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毅一
木村毅一(1904年4月7日—1992年7月8日),是日本的高能物理學家。1930年,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且當時臺灣物價相對便宜,故應荒勝文策教授的邀請抵台擔任其在台北帝国大学(現在的国立臺湾大学)物理學講座的助手[3]。之後在1934年7月25日於該處與荒勝文策教授共同建造直線粒子加速器,成功在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3]。
木村毅一 きむら きいち | |
---|---|
出生 | 大日本帝国京都府相樂郡精華町 | 1904年4月7日
逝世 | 1992年7月8日 日本京都市左京區 | (88歲)
国籍 | 日本 |
母校 | 京都帝国大学 |
知名于 | 設立京都大学原子爐實驗所 與荒勝文策共同在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1][2]:15 |
奖项 | 勲二等旭日重光章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木村 毅一 |
假名 | きむら きいち |
平文式罗马字 | Kimura Kiichi |
他在1951年美國解除自二戰以來對日本核物理實驗的禁止後,接手重啟的京都大學核子物理研究室[4][5]。參與成立大阪府立放射線中央研究所[注 1]與京都大学原子爐實驗所[注 2],並對日本的原子核與放射線研究領域之創立有所貢獻。
木村毅一曾任京都大学教授、京都大学原子爐實驗所所長、大阪府立放射線中央研究所所長、以及福井工業高等專門学校校長。此外,他是京都大学名譽教授,並曾獲勲二等旭日重光章[6]。
年譜
- 1904年 - 在日本京都府誕生。
- 1926年 - 自第三高等学校畢業。
- 1929年 - 自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系畢業。
- 1930年 - 擔任台北帝国大学物理學講座助手。
- 1934年 - 7月25日,協助荒勝文策在台北帝大二號館101室[注 3]建造考克饶夫-瓦尔顿加速器[5][7],成功完成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 [1]。此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成功實驗。
- 1936年 - 擔任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講師。
- 1939年 - 升任京都帝国大学助教授(理学部勤務)。
- 1940年 - 獲得理学博士學位。
- 1941年 - 補任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研究所員。
- 1945年 - 升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補化学研究所員)。
- 1951年 - 美國解禁日本核物理實驗,接手荒勝文策在京都大學的核子物理研究室[4][5]。
- 1959年 - 成為大阪府立放射線中央研究所所長(非常勤)。
- 1963年 - 成為京都大学原子爐實驗所長[8]。
- 1968年 - 自京都大学退休、成為京都大学名譽教授。
- 1992年 - 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去世,享壽88歲。
著作
著書
主要論文
- "Expulsion of neutrons from lead by cosmic rays." With B. Arkatsu and Y. Uemura, Nature, Vol. 140, p. 277 (193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 the range-energy relation and ionization-energy relation for alpha-particles in air." With R. Ishiwari, K. Yuasa, S. Yamashita, K. Miyake and S. Kimura, J. Phys. Soc. Jpn. Vol. 7, p. 111 (195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Reaction O16(n, α)C13," With I. Kumabe, K. Miyake, H. Ogata and K. Miyasita, J. Phys. Soc. Jpn. Vol. 11, p. 1211 (195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lastic Scattering of Protons from B11, Al, P, Co and Cu from 6 to 7.4 MeV," With Y. Uemura, R. Ishiwari, J. Kokame, K. Fukunaga, A. Katase, J. Muto, I. Kumabe, H. Ogata, T. Ohama and Y. Ohmori, J. Phys. Soc. Jpn. Vol. 17, p. 9 (196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師長
- 木村正路
- 荒勝文策
同學
座右銘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鄭伯昆. 民國40年前後在台大二號館的原子核實驗室-述許雲基先生早期的工作及其貢獻. 物理雙月刊 (臺北: 中華民國物理學會). 1993年2月, 15 (1): 141–144 [201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 ^ 臺灣物理史數位典藏計畫 (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3-29 [2015-01-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27) (中文(繁體)).
- ^ 3.0 3.1 張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繁體)).
- ^ 4.0 4.1 鄭伯昆. 台大核子物理實驗室 (四) 有關的日本科學家: 574~580. 2008年10月 [2014-11-07]. 物理雙月刊(卅卷五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中文(繁體)).
- ^ 5.0 5.1 5.2 故 木村毅一先生追悼記念特集号 (PDF). 原子炉實驗所だより. [2014-1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04) (日语).
- ^ 6.0 6.1 6.2 木村毅一. アトムのひとりごと. 日本: 丸善. 1982-11 [2014-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日语).
- ^ 二次大戰對科學地位的影響 (PDF). [2014-1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7-01) (中文(繁體)).
- ^ 《木村毅一先生還暦記念 略歴・論文リスト》(非刊行物、1964年)
- ^ 荒勝文策; 河田末吉、木村毅一等8人. 近代物理学. 東京都: 培風館. 1954 [2014-12-03]. ISBN 978-45630210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 ^ 木村毅一. 《湯川秀樹博士を偲ぶ》. 日本物理学会誌. 1982, 37: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