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薩克

(重定向自扎萨

扎薩克,又作札薩蒙古语ᠵᠠᠰᠠᠭ鲍培转写jasaγ西里尔字母засаг阿爾泰語јасак圖瓦語чазак;意思是“执政”,蒙古语全称“扎萨克诺颜”有酋長及执政官之意),是中國清代朝廷授予蒙古王公和少數藏人回部王公的官职。兼有封建領主和地方官双重职能[1]:48

管辖科尔沁左翼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印

扎萨克制度的雏形为明末时蒙古图们汗所立左右翼「五执政」,渐渐演化为蒙古诺颜的官称。

清廷统治蒙古时,仿滿洲八旗制編成扎萨克,外藩各旗世襲之扎薩克即“旗长”,掌理領內之行政,並以協理台吉為之副,佐理旗務。分世管公中二種。世管者,各旗王公的首長世世承襲其職者之謂;公中者,不拘爵秩之高下,選出其人,特授敕命之謂[2]

札薩克的职务由清廷授予,服从理藩院政令[1]:47,受駐防將軍都統駐紮大臣的节制[3],享有俸祿[1]:48

設札薩克的蒙古部落,稱為外藩蒙古,札薩克為一旗之行政、軍事長官,相當於內屬蒙古總管。外藩蒙古的札萨克一般有爵位,大多可以世袭。在新疆回部的哈密、吐鲁番,朝廷也冊封回部首領為札薩克,視同蒙古之一旗。分别是哈密扎萨克旗(哈密回王旗)、吐鲁番扎萨克旗[1]:47

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清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而且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新疆哈密、吐鲁番二扎萨克旗设置初期,旗下属民均为其农奴,人身依附关系严格[1]:48雍正之后,在汉族移民定居的内扎萨克蒙古地区,清政府为避免税赋流入扎萨克之手,实行蒙汉分治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保留了该制度,外蒙古的札萨克在1923年被蒙古人民黨废除[4]。1935年,满洲国政府将扎萨克制改为旗长制[5]。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全面废除札萨克制度,仅在内蒙古保留与县长职权相同的旗长名称。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沙勇. 清代新疆维吾尔地区札萨克制刍议. 《甘肃高师学报》 (甘肃省兰州市: 周口师范学院). 2010, (2010年第4期): 47–49 [2024-08-26]. ISSN 1008-9020. doi:10.3969/j.issn.1008-9020.2010.04.013 (简体中文). 
  2. ^ 方保漢. 近代邊疆政制述略. 《新亚细亚》. 1934年, 8 (3). 
  3. ^ 康熙六年《蒙古律书》. 殆知阁藏书. [2012-04-09]. 
  4. ^ 1921 оны Ардын хувьсгал, 1921-1924 оны ардчилсан өөрчлөлтүүд. mnutulgatan.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5. ^ 伪兴安各省公署主要活动. 内蒙古区情网.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