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命运

文章

中国之命运》为蒋中正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所著,发表于1943年3月,一般认为是蒋中正与陶希圣共书而成。该书表述了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政治观点,集中表述了蒋介石“力行哲学”的宇宙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观,中国共产党批评该书主张反共和为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作舆论准备。日文版由波多野干一日语波多野乾一翻译、日本评论社日语日本評論社出版,英文版由王宠惠翻译、林语堂写序、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1][2]

中正纪念堂展示的1943年版《中国之命运》中英日文版

背景

蒋介石在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已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书中认为国民政府1943年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实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第一条“民族主义”,面临建设新的民主中国,就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后两条“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内容

《中国之命运》全书共八章、十万余字,中心思想是三民主义,认为三民主义的本质是国民革命,而国民革命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核心。“国民革命的初步成功,即为建国工作真正的开始。我们中国的建国工作,有国内的与国际的两方面。”“国民革命的现阶段,是由民族主义的完成,到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贯彻。”主张中国只有一个民族即中华民族

蒋介石以自己世界观总结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演变和儒家文化底蕴,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认定不平等条约之废除是信仰三民主义的结果,其中又特别提出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抗日战争。本书严厉批评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称二者皆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争论实为英美思想与苏俄思想的对立,亦认定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不变之最高原则”、“民族复兴唯一正确之路线”,其他党派应当放弃各自的主张。

本书重点论述了“一个主义一个党”,第七章〈中国革命建国的动脉及其命运决定的关头〉指出:

目录

《中国之命运》全书共八章:

  1. 〈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达〉;
  2. 〈国耻的由来与革命的起源〉;
  3. 〈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之深刻化〉;
  4. 〈由北伐到抗战〉;
  5. 〈平等互惠新约的内容与今后建国工作之重点〉;
  6. 〈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
  7. 〈中国革命建国的动脉及其命运决定的关头〉;
  8. 〈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前途〉。

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批判

《中国之命运》是长期文斗的一部分。此前,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称:“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是被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就是被融通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中国之命运》针对性地阐述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建国主张,称“任何党派、任何力量,离开三民主义与中国国民党,决不能有助于抗战、有利于民族的复兴事业。这一点显明的事实,是应该为全国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所彻底认识的。”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反击,经毛泽东指示修改,由陈伯达撰文《评〈中国之命运〉》,于1943年7月21日刊于《解放日报》。1943年7月21日,毛泽东写给董必武的文章《关于公布《评〈中国之命运〉》一文》说,让陈伯达驳斥《中国之命运》,“以便在中国人民面前从思想上理论上揭露蒋之封建的买办的中国法西斯体系,并巩固我党自己和影响美英各国、各小党派、各地方乃至文化界各方面”[3]

这次论争留下一些熟知的说法,比如:针对《中国之命运》的提法,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提出“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党员曹火星创作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者陈铁健、黄道炫认为,《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一生政治、社会和文化观念之总结,体现其反共之政治立场[4]:120;虽然由别人代笔,但基本思想倾向无疑是由蒋确定,充分展示蒋之思想文化特征[4]:120

其他评价

闻一多1943年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5]

美国驻华代办乔治·艾哲逊指本书有排外偏见。[6]

参考文献

引用

  1. ^ Chiang Kai-shek. China's Destiny. translated by Chung-Hui Wang, introduction by Lin Yutang. New York: Macmillan. 1947年. ISBN 978-0313246760. (英文)
  2. ^ Earl Swisher. China's Destiny. by Chiang Kai-shek; Wang Chung-Hui; Lin Yutang; China's Destiny and Chinese Economic Theory. by Philip Jaffe; China's New Democracy. by Mao Tse-Tung; Earl Browder.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Nov 1950, 10 (1): 89–95 [2014-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英文)
  3. ^ 關於公布《評〈中國之命運〉》一文. [2016-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4. ^ 4.0 4.1 陈铁健、黄道炫.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 1992. 
  5. ^ 闻一多 _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 www.ynmm.gov.cn. [2022-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8). 
  6.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696. ISBN 9789622013520. 

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