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赤鼯鼠

大赤鼯鼠学名Petaurista grandis)属于啮齿目松鼠科,为台湾特有种。 头圆,吻部突出,黑色触须。体背为红褐色,夹杂黑色毛;头顶为黑色毛,腹部淡黄褐色。尾巴与体背同色,末端为黑褐色,具有飞膜。为台湾三种鼯鼠白面鼯鼠、大赤鼯鼠、小鼯鼠)中体型最大。

大赤鼯鼠
无危(台湾红皮书名录)[2]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属: 鼯鼠属 Petaurista
种:
大赤鼯鼠 P. grandis
二名法
Petaurista grandis

特征形态

  1. 头圆,吻部突出,黑色触须。体背为红褐色,夹杂黑色毛;头顶为黑色毛,腹部淡黄褐色。尾巴与体背同色,末端为黑褐色。
  2. 身长:头躯干长45~50公分,尾长46~49公分。
  3. 腕部软骨特化,可帮助皮膜撑开以滑翔。飞膜由前肢延伸至后肢踝关节。
  4. 体重:1,000~2,500公克。
  5. 齿式:门齿1/1,犬齿0/0,前臼齿1/1,臼齿3/3;全部的牙齿数为20颗。

生态习性

大赤鼯鼠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天多半栖息于窝或树洞内,大致在日落后就离巢开始活动,直到日出前才回巢睡眠;叫声独特容易分辨。夜间观察时,由于夜行性动物的听力极佳,所以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到它;此外,光线会影响大赤鼯鼠,光线太强、照射太久都会干扰它们的行动,因此切勿使用强光照射。喜好单独活动,活动范围2.5~3.2公顷

食性

大赤鼯鼠为树栖型食叶性哺乳动物叶片占取食比例七成以上,其中依次又以长尾尖叶槠英语Castanopsis cuspidata(Castanopsis cuspidata) 、雀榕(Ficus superba)及里白馒头果(Glochidion acuminatum)最为常见[3],除了树叶及嫩芽,大赤鼯鼠也会取食果实、花苞、啃咬树皮以及食用少数昆虫等,也因高纤维的食物来源,使他们有膨大的盲肠及后肠。

巢穴

 
大赤鼯鼠胸前有一只幼鼠。图由斯文豪于1860年代派驻台湾时绘制,当时他将大赤鼯鼠归类在欧亚飞鼠

大赤鼯鼠通常利用距离地面十多米的树洞为巢,它们会将树干腐烂部分挖除、啃咬,直到足够容身,树洞洞口直径约10公分至25公分,还会在巢内以细枝树叶等作为衬底[4],此外大赤鼯鼠也会利用鸟巢蕨崖姜蕨附生植物的基部,将蕨类中央清空后作为休息用的庇护所,此种行为除了台湾的鼯鼠,未见于亚洲地区其他同属鼯鼠(如日本大鼯鼠印度大鼯鼠英语Indian giant flying squirrel巴基斯坦大鼯鼠英语Red_giant_flying_squirrel#White-bellied_giant_flying_squirrel[5]

繁殖育幼

每年会有2个生殖季,分别在12~2月以及6~8月,怀孕期约45天,一胎通常只会有1个幼仔,出生时体重约56公克左右,大致上90天后断奶后,10~12个月即可达成体体型[6]。大赤鼯鼠由雌鼠单独育幼,幼鼠会与雌鼠同居数个月,曾有纪录雌鼠换巢时会将幼鼠叼在嘴上移动[7]

滑行机制

俗称的飞鼠,其正式名称为鼯鼠,滑行是特有行为之一,它们常沿树干攀爬、在树林间滑翔、活动觅食。它们利用空气气流由高处向低处滑行,可滑行25米以上,其滑翔用的飞膜由前肢扩展至后肢之踝关节。鼯鼠以飞膜所形成之浮力和尾部控制方向,可滑行到较低处另一株树枝去休息或觅食。鼯鼠飞膜的分布和运动方式都和蝙蝠(唯一真正会飞的哺乳动物)完全不同,因此虽被称为飞鼠,事实上却完全不会飞行。

天敌与危险

大赤鼯鼠的天敌台湾云豹褐林鸮赫氏角鹰凤头苍鹰林雕大冠鹫[8][9],除了自然的天敌之外,在人为因素之下,大赤鼯鼠也面临其他的危险。因为鼯鼠需要树林才能进行快速的移动,山坡地开发、道路的开拓可能对大赤鼯鼠造成族群岛屿化[4]路杀[10]的问题。此外,人类饲养的宠物,也可能对大赤鼯鼠造成危害[10]

分布栖地

大赤鼯鼠为台湾特有亚种。从海拔100米~2500米均可发现它的踪迹,但中低海拔较常见,高海拔地区较少见,多栖息于阔叶林混生林的树冠顶层,是台湾分布最广的鼯鼠。 但如今中低海拔的天然林几乎已经被伐尽,使大赤鼯鼠被迫适应人造林的环境,还好它们的适应能力不差,所以即使在针叶林人工混合林,甚至人工纯林里都有它们的踪迹。 不过,近年也发现,已适应人工林环境的大赤鼯鼠会啃剥树皮,使造林成效大打折扣。

捕猎文化

大赤鼯鼠是原住民传统上经常利用的猎物之一,除了可用于祭祖,对于猎人来说,鼯鼠在树上活动,被手电筒光照到时,会愣住不动,捕猎相对容易[11]。在过去工具较少的年代,据说为了能够看清鼯鼠动向,猎人必须站在较高的位置,利用月光捕猎[12]

参考资料

  1. ^ Walston, J., Duckworth, J.W. & Molur, S. Petaurista philipp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4 October 2020]. 
  2. ^ 2017 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 2017 [14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5). 
  3. ^ Kuo, C.-C.; L.-L. Lee. Food availability and food habits of Indian giant flying squirrels (Petaurista philippensis) in Taiwan. Journal of Mammalogy. 2003, 84 (4): 1330-1340. 
  4. ^ 4.0 4.1 郝伟廉; 徐伟. 台灣哺乳動物:野外探險實用大圖鑑. 台北市: 大树文化出版. 1998. 
  5. ^ 陈雪溱. 福山試驗林雌性大赤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棲所形質與溫度緩衝程度. 2015. 
  6. ^ 林文隆; 曾翌硕. 桐林地區大赤鼯鼠利用人工巢箱的觀察記實. Taiwan Forestry Journal. 2008, 34 (3): 55-61. 
  7. ^ 林致纲. 台中霧峰地區大赤鼯鼠之活動範圍與巢位利用.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学位论文. 2012. 
  8. ^ 林文隆等. 喜馬拉雅林鴞 (Strix newarensis) 繁殖生態學:繁殖、食性與捕食行為描述. 特有生物研究. 2008, 10 (2): 13-24. 
  9. ^ 林文宏; 何华仁. 2004年福山植物園林鵰繁殖調查. 台湾猛禽研究. 2010, (10): 46 - 61. 
  10. ^ 10.0 10.1 Petaurista philippensis grandis 大赤鼯鼠. 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 [2020-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4). 
  11. ^ 陈逸忠, 雪霸國家公園雪⾒地區天狗、梅園部落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狩獵利⽤野⽣動物現況之調查, 2018 
  12. ^ 傅丽玉. 再探飛鼠部落:飛鼠不笨. [2020-10-15]. [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