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已撤销军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后期组建的大型集团部队之一。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1]:4918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简称西北野战军西野)由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解放区八路军以及其他地方武装发展起来,总兵力达15.5万人。1949年1月改称第一野战军,1950年4月撤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存在时期1945年至1950年
国家或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部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
种类陆军轻步兵
功能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解放区部队逐步改编扩建
规模15.5万人员
直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专用颜色灰色制服
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
装备中正式步枪
汉阳八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
四一式山炮
土制手榴弹
毛瑟C96手枪
参与战役中国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指挥官
司令员
政治委员
彭德怀
副司令员张宗逊
赵寿山
标识
臂章解放军徽

历史

全国抗战转入最后大反攻时,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部队主力组成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分别兼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关向应因病未到职,贺龙兼代政治委员,后李井泉任政治委员),辖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独立第二、独立第三旅和1945年11月成立的独立第四旅、1946年10月成立的独立第五旅。194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部队沿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番号,司令员贺龙,代政治委员高岗,辖教导第一、教导第二旅,新编第四旅,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三旅兼三边军分区,第三五八旅兼陇东军分区,绥德军分区。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周士第),部队整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归晋绥军区直接指挥。不久,第一纵队调至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序列。1946年12月16日,彭德怀和习仲勋由延安到晋西北参加离石县高家沟会议,中共中央军委委托彭德怀传达军委为对付国民党军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对策、部署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如何协同配合,粉碎敌人进攻的问题而召开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贺龙李井泉陈赓罗贵波等。

1947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四旅、教导旅,警备第一、警备第三旅,共6个旅19个团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王世泰,副政委廖汉生,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1947年3月4日,中央军委第一部统计了国军准备进攻延安的兵力:关中、陇东、三边、榆林4个军分区当面计有正规军7个整编师、24个整编旅、52个团,18.4万人;地方团队21个团,1万余人。总计7个整编师24个整编旅、73个团,约19.5万人。判定“敌人是决心进攻延安”,“待整编第一、第九十师集结完毕后,进攻即可开始”。西华池之战查明了胡部战斗力和战斗精神。据此提出保卫延安“主要依靠从外线解围”,准备在延安以南的内线进行二十天的防御作战。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临危主动请缨指挥陕北作战,“临阵换将”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3月8日召开了保卫边区保卫延安的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都讲了话。彭德怀在会上宣布,毛主席、党中央决定让我来指挥保卫延安的战斗。3月12日在枣园小礼堂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主持召开了旅以上干部会,总结了西华池战斗的经验教训,决定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恢复原建制,张宗逊廖汉生分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委。

1947年3月13日,国军调集34个旅之兵力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1]:4918。其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的20个旅,除以5个旅担任守备外,集中15个旅约14万余人从南线洛川、宜川等地直攻延安。中共中央决心主动放弃延安,依靠陕北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将国军胡宗南集团牵制在陕甘宁解放区,消灭其有生力量,以利其他战区作战。并调晋绥军区第二纵队西渡黄河,加入陕甘宁作战。

1947年3月14日,军委致电张宗逊、习仲勋,要求习仲勋回延安和彭德怀一起主持全局。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陕甘宁解放区之第一纵队、从晋绥解放区调回3月17日入陕之第二纵队、新4旅、教导旅等等组成西北野战兵团,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1]:4918。3月17日正式组成西北野战兵团,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撤销。3月20日,成立了西北野战兵团指挥机构,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为后勤司令员。警备第一、警备第三旅仍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指挥,担负地方作战任务。

先后进行延安保卫战及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战斗,歼灭国军3个旅,稳定陕北战局[1]:4918。1947年3月至7月,西北野战兵团“陕北三战三捷”,歼敌2.6万余人,以不足3万余人牵制了国军30多个旅于陕北战场,有力地策应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1947年7月31日,中央“小河会议”决定晋绥军区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领导,贺龙任联防军司令员,统一领导陕甘宁、晋绥两边区的经济与后方建设、支前工作。7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1]:4918。后张宗逊任第一副司令员,再后赵寿山任第二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习仲勋,参谋长张文舟,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二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直属山炮营;决定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王震刘景范组成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彭德怀为书记。

晋绥军区第三纵队于1947年8月上旬西渡黄河到陕北,归西北野战军建制,当即参加了沙家店战役担任阻援作战。西北野战军总兵力达4.5万人。沙家店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师之一的编第三十六师主力6000余人,挫败了国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局,西北解放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1947年8月30日中共中央通知各战略区和各野战军:军委副主席兼军委总参谋长彭德怀改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不再兼任军委工作,决定由周恩来代理军委总参谋长工作,副总参谋长仍是叶剑英。

1947年9月17日,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第三旅和骑兵第六师组成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1947年9月20日,决定以西野教导旅、新四旅组建第六纵队。1947年11月吕梁军区第五十一、第五十五、第五十八团组成独立第七旅,调入第一纵队建制。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1个直属山炮营共7.6万人。

1948年3月17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员王维舟,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直属第一(延属,后组建警四旅)、第二(绥德,后组建警二旅)、第三(三边,新11旅兼)、第四(陇东,辖独13与独14团)、第五(关中,警一旅兼)、第六(黄龙,后组建警四旅)军分区和晋绥军区(二级军区,兵团级,辖绥蒙军区、吕梁军区)。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各野战军按番号顺序排列》的指示,当时西北野战军正在白水召开第一次党代会。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正式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此时下辖7个军(第1至第8军,缺第5军)另两个骑兵师共15.5万余人。其中,第1、2、3、7、8军均为晋绥区部队发展而来,第4军为陕甘宁老部队,第6军为抗战后期从晋察冀晋冀鲁豫调到陕甘宁晋绥的八路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时,第7军在参加太原围城战至夏天才归建,第8军在绥远从未归建西北。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刘景范任后勤司令员,方仲如任后勤副司令员(3月黎化南任后勤部部长,方仲如任后勤部政治委员)。政治部宣传部长鲁直新华社一野总分社社长(总编辑普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还决定,将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改称中共第一野战军前线委员会(简称一野前委),彭德怀仍为前委书记。

组建第一野战军后,彭德怀电告中央:

...我军概况,现有九万五千人[警四旅改为十二师,四千人在内],一、二两军五个师,每师平均七千八百余[师编制]。三军七师近八千人,九师不到六千人。四军三个师多者五千人,少者四千人。六军两个师,每师五千人。刻一九四八年全军伤亡四万二千九百七十余[其中有被俘失踪逃亡九千人],干部占一万一千余[班级占六千余人,连、排级近四千人,营级以上及医务人员等一千人]。医愈归队者已有两千余人。经过冬季整训,干部已补齐,预备干部有四千余人。党员占全军三分之一强。俘虏兵约占全军百分之八十,连队比例更大,班长绝大多数是俘虏兵,排长、副排长亦占约半数,连指挥员各军中均有个别。绝大多数是四川人[除四纵外],基本上已成为南方军队...

1949年5月太原战役结束后,华北第18、第19兵团调入关中转隶第一野战军,此时第一野战军总兵力达34.4万人。

第一野战军先后发起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了西安及陕西中部广大地区。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同样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韩练成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

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建制。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