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
金耀基,SBS,JP(英語:Ambrose King Yeo-Chi,1935年2月14日—),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天台縣白鶴嶺跟村(今白鶴鎮上聯新村之盤龍村[1]),成長於臺灣。臺灣及香港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第5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Professor 金耀基 Ambrose King Yeo-Chi SBS JP 教授 | |
---|---|
第5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 |
任期 2002年9月11日—2004年6月30日 | |
前任 | 李國章教授 |
继任 | 劉遵義教授 |
第7任新亞書院院長 | |
任期 1977年3月1日—1985年7月31日 | |
校長 | 李卓敏 → 馬臨 |
前任 | 全漢昇 |
继任 | 林聰標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中國浙江省天台縣 | 1935年2月14日
国籍 |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
亲属 | 兄長:金培基、金裕基 胞弟:金樹基(1936-2020)、金銘基 姊︰金漣漪 |
学历 |
|
母校 | 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匹茲堡大學 |
获奖 | |
生平
他在家中排行第三,祖父是金登峴,父親金瑞林。因金瑞林幼年喪父,祖母為金瑞林變賣祖田以便他攻讀法律,金瑞林在1949年隨國府遷台,任司法院參事。金耀基形容其父為其書法的啟蒙老師。
1937年間,母親帶同金耀基等五名子女到浙江輾轉避難,只能斷斷續續完成小學教育。1947-49年,父親應邀任上海市警察局主任秘書,金耀基隨之赴滬,在育仁中學完成兩年初中。1948年底,其父賣去在上海的住宅,1949年1月登上太平輪,後遷居臺灣。抵台後,全家只能在台北杭州南路一間小房子居住。臺灣省立成功中學修讀一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後畢業,再在國立臺灣大學修讀法學士。1957年攻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1964年獲公費赴美留學,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碩士[2],1965年回台。先在政大執教,後兼任臺灣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主力《東方雜誌》復刊的工作。1966年出版著作《從傳統到現代》。1967年第二度考獲美國國會獎學金,並在匹茲堡大學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為《The Chinese Ombudsman Institution in a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其後也加入匹大社會學系。
1969年,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李卓敏獲匹大頒授榮譽博士,經人介紹下認識金耀基,1970年加入新亞社會學系。曾任新亞書院院長(1977-1985)、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89-2002)及校長(2002-2004),又嘗於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海德堡大學等校訪問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研究興趣主要為中國現代化及傳統在社會、文化轉變中的角色。1977年,港督麥理浩讀過金氏所撰的〈行政吸納政治〉(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 (Asia Survey, 15.5, May 1975, p. 422-439)一文,有意委任他進入立法局,唯金氏表示中大事務繁重,因而婉拒[3]。1994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4]。
在1980年代,金耀基屢屢為臺灣國民黨政府不願推行西方民主,禁止組黨等辯護[5](例如說禁止人民組黨的一黨制也是民主),與民主進步黨對壘,是保守陣營的知名學者。
他是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中《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的作者。
在任職中大校長期間,他曾經推展裁併學系計劃,為大學開源節流,但遭受學生強烈反對,最後只推展部分計劃(包括取消由理學院及工商管理學院合辦之「化學管理」課程;但原本屬裁併對象的人類學系及日本研究課程則保留)。而在即位初期,亦曾表示有條件支持「中科合併」[6]。
金耀基是非官守太平紳士,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
他自從在2004年從中大退休後,多以寫作及整理著作文章為主,較少就大學及書院發表個人意見,亦幾乎未有再公開評論時事及政治。而在2017年,金耀基罕有地贊助該年新亞書院歌唱比賽「扣人新弦」;2019年4月,他亦獲新亞書院邀請,主講「新亞書院七十週年學術講座」。
他亦曾為中大校內多個部門、書院題字;而最近一次則為2012年,為新落成、由其舊部李沛良教授出任院長之伍宜孫書院題字,而該五字的書法風格較金氏舊作豪放。而他唯一並非為中大題字的「墨寶」,則為沙田瀝源邨福海樓的真善美攝影公司招牌,亦是唯一沒有「題」或「敬題」落款的金氏「墨寶」。
2023年8月,金耀基與多間傳媒茶敘,指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令香港民主運動成為過去式,《港區國安法》的出現是不幸,但如果沒有國安法止暴制亂,香港將會更不幸,並同意2019年是「黑暴」,不論其基於的原因為何,而香港仍有法治。不過,金耀基指北京亦不想改變香港的自由、有秩序及發展的環境,認為香港可按《基本法》,循序漸進重新推動民主,但就不能採用對抗式的爭取,更不可踩到分離主義的紅線。[7]
主要著作
- 《中國民本思想之史底發展》(1964)
- 《現代人的夢魘》(1966)
- 《海德堡語絲》(1986)
- 《中國社會與文化》(1993)(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中國民本思想史》(1993)
- 《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1994)
- 《大學之理念》(1983)(2000)(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中國政治與文化》(1997)(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1997)
- 《從傳統到現代》(1997)
- 《金耀基自選集》(2002)
- 《中國的現代轉向》(2004)(2013春季全新修訂版)
- 《敦煌語絲》(2007)
- 《社會學與中國研究》(2013)
文章
榮譽
勳銜
榮譽博士
參考資料
- ^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志》,上海總會,2022年,中和出版,頁154
- ^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志》,上海總會,2022年,中和出版,頁155-158
- ^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志》,上海總會,2022年,中和出版,頁162
-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七十周年校慶學術講座—金耀基教授.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 ^ 金耀基. 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BA0021)──中國現代化的歷程(2) - 政治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的突破、中國民主之建構. 臺灣: 時報文化. 1991. ISBN 957130199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 存档副本.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3).
- ^ 金耀基罕有談政治籲不應追擊中大 指19年「毫無疑問是『黑暴』」. 自由亚洲电台. 2023-08-22 [202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5).
外部連結
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 全漢昇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 1977年-1985年 |
繼任: 林聰標 |
前任: 李國章 |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2002年-2004年 |
繼任: 劉遵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