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卡什坦
威廉·卡什坦(英语:William Kashtan;1909年—1993年)是20世纪加拿大左翼政治人物,曾任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1]。
威廉·卡什坦 | |
---|---|
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 | |
任期 1965年1月—1988年 | |
前任 | 莱斯利·摩里斯 |
继任 | 乔治·休伊森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09年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
逝世 | 1993年 |
政党 | 加拿大共产党 |
职业 | 政治人物 |
获奖 |
生平
蒙特利尔人。18岁加入青年共产主义联盟。两年后在安大略省南部负责组织宣传活动,1930年成为青年联盟总书记。1936年协助建立加拿大青年会议,其成员在最多的时候超过了40万名[2]。
二战后,他担任劳工-进步党在多伦多的组织书记。1959年该党复称为加拿大共产党。1964年底,摩里斯去世。他接任总书记职位[3]。
观点
1980年在阿尔伯塔大学的演讲可以总结出他对苏联-阿富汗战争的看法。
苏联参与阿富汗事件不是所谓的侵略或者干预 ... 相反,苏联是在履行1978年与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达成的友好协议,其中规定,阿富汗可以要求苏联对其进行军事援助 ... 卡什坦将土地占有和资本主义归为革命抵抗的内因。而中国、巴基斯坦和中情局对阿富汗事务的持续干涉则是外因。[4]
外事访问
1963年4月17日,卡什坦以执行书记的身份跟随总书记摩里斯到达北京,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等人的接见[5]。24日回国[6]。
1987年4月15日率领加拿大共产党代表团到达北京,与胡启立举行会谈[7],恢复了中加两党的关系[8]。16日访问上海。4月24至26日访问杭州。参观杭州中药二厂、萧山县红山农场[9]。
作品
- William Kashtan. Toward socialism: Selected writings, 1966-1976. Progress Books. 1976. ISBN 9780919396333 (英语).
参考文献
- ^ 《当代国际人物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12月: 247.
- ^ Archives Canada biography[永久失效链接]
- ^ Faith Johnston. A Great Restlessness: The Life and Politics of Dorise Nielsen. Univ. of Manitoba Press. 2006: 258. ISBN 9780887553066.
- ^ The Gateway, February 5, 1980, Page 3, Item Ar00301. peel.library.ualberta.ca. [2019-04-16].
- ^ 加共总书记摩里斯等到京. 人民日报. 新华社. 1963年4月18日: 第1版.
- ^ 加共总书记摩里斯等回国. 人民日报. 新华社. 1963年4月25日: 第4版.
- ^ 胡启立会见加共代表团. 人民日报. 新华社. 1987年4月21日: 第1版.
- ^ 高凯; 于玲. 中共七十年: 1921年7月~1991年3月.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年5月: 822. ISBN 7800358704.
- ^ 浙江省志丛书:外事志.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年12月: 356. ISBN 7-101-01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