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凝血酶原激酶

促凝血酶原激酶(英文:ThromboplastinTPL)是血浆和组织因子的混合物,可通过催化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而在血浆中帮助血液凝结。它是一种复杂的酶,存在于脑,肺和其他组织中,尤其是在血小板中,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作用。

尽管有时被用作蛋白质组织因子的代名词(正式名称为“凝血因子III [促凝血酶原,组织因子]”),但这是一个误解。从历史上看,凝血活酶是一种实验室试剂,通常来自胎盘来源,用于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1] 当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时,会产生一种称为部分凝血活酶的衍生物。部分凝血活酶用于测量内在途径。此测试称为aPTT或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直到很久以后,才识别出凝血活酶和部分凝血活酶的亚成分。凝血活酶是磷脂和组织因子的组合,这两者在外部途径的激活中都是必需的。但是,部分凝血活酶只是磷脂,而不是组织因子。

目前,重组组织因子是可用的,并已用于某些PT分析中。胎盘衍生物仍可得到,并已在某些实验室中使用。磷脂可作为独立试剂使用,也可与组织因子组合作为凝血活酶使用。完整的凝血活酶由组织因子,磷脂(由于从被测血样中除去了血小板)和CaCl2组成,可重新引入钙离子,钙离子最初被柠檬酸钠螯合,最初用于防止样本血在运输和/或储存过程中的凝结。

参考

  1. ^ Carlsen E, Stinessen MB, Prydz H. Differential effect of alpha-interferon and gamma-interferon on thromboplastin response in mon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Clin. Exp. Immunol. November 1987, 70 (2): 471–8. PMC 1542100 . PMID 312310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