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栈桥
36°03′57″N 120°17′49″E / 36.06583°N 120.29694°E 海军栈桥,通称后海栈桥,或俗称“美国栈桥”,为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一处曾经存在的军用码头,原址位于今青岛轮渡站西南侧,建于1934-1935年,1980年代拆除。
历史
1930年代常有各国军舰在青岛海域停驻,青岛市港务局为方便各国海军船只靠泊,投资2.5万元在台西镇北侧的四川路海岸新建海军栈桥,由青岛市工务局设计[1],1934年6月开工,1935年7月14日竣工[2][3]。同时在一旁建设海军招待所,由建筑师苏夏轩开设的马腾建筑工程司青岛分事务所设计[1]。因栈桥地处后海(青岛老城区居民对城区北侧胶州湾部分海域的称呼),且多有美国海军船只靠泊,该栈桥被附近居民称为“后海栈桥”、“美国栈桥”[2]。
1949年后,后海栈桥不再作为军用码头使用,周边居民常在此钓鱼、游玩,偶尔有渔船停靠。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1957年上映的电影《海魂》曾在此取景[4]。海军招待所与招待所前的球场则于1950年代初改为四川路第二小学校舍。1958年“大炼钢铁”时,栈桥栏杆被拆走炼钢。1960年代该区域填海造陆,后海栈桥逐渐被填埋,1980年代建造青岛轮渡站时彻底消失。[5][6][7]
1996年,四川路第二小学迁址,后海栈桥海军招待所后来逐渐废弃。2021年1月[8],海军招待所与紧邻的四川路23号旧居民楼一并拆除。
建筑特色
后海栈桥长183.5米,宽2.5米[3],桥体为钢筋混凝土[2]。
海军招待所楼高2层,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层为酒吧、餐厅及厨房、更衣室、厕所等辅助房间,楼梯位于餐厅和酒吧之间。酒吧厅为单层,平面长方形,朝向海岸的两处墙角处理为圆角,屋顶设有藤萝架。二层核心部分由客厅、餐厅及附属房间组成。室外平台以红蓝双色瓷砖铺地,室内走廊、楼梯为水磨石地面,楼梯扶手为铜质[6]。建筑整体外观与现代主义住宅相似,有如一艘准备起航的小船。楼体相互交错,屋顶、檐口高低错落,门窗造型多样、组合丰富,使建筑形象亲切生动。[1]
图集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金山. 《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08-6665-9.
- ^ 2.0 2.1 2.2 王栋. 阿克纳桥. 青岛市南区政协 (编). 《台西镇·一种日常化的青岛平民生活》.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13-886-0.
- ^ 3.0 3.1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4~1938.1). 《青岛市志·大事记》.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0. ISBN 7-80113-765-5.}
- ^ 赵长汉. 闲话后海栈桥. 青岛市南区政协 (编). 《台西镇·一种日常化的青岛平民生活》.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13-886-0.
- ^ 赵长汉. 消失的后海栈桥:50年代曾是电影取景地. 青报网. 2014-12-08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7).
- ^ 6.0 6.1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消失的城市记忆 曾经登上银幕的青岛后海栈桥. 青岛新闻网. 2019-10-07.
- ^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那些曾经消失的栈桥,你知道几个?. 凤凰网青岛. 2019-02-16.
- ^ 赵波. 区长顶格推进解开历史遗留难题,400余回迁户漂泊12年住新房. 齐鲁晚报. 2021-01-21.
此条目已被提出存废讨论。请前往此处就该条目是否应该被删除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