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 (北朝)

北朝

刘志(?—570年),本名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刘思是东汉太尉刘宽的十世孙,刘思的高祖刘隆在刘裕平定后秦姚泓时,因为是刘隆是宗室头等望族,刘裕就征召刘隆出任冯翊郡太守。刘隆后来遭受赫连氏的入侵,就到黄河洛水一带避难,所以定居在汝水颍水地区。刘思的祖父刘善在北魏天安年间被举荐为秀才,出任中书博士,后官至弘农郡太守、北雍州刺史。刘思的父亲是汝南郡太守,后来获赠予徐州刺史。

刘思年轻时好学,博览群书,性格方正稳重,又有武略。北魏正光年间,中明经,征拜国子助教,得除授行台郎中。永安初年(528年),加宣威将军、给事中。二年(529年),转任东中郎府司马、征虏将军。永熙二年(533年),得除授安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广州(非今广州)别驾。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与权臣大丞相高欢决裂,西奔入关,北魏分裂为高欢掌权的东魏和拥戴孝武帝、定都长安的西魏。刘思据城不听从东魏号令,秘密派使者奉表长安表示归顺。孝武帝嘉奖他,授广州长史、襄城郡守。后来高欢发兵围攻广州,刘思不能守御,城池失守,刘思秘密逃遁得免。[1]

大统三年(537年),西魏权臣大丞相宇文泰遣领军将军独孤信攻打洛阳,十月,东魏前大司马从事中郎崔彦穆攻荥阳,俘虏太守苏淑,投靠西魏,刘思也一同聚众举广州归顺西魏,[2]拜大丞相府墨曹参军,封华阴县男,食邑二百户;加大都督、抚军将军,转任中外府属,迁国子祭酒。宇文泰长子宇文毓出任宜州刺史,宇文泰以刘思为其幕府司录。宇文毓雅爱儒学,特别钦佩敬重刘思,事无大小都委托他。刘思也忠恕谨慎,辅佐得体。宇文泰嘉奖他,曾说他的作为总合自己的心志,于是赐名刘志;在宜州赐田宅,令他迁居到那里。宇文毓迁任岐州刺史,又令刘志以原本官职相从。宇文毓登基为周明帝后,除授刘志右金紫光禄大夫、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武乡县公,食邑增加到一千户,赐姓宇文氏,下诏以为皇弟鲁公宇文邕府司马。[1]

宇文邕登基为周武帝后,进授刘志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拜刑部中大夫。刘志执法平允,很得当时称誉。长安附近的莲勺县境内多次有群盗攻劫行人旅客,郡县不能制止。朝廷于是以刘志为延寿郡守以督察地方。刘志示以恩信,群盗一同前来请罪。刘志上表说明情状,朝廷下诏免去群盗之罪。从此郡界肃清,盗贼不复作案。迁使持节、成州诸军事、成州刺史。刘志行政宽恕,民吏爱戴。天和五年(570年)卒。赠大将军、扬州刺史,谥[1]

家庭

子女

  • 刘子明,袭爵。弘雅有父风。历任右侍上士、大都督、绛州别驾。隋朝建立后任行台郎中、顺阳郡守。
  • 刘子陵,司右中士、帅都督、凉州别驾。隋朝开皇初年,官拜姑臧郡守,不久加仪同三司,历任卫州、蔚州长史、幽州总管府司马、朔州总管府长史。[1]

注释及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