姆的12個套曲為《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1]。每支木卡姆套曲均由木卡姆(散板序唱)、窮拉克曼(大曲,naqma)、達斯坦(述事歌曲,dastan)、麥西熱甫(歌舞,maxrap)組成,分別有蒼勁深沉、雄渾流暢和歡樂蓬勃三種氣氛[2]。共有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4500行詩,完整演唱12套曲需25個小時。
木卡姆在維吾爾族地區廣為流傳,並按區域形成了4種不同的風格,分別為喀什一帶的《和田木卡姆》、伊犁一帶的《伊犁木卡姆》、哈密一帶的《哈密木卡姆》、和塔里木戈壁邊沿麥蓋提一帶的《刀郎木卡姆》。各地的「木卡姆」內容和結構,雖然基本相同,但亦有所調整,各顯不相同風格和特色,大多為慶祝豐收及在盛大節日之巴札(市集)上,為人助慶,又或在舉行婚禮的麥西熱甫(集體文娛活動)中增添歡樂,亦為宣揚宗教思想之用。木卡姆的歌詞中,摻雜著阿拉伯語、波斯語、維吾爾語甚至已消亡多年的察合台語[3]。
歷史
14世紀中葉,察合台人與維吾爾人皈依伊斯蘭教後,阿拉伯文化開始滲透。葉爾羌汗國可汗拉失德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支持音樂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成為木卡姆「窮拉克曼」部分。阿曼尼莎汗去掉了舊版木卡姆中陳舊晦澀的詩詞,並削弱了宗教色彩[3]。
至19世紀,木卡姆精簡為12個套曲,但並沒有文字記錄下樂譜[4][5],一直以口傳心授流傳於民間。
1951年和1954年,新疆文化廳等部門先後兩次邀請吐爾地·阿洪、肉茲彈撥爾等人到烏魯木齊,將喀什《十二木卡姆》完整地演唱錄音,由萬桐書夫婦以五線譜記錄[6]。於1960年2月由北京音樂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2巨冊首部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樂譜。1996年,周吉等人在阿瓦提、巴楚、麥蓋提、莎車等地採集並用五線譜記錄了十七套《刀郎木卡姆》的曲譜[7]。
2005年,維吾爾木卡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6]。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經過整理,有新編的作品推出,舞台演出有器樂合奏、齊唱、合唱、歌舞等形式。現時在新疆部分學校內有木卡姆課程開設,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在國內外進行演出[8]。
參考資料
- ^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天山網. 2009年6月9日 [2010年1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2月19日) (中文(簡體)).
- ^ 《木卡姆——点亮维吾尔人的精神灯塔》.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網. 2007-09-14 [2010年1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10日) (中文(簡體)).
- ^ 3.0 3.1 穿越500年:从阿曼尼莎汗到木卡姆的今天. 中國民族報. 2009年5月22日 [2010年1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2日) (中文(簡體)).
- ^ 4.0 4.1 “木卡姆”和《十二木卡姆》. 新疆行旅遊網. [2010年1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21日) (中文(簡體)).
- ^ 维吾尔木卡姆.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10年11月17日]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6.0 6.1 探访十二木卡姆故乡:男女老幼随着音乐歌声舞蹈. 中新網. 2010年4月3日 [2010年11月17日] (中文(簡體)).
- ^ 徐娜. 著名木卡姆艺术研究学者周吉逝世. 天山網. 2008-05-06 [201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1).
- ^ 《十二木卡姆》亮相国家大剧院.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網. 2010-05-26 [2010年11月19日]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