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司业

司业,又名国子司业中国古代官职,即国子监的副校长。

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首次设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隋文帝大业三年(607年)始置司业一职,取《礼记》“乐正司业”之义,谓之主管世子学业教育。[1]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员额一人。唐朝贞观六年复设司业,员额二人,从四品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少司成,咸亨元年(670年)恢复旧称。北宋初年承五代后周之制﹐设立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配置司业一人,正六品。金朝配额一人,升为正五品。元朝配额二人,仍为正五品。明朝配额一人,改为正六品。

清朝

清朝,配置于朝廷之辅助部门,名额共三人,满、蒙、汉各一人。品等为正六品,主要从事教学考试官学等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并归学部。清亡之后,该官职永远废除。

注释

  1. ^ 《礼记·文王世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郑玄注:“司,主也。”孔颖达疏:“司是职司,故为主。谓乐正主太子《诗》、《书》之业。”

参考文献

  •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