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岩
25°00′39″N 121°32′00″E / 25.0108°N 121.533347°E
宝藏岩观音寺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号 |
主神 | [观世音菩萨] |
例祭 | 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
建立时间 | 清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修建 |
地图 | |
宝藏岩 | |
---|---|
位置 |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三段230巷23号 |
官方名称 | 宝藏岩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
评定时间 | 1997年8月5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宝藏岩,又称宝藏岩观音寺、宝藏岩观音亭、宝藏岩寺、石壁潭寺、观音妈庙等。址在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三段230巷,背靠小观音山(虎空山)南侧而建。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观音菩萨。1997年8月5日, 由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宝藏岩”为市定古迹。[1]
庙史
宝藏岩创建于17世纪,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观音亭,又称“观音岩仔”,“岩仔”在漳州发音为(giâm ah),于泉州发音为(gâ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而宝藏岩正是主祀观音的山边佛寺,主祀观音大士,兼祀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天上圣母、城隍爷、土地公、弥勒佛、地藏菩萨(配祀开山祖师大德、檀越主)等神佛。
17世纪末,清朝康熙年间打败明郑王国,正式统治台湾,闽南人逐渐移民,其登陆地点虽以台南、鹿港、艋舺为主,但现今台北市公馆仍有少数沿着新店溪上岸的闽南移民。宝藏岩正是康熙时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于“虎空山”所建。 [2] 经过1791年与1823年的两次大整修,该庙仍呈现清朝特有的长廊木结构、石柱、石窗。其中庙内的褵虎石窗与1798年设立的“观音亭”碑,尤为著名。
“虎空山”于是又因为观音亭坐落,成为台湾许多名为“观音山”的一座,“古亭”地名,一说即为与观音亭有关。
宝藏岩改为宝藏寺:岩与寺通而不同
- 很多岩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后,往往将岩名改为寺名。最初或专称山寺为岩,或相沿成习因袭祖庙之名而称为岩,不在山者,亦统称为岩,特别是拜观音或清水祖师之寺庙,常称为岩。[3]
昔时为文山地区之公庙
- 宝藏岩主祀观音, 昔属于文山地区乡镇性大庙的“岩仔”。[3]
重要文化财
宝藏寺佛祖香灯碑记
相关条目
注释
- ^ 宝藏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 ^ 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三》1871年(同治10年)刊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3.0 3.1 林美容《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1996年.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7).
- ^ 國家圖書館《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碑碣原文. [2015-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参考文献
- 林美容 ,《台湾的斋堂与岩仔:民间佛教的视角》 台湾书房 ,2012年
- 吕秉怡、陈永龙,《宝藏岩社区历史变迁、空间的社会关系及社区的文化研究》,1988年,台大土木系都市计划组“建筑与城市史导论”期末报告,1988年6月
- 史宓,《违建社区与财富累积—以台北市宝藏岩为例》,2000年,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 陈盈洁,《重新看见宝藏岩:发展中国家都市非正式文化地景的营造过程与形式》,1999,硕士论文,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