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打街鐘樓

香港昔日钟楼

22°16′53″N 114°09′25″E / 22.281331°N 114.156917°E / 22.281331; 114.156917

畢打街鐘樓(1880年)

畢打街鐘樓(英語:Pedder Street Clock Tower)是香港昔日一座鐘樓,原址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畢打街交界處,於1862年建成並在1913年拆卸[1]

歷史

1870年代的畢打街
2015年的畢打街

興建及使用

畢打街鐘樓建於1861年至1862年,樓高5層,共80英尺(24.4米),比當時周圍的建築為高,目的是報時及報火警,於夜間也具有導航的作用。該鐘樓由一名稱為 Rawlings 的人設計[2],但是因為籌款不足,設計中的部份細節需要省略。鐘樓得到德忌利士洋行東主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捐款興建,是當時中環的地標之一,也被稱為大鐘樓The Clock Tower)。

1863年1月1日午夜12時,畢打街鐘樓第一次響起,迎接元旦的來臨[3]

其中鐘樓報火警的時候會以敲響次數分辨事發地區[4]

  • 1次鐘聲:代表火警發生於東區(灣仔一帶)
  • 2次鐘聲:代表火警發生於中區(中環一帶)
  • 3次鐘聲:代表火警發生於西區(西營盤一帶)

拆卸

 
鐘樓正位於路口交界(圖中今位置)的中央,因阻塞交通而需拆卸

1884年,有總商會會員要求搬遷鐘樓至畢打碼頭、即將重建的中環街市雲咸街頂水庫;其他建議則曾提出郵政總局作重置選址[5]

1913年[6],由於皇后大道中需要進行道路擴闊工程,位處兩條馬路交界T字路口英语Three-way junction的鐘樓因此被拆卸。拆卸後其中一面鐘面於1915年被安裝到當時剛興建成的九廣鐵路尖沙咀站尖沙咀鐘樓,直至1921年該鐘樓換上全新四鐘面報時大鐘為止[7]

取代建築

位於鐘樓原址附近,於1926年建成的全香港最高建築物告羅士打行附設的告羅士打鐘樓,取代了畢打街鐘樓的地位。

集體回憶

雖然畢打街鐘樓被拆卸,但是香港人於20世紀初仍然習慣稱該處為大鐘樓香港日治時期,大鐘樓一帶曾經被更名為昭和廣場

圖片

參考資料

  1. ^ Haider Kikabhoy. Witnesses to History: Hong Kong's Clock Towers. Zolima CityMag. 2019-04-10 [202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英语). 
  2. ^ The Clock Tower, Hong Ko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John Thomson 1837-1921, (London,1873-1874)
  3. ^ Eric Cavaliero. Pedder Street was where it all happened. 《英文虎報》. 1998年8月13日 [2007年9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2日). 
  4. ^ 探古尋源:畢打街 (專題短片). 無綫新聞. 2020-01-26 [202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中文(香港)). 
  5. ^ 馬, 冠堯. 香港建築的前世今生. 香港: 三聯書店. 2016: 63. ISBN 9789620437472. 
  6. ^ 畢打街鐘樓舊址.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 2009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4日). 
  7. ^ 舊地重遊:開埠至今畢打街之建築物. 《成報》. 2005年10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11日).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畢打街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