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陵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君主太康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太康县东南2公里城关回族镇王陵村西。1984年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汉代绳纹板瓦,证明墓为汉代所建。[1]

太康陵和少康陵同在王陵村境内,该村亦是由此得名。1934年,时任太康县长周镇西请匠人在墓前修牌楼,“高丈余,青砖红瓦,刻花雕龙”,并派专人看护。清明节期间,当地师生都到此修坟植树,游客亦前来观光旅游。文化大革命时期,太康墓青碑被砸,陵墓被挖。因疑为陷阱,未再挖,又封闭砌好[2]。1984年,文物普查时,该墓坐北朝南,为圆丘形,高4米,周长84米[1]

2010年7月《周口晚报》报道中,太康陵除圆形封土外,仅在封土前有一座坐北朝南、刻有太康墓志铭的牌楼。随行人员许东阳经过大致测量得知,墓地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陵墓高2~3米。许东阳指,因当地群众取土,“陵墓上的封土越来越少”。报道使用的照片显示,1989年3月,太康县人民政府相继树立标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康陵”和“少康陵”标牌。[2]

注释

  1. ^ 1.0 1.1 黄濂,《中国历代帝王陵》,大连出版社2007年版。
  2. ^ 2.0 2.1 记者:张洪涛 文/图. 探访夏王陵寝——太康墓. 周口晚报数字报. 2010-07-26 [2022-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简体中文). 太康墓 “太康陵”标牌 “少康陵”标牌[……]从太康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行走二里许。[……]来到了太康县城关镇王陵村,再穿过田野中一条狭窄的街道,在一条仅1米宽的小柏油路北边,空地的中央,一座巨大的圆形土堆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旁边生长着众多灌木植物,这里就是太康墓。[……]陵墓旁边没有任何地面建筑,更没有守护陵墓的神像,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墓道都没有。如果不是陵墓的前方还仅存有一座刻有太康陵墓志铭的牌楼,你就很难把这座土堆和帝王陵墓联系起来。[……]经随行的太康县城关镇南关村村支书许东阳大致测量,该墓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陵墓高2~3米,陵碑坐北朝南而立,上面雕刻着夏王太康的墓志铭。而后,在许东阳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距离太康墓不远的夏朝第六个国王少康的陵墓——少康墓,虽同在王陵村,少康墓的境况却比太康墓更加惨淡,仅存陵墓前的一个标有“少康陵”的标牌[……]“如今的太康墓就只有这些了,由于一些群众经常在这里取土,陵墓上的封土越来越少……”许东阳谈起太康墓的现状不免有些感叹,他介绍说,关于太康墓当地居民有很多传说,现在这个村子之所以叫王陵村,就是因为村中的太康墓和少康墓而得名,至于确切的有关夏王太康的史料,他也无从说起。[……]据《太康县志》记载,太康墓是县域重点文物古迹之一,古时极高大,曾多次被挖掘,1984年文物普查时,该陵墓地表及墓冢封土内采集有汉代绳纹板瓦、简瓦和有几何图案的墓砖,由此可知,该墓可能在汉代重修过。墓前立有青石碑,内藏金雀,碑高6尺、宽2尺半、厚约6寸,刻有甲骨文篆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任太康县长周镇西请民间匠人在墓前修牌楼,高丈余,青砖红瓦,刻花雕龙,十分精致,并派专人看护,每年清明时节,城内师生都到此修坟植树,游客也来此观光旅游。直到“十年文革”浩劫中,太康墓青碑被砸,陵墓被挖,当时从西南挖开,内有水,寒冷刺骨,投石以试,似深渊无底,众人疑为陷阱,遂不敢再挖,后又封闭砌好,所以夏王太康陵墓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