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打碼頭
香港19世紀的碼頭
(重定向自必打步頭)
畢打碼頭(英語:Pedder's Wharf,又稱必打步頭)是香港昔日19世紀的一個碼頭,位於中環畢打街的末端入口(大約今日與德輔道中交界位置)[1]。碼頭於1862年落成[2],1900年被卜公碼頭取代[3]。
歷史
畢打碼頭前身是海事碼頭,在開埠初期已經落成,鄰近附近畢打山上的船政廳。街頭的畢打街鐘樓則為碼頭船隻作引導。
畢打碼頭於1862年落成,是以早前去世的海軍上尉威廉·畢打命名,其後碼頭曾經於1886年改建[4],並從原本位置移往對正畢打街臨海的入口[來源請求]。
畢打碼頭當時主要供政府官方人員之用[5],此功能其後交予跟隨填海計劃內畢打街之延伸而隨街尾北移的卜公碼頭(1900年),以及再之後落成的皇后碼頭(1925年)。
因為19世紀末中環進行海旁填海計劃的緣故,沿海的碼頭均須向北遷移,畢打碼頭為其中之一而需停用。1989年開始碼頭被新填地包圍致失去功能,時另建一臨時碼頭讓船隻停泊,終再被新建的卜公碼頭取代。
渡輪服務
天星小輪前身的九龍小輪公司,於1880年開始以「曉星號」(Morning Star)小輪為九龍倉員工提供點到點渡輪服務往來畢打碼頭及尖沙咀九龍角(Kowloon Point)[6],即今日大概尖沙咀天星碼頭的位置。
鄰近建築物
登陸左方:
登陸右方:
- 渣甸大廈(第一代)
參見
參考來源
- ^ 駱, 思嘉. 樂活‧散心文化導賞:中上環篇. 台灣: 萬里機構‧知出版. 2017: 111. ISBN 9789621460516.
- ^ 馬冠堯. 《根本月報》:卜公碼頭重生簡史.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 2017-06-06 [2020-01-24].[永久失效連結]
- ^ 香港歷史明信片:中環卜公碼頭. 香港記憶. 2012 [2020-01-24].
- ^ David Bellis. Pedder's Wharf (post-1886) [1886-1894]. Gwulo: Old Hong Kong. 2010-09-14 [202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英语).
- ^ 陳志華、李青儀、盧柊泠、黃曉鳳. 香港海上交通170年 (PDF). 香港: 中華書局. 2012: 22 [2020-01-28]. ISBN 978988818110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28).
- ^ 蔡, 思行. 尖沙咀海濱:歷史、城市發展及大眾集體記憶.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9: 5. ISBN 97896293742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