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重定向自清静经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名《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作者不詳,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道教太上老君西遊崑崙山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經仙人轉傳傳授,葛玄筆錄而傳世[1][2]。學者推斷此經出於六朝唐代[3][4]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之題記,當為依託者所題。從内容文字來看,此經似乎深受大乘佛教中觀哲學和初唐重玄學的影響[5]

本經篇幅短小不足四百字,教人靜心清神、遣欲入静、得性悟道,被道教視為修煉性功的法寶,乃道人日常诵习的功课之一。

題解

太上老君,以老子為原型演變而來的道教神明。道教奉《道德真經》為至道妙言,敬太上老君為「無上大道」的化身,常分身救世、教化帝王[6]

常,指恆久、經常、常住。《·繫辭》:「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常清靜經》:「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清靜,指意境不煩擾,清心寡欲,無為和靜,為修煉内丹术的基本原則[7]。《清和真人北遊語錄》:「無為自得,是謂真清靜,聖賢與之也」。《真仙直指語錄》:「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道書或作清「淨」,與「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鑑,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云: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內容

簡介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

經文中所載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慾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常靜的「常清靜」。最後,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習「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全文

注解

  • (唐)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
  • (金)劉通微,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
  • (金)侯善淵,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
  • (元)李道純,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 (元)無名氏,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
  • (元)王元暉,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依白玉蟾分章本)
  • (元)王玠(王道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纂圖解注
  • (清)八洞仙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收於道藏輯要)
  • (清)水精子,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收入《雲笈七籤》卷十七,《道藏》太清部)
  • 蕭登福,《清靜經今註今譯》,2004年,九陽道善堂
  • 王卡,《新譯道門觀心經》,2009年,三民書局
  • 林安梧經解、譯註、白話翻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2015年,道教總廟三清宮

評價

本經為全真道所重視。全真教祖碑稱:「重陽子王先生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妄幻,獨全其真者,神仙也...先生勸人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孝經,云可以修證」。丘長春的高足尹志平認為:「道人雖未能廣學,《陰符》《道德》《清靜》三經,又豈可不學」[10]

宋代黃震《黃氏日抄》说:「後世有偽為道書者,曰《常清淨經》;有偽為佛書者,曰《般若經》;千變萬化,皆不出反常一語,初非異事,乃雷同語耳」。

參見

參考文獻

  1. ^ 《靈寶五經提綱》:「仰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蓋高上老子西遊閬風時,為西王母演說,乃大道心法也。」
  2.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仙人葛仙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關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3. ^ 賴萱萱; 鄭長青.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成書略考. 宗教學研究. 2014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4. ^ 洪啟元等. 參經心悟-──全方位解讀《清靜經》.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5. ^ 陈家豪.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解讀及英文譯本.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6. ^ 道德天尊.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7. ^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 清靜.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8. ^ 道藏本以及多數注解本同作:「動者靜之基」,清淨心經、侯善淵、劉通微注本則作「靜者動之基」
  9. ^ 道藏本作「觀空以空」,多數注解本和清淨心經作:「觀空亦空」
  10. ^ 《清和真人北遊語錄》卷四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