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区

英格蘭中部和北部的山地,德比郡北部一帶

峰区(英语:Peak District)是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高地,主要位于德比郡北部,也覆盖柴郡、大曼彻斯特斯塔福德郡约克郡南部和西部等的部分地区。1974年,在地方政府重组前,国家公园位于德比郡、柴郡、斯塔福德郡和约克郡西区的历史县边界线内。

峰区国家公园
IUCN分类V(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
从母亲山望去的峰区国家公园
英国峰区国家公园 (绿色阴影处)
国家/地区英国
位置德比郡
柴郡
大曼彻斯特
斯坦福得郡
南约克郡
西约克郡
面积555平方英里(1,440平方千米)[1]
最高海拔2,087英尺(636米)(德比郡Kinder Scout)[2]
地质状况粗砂岩石灰岩
指定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家公园
建立1951年4月17日
访客量2200万 (2006年)[3]
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处
网站www.peakdistrict.gov.uk

峰区多样性丰富,按照惯例主要分为北部的黑峰和南部的白峰。黑峰荒原广袤、呈砂岩地质;白峰居住人口最多,大部分区域为石灰岩地质。

大部分区域属于峰区国家公园,1951年,它被指定为首个英国国家公园[4]峰区邻近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等主要城市,以及兰开夏郡、大曼彻斯特、谢菲尔德、斯塔福德郡和约克郡南部和西部等郡,加上公路和铁路易于到达,提高了当地的人气。峰区吸引到的游客有时约达2200万每年,在世界国家公园的游客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日本富士山国家公园)[3][5],但峰区国家公园管理处认为这一数字是不准确或不持久的,估计每年的游客数在1000万。[6]

地理

峰区处于奔宁山脉的最南端,大部分地区是1,000英尺(300米)海拔以上的高地,最高点为金德·斯科特(Kinder Scout),海拔2,087英尺(636米)[2]。这里称为峰区名副其实,通常没有峭立的山峰,主要特征为圆型山和石灰岩断层。这片地区被主要的大城市环绕,包括哈德斯菲尔德、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德比郡及特伦特河畔斯托克Stoke-on-Trent。

峰区国家公园占地面积达555平方英里(1,440km2)[1],覆盖区域为德比郡、斯塔福德郡、柴郡、大曼彻斯特、约克郡南部和西部,包括大部分通常被称为峰区的地区。其北部边界沿着马斯登Marsden与奥尔德姆Meltham西北部的梅尔瑟姆Oldham之间的A62公路,最南端则在德比郡阿什伯恩Ashbourne郊区的A52公路。峰区的分界被排除在密集大型楼宇区及工业区之外。一般而言,巴克斯顿和相邻的采石场都坐落在峰区溪谷的尽头,被峰区三面环绕。 镇及众多村庄,都在峰区境内,包括谢菲尔德(非工业区)西部。截止2010年,峰区是英国威尔士第五大国家公园[7]。在英国,“国家公园”的定义是规划限制的一块土地,保护这里不受非事宜的开发,并在公园管理处维护它,但并不意味着这块土地为政府所有,或无人居住。

 
位于海菲德尔和Chinley之间的黑峰全景图

12%的峰区归国民托管组织(国家名胜古迹信托)所有。国民托管组织是一个旨在保护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慈善团体。它不接收政府基金[8]。三大信托土地高峰(High Peak)、南峰(South Peak)、长林(Longshaw),涵盖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和地质区域,它们是博列克罗砂岩高沼地(Bleaklow)、德温特石阵(Derwent Edge), 霍普·伍兰德教区(Hope Woodlands), 金德·斯科特荒野高原(Kinder Scout), 莱克与马尼福尔德山谷(Leek and Manifold), 母亲山(Mam Tor), 多夫多拉山谷(Dovedale), 米尔多拉石屋村(Milldale) 和文纳特溜道(Winnats Pass)。[9][10][11]峰区国家公园管理处直接拥有约5%的土地,剩余的主要土地所有者包括几家自来水公司[12]

地质

石炭纪时期开始,峰区就开始形成于沉积岩。它们包括石炭纪石灰岩、上覆粗砂岩和煤层,后者仅在该区的极端边缘地带。加之那里极少露出熔岩、凝灰岩、火山口多孔石。[13]' 峰区的一般地质结构呈一个大穹顶(见下图),其西侧边缘有大量剧烈的断层和褶皱。上升和侵蚀运动有效地将穹顶切开,使其形成东西侧边缘为煤层、内核为石炭纪石灰岩,而二者间露出砂岩的同心岩层模式。穹顶南部边缘则被极少出现在峰区的三叠纪时期的砂岩覆盖。

 
峰区至西向东的截面图,近似一个被侵蚀的圆穹结构
 
马尼福尔德道上的 Thor's Cave

峰区中部和南部,被称为白峰的区域,临地表处为石炭纪石灰岩,相反,黑峰的特征是砂石和广袤的高沼地。 石炭纪前后发生的地壳运动导致该区域隆起,特别是西侧,熔岩褶皱由北至南凸起,形成圆顶状[14],页岩和砂岩便被侵蚀,直到石灰岩露出地表。石炭纪末期,此处地壳下沉,被海水覆盖,沉积了各类新形成的岩石。[15]沉积作用后的某个时期,矿脉在石灰岩中形成。自罗马时期[15]起,这些矿脉和地层就被用来开采提炼铅。 200万年前(可能在约450,000年前)的某个冰川时期,峰区国家公园曾冰川纵横,因为在该区可发现冰川冰碛和冰砾泥。然而,在最近20,000-22,000年前的冰川时期,这里并没有被冰覆盖。而是爱尔兰海和湖区混合的冰川与西缘平接。这一时期,冰川融水侵蚀着沿着峰区这侧边缘蜿蜒的水道。[16]冰川融水还促成了石灰岩地区多个洞穴的形成和发展。[17]野生动物曾成群漫游于此,因为当地的几个洞穴中也曾发现它们的遗骸。[15] 土壤下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景观产生强烈影响。它们决定着地区内所生长植物和栖息动物的类型。[18]石灰岩龟裂,并溶解于水,河流得以深雕出狭窄的山谷。这些河流通常寻找到一条地下线路,创造出洞穴系统。另一方面,砂岩不能被溶解,但可渗透,所以能吸收水分,这些水分通常从砂砾中渗出,直到在地下遇到吸附力不强的页岩,当它再次到达地面时便涌出泉水。页岩质地脆,易被霜侵蚀,使得该区和母亲山一样,极易出现山体滑坡。[14]

河流

黑峰的荒野高原和白峰的高脊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工程师约翰·弗雷德里克·贝特曼于1846年送至曼彻斯特当局的一份报告中,他这样写道:

曼彻斯特10到12英里内,格罗顿现有水库6到7英里,这片山地富有水质纯净的山泉。特殊的物理和地质特征使它极能收集和储存水,供给山下平原地区的城镇使用,我对他们的远见颇为惊讶。

————约翰·弗雷德里克·贝特曼(John Frederick Bateman),[19]

他提及龙登山谷(Longdendale)和山谷上方的伊特罗河谷River Etherow。峰区西部河水流向伊特罗河、戈特河和塔梅河,是默西河的支流。西北部的河流则汇入唐河的支流,而它自身也是约克郡乌斯河的支流。特伦托河的支流汇入峰区南部和西部,而德文特河最著名。它发源于格洛索普东部的布列特罗河,汇入德文特河谷上游,那有三个水库:豪顿水库、德文特水库和Ladybower水库。[20]埃诺河和惠伊河是支流。[21]峰区西南部马尼福尔德河[22]和达夫河[23],发源于斧刃沼泽(Axe Edge Moor),也流入特伦托河,而戴恩河(River Dane)[24]流入韦弗河(River Weaver)。

生态

黑峰的砂岩和页岩承载着石楠花高沼地和覆被沼泽的环境,主要用作绵羊牧场和松鸡猎场。白峰的石灰石高原更多被开垦为农地,主要作为奶源生产基地。一些资料认为西南峰(麦克莱斯菲尔德附近)是介入该区的第三种类型。[25] 林地覆盖了8%的峰区国家公园。[12]天然阔叶林多出现在陡峭地带,白峰的狭窄山谷和黑峰的深峡谷,水库边则是人工针叶林。 古代铅矿井的废土堆,使白峰成为另一个独特的栖息地,生长着珍稀的耐高温(metallophyte)植被,包括春蚤缀(高山漆菇草属,也被称为白花丹属),阿尔卑斯菥蓂(天蓝遏蓝菜)以及圆三色堇(Viola lutea)。[26]

气候

峰区位于该国西部地区,纬度为53°C,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1,000(300米)以上,[27]峰区的年降水量比英格兰威尔士高,1999年平均降水量达40.35英尺(1,025毫米)。黑峰处在更高纬度,年降水量较白峰多。但这并不影响该区的气温,其平均值与英格兰和威尔士同为10.3 °C (50.5 °F)。[28] 20世纪70年代,黑峰的降雪量为每年70多天。此后,这一数字明显下降。尽管如此,冬季黑峰高沼地的霜覆盖仍占20%—30%,而白峰仅占10%,峰区山上仍可见冬季连续的积雪。[29]如2009年12月中旬,一些山顶上的积雪在某种情况下持续到2010年5月。同年冬天,该区的公路,如A635(沙德伍兹沼泽)和A57(蛇道)被经久不化的积雪堵塞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2008年设立的高沼地气候变化指标倡议,旨在收集该区的气候变化资料。学生们通过研究人与高沼地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影响,去发现高沼地是否是一个碳储存槽或来源地,基于不列颠丘陵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泥炭存储地。[30]

经济

 
人们用瓶子在巴克斯顿的圣安井取水

旅游业是峰区当地居民的主要就业形式 (占24%),制造业(占19%)和开采业(占12%)也相当重要。农业仅占12%。[31]霍普的水泥厂是峰区内最大的雇主。[32]旅游业提供了约500个全职岗位,350个临时岗位和100个季节性岗位。[33] 石灰石处于矿业开采的首位,主要用于道路和水泥。页岩提取用作霍普的水泥,砂岩开采用于房屋建设。[32]铅矿业不再划算,除从紫英石、重英石、方解石中提取铅脉,以及卡斯尔顿小规模蓝萤石矿业。

巴克斯顿和阿什伯恩的泉水用于生产瓶装矿泉水,很多种植园进行木材管理。该区的其他制造业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戴维德·麦勒在哈瑟萨奇的餐具工厂、在Chapel-en-le-Frith的菲罗多刹车片厂、卡斯尔顿的电子装备厂。峰区内有近2,700个农庄,大多数面积为40公顷(99英亩)以下。60%的农庄的运营基础为兼职,为农民提供兼职工作。[33]

历史

早期历史

 
母亲山上俯瞰而下的艾达尔山谷

人类活动的早期,峰区已有人居住,在多弗达拉和其他地区的洞穴中,偶然发现的中石器时代燧石文物和古环境迹象证实了这一点。新石器时代活动也为此提供了证明,包括马杰里山的一些纪念碑土方工程或坟冢等等。[34]铜器时代,该地人口和农业发达,尤尔格雷夫附近的亚伯·洛山,或斯坦顿荒原(Stanton Moor)的九夫人圆石阵(Nine Ladies Stone Circle)上的圆屋,就是人们生活过的明证。[35]在同时期及至铁器时代,大量如母亲山上的重要丘陵堡垒产生。罗马占领甚少,但的确利用了这一地区丰富的矿脉,从巴克斯顿地区充分利用航线将铅矿出口。那里的罗马定居点,其中一个是巴尔斯顿,人们因该地的泉水称之为的"Aquae Arnemetiae"[36],献给当地神明。 理论上峰区的名字来源于“Pecsaetan”或“peaklanders”,这是一个在公元前6世纪居住在该区中部和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部落,隶属于默西亚王国。[37][38]

采矿业

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峰区主要用于农业,延续至今,畜牧业已成为这些高地上的主要活动。但是,至16世纪开始,峰区的矿藏和地质财富变得越来越显著。这里开采的不只是铅,还有煤、紫英石、铜、锌、铁、锰和银。[39]西莉亚·费恩斯描述了她1697年的峰区之行时这样写道:

……那些陡峭丘陵中富含大量矿藏,各类黑、白和有条纹的大理石,铜矿、锡矿和铅矿,还有大量的银矿。

——Celia Fiennes[40]

峰区的东西缘处有煤层,从格洛索普到罗切斯山脉,斯托克斯布里奇到巴斯洛曾工作的地方可以找到证据。采矿开始于中世纪,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产量最高,有时候持续到20世纪早期。最初采矿是在接近或露出地面的岩层进行的,最终,矿工沿着地缝深入地下挖掘山腰处的矿床。在戈伊苔藓(Goyt's Moss)和阿克斯缘(Axe Edge),勾好凹缝,蒸汽机抬升煤并脱水干燥。[41]东部矿山的煤被用来熔炼铅,而西部的煤则用来锻造石灰。[42]

17、18世纪,铅矿达到顶峰。品位高的铅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发现,在金德·斯科特(Kinder Scout)发现泥炭预示着铅冶炼的开始。[43]19世纪中期,铅矿业下滑,1939年,最后的主矿井关闭,但铅仍是紫英石、重晶石和方解石开采的副产品。并非所有的矿都在地下深处[26]。贝尔井(Bell pits)接近平原地表,是获得矿石最低廉和方便的方法。矿井装上杆轴,杆末为提取矿石而加粗。矿井将被进一步扩大,直到变得不安全或变成采空区,另一个坑陷就会和现存的矿井相连。[43] 峰区的紫英石或萤石也叫蓝萤石(Blue John),据说名字来源于法国的《蓝色与黄色》一书,描述条纹的颜色。迄今,蓝萤石已十分稀少,每年仅开采出几百公斤作装饰和雕刻用。卡斯尔顿的蓝约翰洞穴(Blue John Cavern)是一个观赏性的洞穴。附近的特雷克悬崖洞穴(Treak Cliff Cavern)仍在进行开采。[44] 1874年前期,布克斯顿开始了用以生产纯碱的工业性石灰石开采。1926年,这个项目成为英国化学工业公司的一部分。[45]大规模的石灰石和砂岩开采业随着采铅业的衰退而兴起繁荣,但在峰区仍是重要而富有争议的行业。峰区内有12家大型的石灰石石材厂。巴克斯顿附近的屯斯特(Tunstead)是欧洲最大的矿场。[46]石灰石输出量巨大:在1990年的高峰期,开采出了850万吨。[32]

纺织业

峰区输出纺织品已有上百年。14世纪早期,该区开始了未加工羊毛的交易。[47]这里聚集大量熟练的手工纺纱工和织布工。18世纪80年代,理查德·阿克列特等发明人研发出的机器,纺织更快捷,并达到更高标准。早期的纺织厂狭小且低矮,结构轻,水轮制动,配有小型机械。内部照明靠日光,顶部高度为6-8英尺。这类阿克列特纺织厂约有9英尺(2.7米)宽。[48]因为河流和潮湿的空气,峰区俨然一个理想之地。当地劳动力的水塘很快被耗尽,像立顿厂(Litton Mill)、 克列斯布洛克厂(Cressbrook Mill)和米勒斯·戴尔厂(Millers Dale)等新工厂,从伦敦教养院招来了低龄儿童作为学徒,年龄都在4岁大左右。[49] 随着科技的发展,狭窄的德比郡溪谷不再适合更大型的蒸汽机械厂,但德比郡的工厂仍存在,继续产品加工和理想产品的交易。格洛索普的集镇从纺织业中受益良多。城镇的经济与纺织传统密切相关,包括工业革命期间纺织的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格洛索普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印染总公司。20世纪20年代,这家公司因极易获得的股份再度浮出,并成为1929年华尔街股灾的受害者。他们的生产线在新经济形势下变得脆弱,导致产业衰落。[50]

水道

 
峰区森林运河的巴斯沃斯盆地

峰区的溪流被大坝拦截作为水流动力工厂的上游来源,出于同样的目的,河流中也修筑了河堰。 峰区国家公园边界没有运河,虽然哈德斯菲尔德运河(Huddersfield Narrow Canal)上的斯坦内奇运河(Standedge Tunnels)在公园最北段地下奔流。黑峰而来的水流滋养着阿什顿运河和哈德斯菲尔德运河,白峰的水源滋养着曼彻斯菲尔德运河(Macclesfield Canal)。峰区之外(但在常规区域内),修建了峰区森林运河(Peak Forest Canal),运送建筑用的多芙洞穴(Dove Holes)采石场石灰。运河终止于布格斯沃斯 (Bugsworth),全程都使用峰区森林电轨车。峰区的西南部,废弃的克朗姆福德运河从克罗姆福德流入埃里沃什运河 (Erewash Canal),通常为威克斯沃斯的矿区和理查德·阿克莱斯羊绒厂服务。 龙登达勒山谷最大的水库是龙登达勒·钱恩水库,它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1877年2月竣工。它们为当地工业重要水源艾烈罗河的续流提供补充,并为曼彻斯特提供纯净水[19]。德温特溪谷上游水库始建于20世纪中期,为东米兰德(East Midlands)和南约克郡供应饮用水。

旅游业的发展

几个世纪以来,峰区已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一个早期的旅行家托马斯·霍布斯所著的De Mirabilibus Pecci或《峰区七大奇观》一书(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Peak)中,对该区进行了描述,该书于于1636年出版。[51]这七大奇观招来了游客的轻蔑,包括记者丹尼尔·笛福把查特斯沃斯庄园的荒原描述为:“一片广袤而无用的荒野”,尤其轻蔑卡斯尔顿附近叫做Devil's Arse或Peak Cavern的洞穴。[52]直至维多利亚时期,游客的数量呈显著增长。铁道建设易于到达,风景如画和罗曼蒂克的文化赏析逐渐增长。约翰·莫(John Mawe)的《德比郡矿物学》[53](1802)和威廉·亚当的《峰区的宝石》[54](1843)等指南书籍,使这一地区独特的地质产生了趣味。 巴克斯顿被视为温泉小镇已有着悠久历史,其地热温泉可升至恒温28 °C。温泉小镇最初是由罗马人在公元前78年所建,当时殖民被称为“Aquae Arnemetiae”或丛林女神的温泉。据说哈德威客的贝丝(Bess of Hardwick)和丈夫(Earl of Shrewsbury),1569年到达巴克斯顿取水,1573年便带着苏格兰女王玛丽拜访那里。[55]18世纪晚期,当第5代德文郡公爵(5th Duke of Devonshire)将它发展为巴斯风格的温泉浴场时,小镇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一个世纪后,小镇迎来第二次复苏,吸引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众多杰出名流,如伊拉斯莫斯·达尔文(Dr. Erasmus Darwin)和因治理河水而闻名乔赛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56]1863年,巴克斯顿铁路开运。[57]巴克斯顿拥有许多著名建筑,如约翰·卡尔(John Carr)设计的巴斯皇家新月道路上的典范“新月”(1780年-1784年),亨利·柯里设计的“德文郡”(1780年-1789年)、“自然巴斯”、“庞普厅”。1871年,凉亭花园对外开放。[55]布尔巴斯歌剧院由弗兰克·马桑(Frank Matcham)于1903年设计,是当时最高的歌剧院。马桑是剧场建筑师,设计了伦敦守护神剧院( London Palladium)、 伦敦大剧院(London Coliseum)、哈克尼帝国剧院( Hackney Empire)。 峰区设有公共通道和露天娱乐场等大型传统设施。峰区形成一个天然腹地和乡村,避开了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的人口,却依然是后工业经济区宝贵的休闲娱乐资源。

现代史

1932年的The Kinder Trespass是英国国家公园和到荒原的露天步道竞选的地标。当时,露天荒原是不对外开放的。它们把持在贵族阶级手上,作为游乐园,每年仅使用12天。[58]1951年4月17日,峰区成为英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英国最长的步道是奔宁之路(Pennine Way),1965年开通,起点在艾达尔(Edale )村Grindsbook Booth的纳格斯·海德酒店。 梅尔瑟姆之上的萨德伍兹(Saddleworth)和魏森登(Wessenden)北部的沼泽地,由于20世纪60年代,伊恩·布拉迪与米拉·欣德莉行凶而成为儿童连环凶案墓地而恶名远扬。

交通

历史

罗马人建设了峰区内的第一条公路,可能是沿着已有的轨道修建的。罗马交通网被认为连接了居民点和巴克斯顿、切斯特菲尔德、格洛索普和纳比欧(Brough and Shatton)的堡垒,向外延伸至丹娜(唐卡斯特)、曼彻斯特和Derventio(德比郡附近的小切斯特)。[59]现在巴克斯顿的A515和A53公路部分路段就被认为是沿着罗马公路修建的。 中世纪时期, Packhorse路线就和峰区纵横交错,一些石头铺道被认为始建于这一时期,如沿着Stanage Edge的长辅道。但是,1579年出版的德比郡的克里斯托弗·萨克斯顿地图并未标注出公路。[60]桥梁改善了交通系统。横跨巴斯罗德温特河上的三拱门砂岩桥就是一个早期典型代表,可追溯到1608年,并且临近一个收费站。[61]虽然从1731年[62]开始,收费公路就已减少旅程时间,1800年,从谢菲尔德到曼彻斯特尚需16个小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曾评论称“一只乌龟都能跑得过我们!” [63]从1815年开始,收费公路增加了长度并提高了质量。蛇道(Snake Pass)就是一个范例,它现在是A57公路的一部分,1819年至1821年,在汤马斯·特尔福德(Thomas Telford)的指挥下修建。它的名字从德文郡爵士的冠饰而来。[63] 1794年,克罗姆福德运河开通,运送煤、铅和铁矿石至埃里沃什运河上。

 
在曼彻斯特的Totley Tunnel到谢菲尔德线

数年间,修缮过的公路和克罗姆福德运河都目睹了来自铁路的竞争,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峰区通车。Totley Tunnel虽然克罗姆福德和高峰铁路Cromford and High Peak Railway(从高峰枢纽站的克罗姆福德运河到惠利桥)是一条工业铁路,但乘客服务很快跟上,包括伍德黑德线(谢菲尔德到途径龙登达勒的曼彻斯特)和曼彻斯特线、巴克斯顿线、马特洛克线和英格兰中部连接铁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铁路线是一种进步:

修建一条穿过山谷的铁路,就要把山谷的岩石凿开,将数千吨的岩石倾注到可爱的河流当中。山谷不再,唯神明与之共存。现在,就连巴克斯顿的一个傻瓜都可以花半小时到贝克威尔镇,或是从贝克威尔镇都巴克斯顿。

——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63]

20世纪下半叶,钟摆再次摆向道路建设。1944年,克罗姆福德运河[64]被大部分中止修建,20世纪60年代,如比坎大斧的( Beeching Axe)数条通过峰区铁路线因不盈利而被迫停运。哈德菲尔德和佩尼斯托尼(Penistone)之间的伍德黑德线也已停运。部分道床现在被用于跨奔宁山道(Trans Pennine Trail),在哈德菲尔德和伍德黑德间延伸,尤其以龙登达勒铁路闻名。[65]曼彻斯特、巴克斯顿、马克洛特和苏格兰中部连接铁路,在罗利斯和巴克斯顿之间路段已经关闭,这里的道床已成为蒙萨尔铁路(Monsal Trail)的一部分。[66]克罗姆福德和高峰铁路现已全线关闭,部分道床仍向公众开放,如高峰铁路。[67]另一条废弃不用的铁路线在巴克斯顿和阿什伯恩之间,现已成为帝辛顿铁路(Tissington Trail)。[68]

公路网

峰区的主要公路是谢菲尔德和曼彻斯特间的A57(蛇道)、巴恩斯利和曼彻斯特途径龙登达勒之间的A628(伍德黑德道),从德比郡到曼彻斯特途径布尔斯顿的A6公路,从马克勒斯菲尔德到布尔斯顿的Cat and Fiddle road,峰区最北端的从曼彻斯特到巴恩斯利的A635道(沙德伍兹沼泽),从曼彻斯特到利兹市的A62道,形成了峰区在斯坦内奇最北段的边界线。这些主要公路,和该区的其他次要公路和线路,对驾驶者而言极具魅力。峰区的知名度导致道路交通拥挤,可用的停车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夏季。这促成2005年征收交通拥堵费建议的出台,但此后又被取消了。[69]

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极易抵达峰区,甚至可到达中部。进入该区的列车运行服务沿着从谢菲尔德到曼彻斯特的霍普溪谷线、从德比郡到马特洛克的德温特山谷线(Derwent Valley Line)、从曼彻斯特到哈德菲尔德的大德菲尔德线,巴克斯顿线和格洛索普线,将这些这些城镇与曼彻斯特连接。客车(长途汽车)服务提供了德比郡到马特洛克、贝克威尔和布尔斯顿的线路,通过跨峰(TransPeak)和国家快运的诺丁汉和曼彻斯特路线,以及附近的谢菲尔德、格洛索普、斯托克、利克和切斯特菲尔德的常规班次。附近的机场是曼彻斯特机场。[70] 尽管作为一个郊区,峰区内的小村庄都设有良好的内部交通连接。还有很多小型客车,从主要城市(贝克威尔、马特洛克、哈瑟萨奇、卡斯尔顿、阿什伯恩)开往小村庄内。霍普山谷和巴克斯顿线列车也为当地火车站(包括萨特萨奇、霍普、艾达尔)服务。[71] 2009年10月,当地政府针对峰区宣布,截至2011年,整个英格兰将投资125万英镑,用以修建和改善峰区内休闲和每日上班往返者交通的环线。[72]人们希望这项投资将帮助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同时给往返上班者和游客提供在峰区内驾车的可行办法。

活动

 
俯瞰母亲山

峰区提供许多类户外活动的机会。公共人行道和数条长途列车构成广阔的交通网络,全长1,800英里(2,900公里)[73],还有大型露天区域,利于山林徒步和远足。 奔宁道横贯黑峰,从艾达尔到位于斯坦内奇南部的峰区北部边界。布莱德尔道常用于山地自行车和骑马。白峰的一些长途山径,如帝辛顿道和高峰道,重新使用原有铁道路线。徒步者、骑马者和自行车手良好使用。[68]峰区管理处在阿什伯恩、Parsley Hay和Middleton Top设立了自行车租用中心。原铁路线路有多个地点轮椅可通道,自行车租用中心针对轮椅使用者提供了车辆改装。[68]规划用台阶取代了徒步者的出入口,为使不善徒步的人更易于通行。[74] 峰区多地砂岩露出地面,如斯坦内奇边缘和罗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攀岩点[75](见rock climbing in the Peak District)。峰区的石灰岩曾被攀岩者找到。[76]它较不稳定,但却提供了许多攀爬测试。例如,20世纪50年代,托尔洞穴被乔·布朗和其他登山者发现。英国登山协会曾列举了11条石灰岩的线路,从异常峻峭的排到E7,出版的指提到一些,其中几条线路被筛选了出来。[77] 洞穴探险家十分欣赏地下的自然洞穴奇观,并在峰区的石灰岩中发现了洞坑和老矿山。峰洞(Peak Cavern)是峰区内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洞穴系统,它甚至关联到文纳特的婆婆纳属系统。最重要的洞坑是埃尔登洞和Nettle Pot。峰区内还有许多矿山,多是自然洞穴系统的延伸。这类系统可以在卡斯尔顿、文纳特、马特洛克、斯托尼·米德尔顿(Stoney Middleton)、伊姆、莫纳什和巴克斯顿才能找到。[78] 在英国最内陆地区的一些大型水库,如Carsington Water,已经成为水上运动中心,包括了帆船垂钓皮划艇。其他活动包括飞行运动如悬挂滑翔、观鸟、滑翔伞、越野路跑、越野车赛、野外定向。[75]

旅游胜地

18世纪,德文郡爵士将布尔斯顿温泉小镇发展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疗养胜地。现在,峰区内最大的城镇,设有带剧场的歌剧院、博物馆和美术馆。[79]另一个温泉小镇是马特洛克·巴斯(Matlock Bath),在维多利亚时期十分受欢迎。贝克威尔是峰区内最大的居住地。惠氏河上的五孔桥可追溯到13世纪。[80]峰区边缘上的巴克斯顿、马特洛克和马特洛克·巴斯、贝克威尔、利克以及阿什伯恩和威克斯沃斯的一些小镇,均提供了隔了旅游设施。峰区北部的海德尔菲村坐落在该区海拔最高的金德·斯科特山脚下。 古建筑包括查茨沃斯庄园,德文郡公爵也是不列颠中最宏伟的房屋;中世纪的哈登庄园,拉特兰郡(Dukes of Rutland)的住址;由权势强大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哈德威克修建的哈德威克庄园;莱姆公园,一个伊丽莎白时代领主的宅邸,由一座意大利风格庄园改造而成。许多峰区内的村庄和小镇设有良好的教区教堂,其中尤为宏伟的典范就是14世纪位于泰德斯维尔的圣约翰浸礼会教堂(Church of St John the Baptist),有的称之为“峰区大教堂”。在哈瑟萨奇教堂的庭院可以观察到“小约翰的墓葬”。

 
海菲尔德的井饰节。

卡斯尔顿的村庄风景如画,却被诺曼·佩弗里尔城堡夺去了它的光彩,村庄内有四个广商洞穴,峰区洞穴、蓝约翰、条纹崖(Treak Cliff)、斯皮德威尔(Speedwell),也是独特的半宝石矿物蓝萤石的生产中心。[81]其他观赏性洞穴和矿山包括马特克罗斯的亚伯拉罕高地,由缆车到达;还有巴克斯顿的普尔洞(Poole's Cavern)。伊姆的小村落因1665年黑死病而自我隔离而闻名。[82] 马特洛克巴斯的矿藏博物馆,包括铅矿寺庙参观、世界文物遗产德温特山谷工厂和利克的布林德利水厂,能够观察峰区的工业遗址。保留至今的蒸汽铁路位于马特洛克和罗斯利之间,克里奇的国家电车博物馆和克罗姆福德运河记载着该区的交通历史。在马特洛克·巴斯的生活在一个镜头博物馆的(Life in a Lens Museum of Photography & Old Times)战线了从1839年开始的摄影历史。 村庄在春夏月份中举办最多的就是井饰典礼[83],这个传统可追溯到异教徒时代。当地的其他传统包括卡斯尔顿每年的加兰节,阿什伯恩的皇家忏悔节足球赛,自12世纪每年举办一届。巴克斯顿主办两次歌剧节,巴克斯顿节和国际吉尔伯特和沙特利文节,还有巴克斯顿节和峰区文学节,也是每年在各地举办两次。 峰区的特色食品包括甜点贝克威尔布丁,与国内吃到与众不同的的贝克威尔果馅饼,直到2009年,哈廷顿村庄才开始制作著名的斯蒂尔顿奶酪和其它地区的奶酪。

环境保护

 
德文特水库上的徒步者

峰区到主要城市的距离(估计有2000万人过着一小时车程生活)[84],促成了管理该区的独特挑战。峰区管理处和国民托管组织,以及其他土地所有者,试图保持前往娱乐的游客易于到达高地景观,同时又保护其免受密集农业、侵蚀和游客自身造成的压力之间的平衡。峰区3,8000居民的需求,每年数百万人前去参观[31][85],和该区的保护要求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紧张局势。 游客的分布不均造成了进一步的紧张。仅多夫达拉每年就要接收约200万的游客。[10] 其他旅游高峰区包括了贝克威尔、卡斯特尔顿和霍普山谷、查特沃斯、哈廷顿和上德温特水库。.[86] 60%以上的游客集中在5月至9月期间,星期天也是高峰期。

步道侵蚀

峰区内更受欢迎的步行区的吧步道用户数,对严重的侵蚀问题“功不可没”,尤其是黑峰上脆弱的泥炭荒原。近期山地自行车手对一些步道的使用被认为恶化了这一现存问题。[87]为解决现有损失采取的措施,包括永久性改道官方路线艾达尔外的奔宁道,现已用绳梯,而非顺着格林德斯布鲁克,许多Grindsbrook荒原步道的表面都铺上了昂贵的天然石。[88]

采石

大规模的石灰石采石形成了独有的竞争区域。20世纪50年代,国家政府颁发的多数采矿许可证均为90年限,仍具有法律约束力。峰区管理处制定一个方针,更新峰区内全部新采石厂的执照,以当地和国内矿产和资源唯一性的需求,以及对交通、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为依据。[32]一些执照为进行更新,如埃尔登山上的RMC Aggregates采石场,在1999年被迫关闭,景观美化仍在持续 。[89] 1999年的建议中,从斯坦克里夫石材有限公司(Stancliffe Stone Ltd),到重开斯坦顿·摩尔休眠的砂岩采石场,都被视为一次检验案例。生态抗议者和当地居民猛烈驳击这一举措,认为发展将威胁到附近铜器时代的遗址,尤其是九夫人石阵,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85]截至2007年,持续的争辩又转移到一个较不敏感的区域——附近Dale View采石场的发展。[90]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峰区

几个世纪以来,峰区的自然景观成为作家创作的灵感之源。峰区的数个地方被艾略特和其他作家作为地点,记录在14世纪的诗歌如《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路德教堂》(Lud's Church),也被称为绿教堂(Green Chapel)。[91]

 
查特沃斯庄园——近期改编的傲慢与偏见取景地

简·奥斯汀1813年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重要场景就设置德比郡的峰区内。[92]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历史小说《贝弗利尔·皮克》(Peveril of the Peak)的背景就设置在以贝弗利尔教堂,查理二世统治时期的卡斯尔顿。[93][94]威廉·华兹华斯是马特洛克的常客。峰区激发出他写下许多诗歌,包括1830年献给查特斯沃思庄园的十四行诗。[95]夏绿蒂·勃朗特1847年小说《简·爱》中的莫尔顿村庄,原型就是哈瑟萨奇,1845年,勃朗特曾在那居住,而桑菲尔德庄园的灵感来源于诺斯·利斯庄园。[96][97]乔治·艾略特第一部小说《亚当·比德》(1859年)中的雪原被认为来源于沃克斯沃斯,她的叔叔在那经营着一家工厂。艾拉斯托尼(又叫Hayslope)和阿什伯恩(奥克伯尼)也作为特色场景。[95]彼得兔》(Peter Rabbit)的作者碧翠克斯·波特,常常到她叔叔埃德蒙·披得在Dinting Vale的印染厂去拜访。用他的型式样品册上的布料款式来为自己制作衣服。《迪基·温克尔太太的传奇》(Mrs. Tiggy-Winkle)中温克尔太太的围巾,就源自型号222714的样式。[98] 儿童作家艾莉森·厄特利(1884年-1976年)生于克罗姆福德。她的广被人知的小说《一个时间旅行者》(A Traveller in Time),场景设置在迪西克(Dethick),讲述了巴宾顿·普洛解救身陷囹圄的斯科特王后玛丽。[99]克莱顿·波蒂尔斯(1901-1991)许多作品的地点都在峰区,如《托德洞》(Toad Hole),《幸运的哥伦贝尔和布洛肯河流》(Lucky Columbell and Broken River),都设在德温特溪谷。[100]最近,杰拉尔丁·布鲁克斯的首部小说《奇迹之年》(2001),融合了事实与虚构,叙述了伊姆村发生瘟疫的故事。[101]儿童文学小说家贝利·多赫蒂(Berlie Doherty)的《冬日里的孩子》(Children of Winter),她的其他作品也以峰区为地点, 如《深深的秘密》,取材自德温特和Ashopton村Ladybower水库的泛滥,以及由卡尔斯顿的蓝萤石洞激发创作的《蓝萤石》。[102] 许多恐怖犯罪的作品都将地点设在峰区。阿瑟·柯南·道尔爵士(1859年-1930年)《蓝萤石间隙的恐怖事件》(The Terror of Blue John Gap),讲述了蓝萤石矿山的恐怖事件,[103]以及《修道院公学》[104]中(The Adventure of the Priory School)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查儿童绑架案的所在地。本土作家罗伯特·穆瑞·吉尔克里斯Robert Murray Gilchrist(1878年-1916年)的许多恐怖小说都以具有峰区特征。[95]近期,斯蒂芬·布斯创作的系列犯罪小说以大量真实和想象中的峰区为场景,[105]《追求适当的罪人》,讲述了伊丽莎白·乔治笔下一个检察官琳蕾的推理小说,故事设在虚构的卡德尔荒原。[106]

 
《轰炸鲁尔水坝记》电影中上德温特山谷的九夫人水库。

其他生活或到访过峰区的作家和诗人包括:萨缪尔·约翰森、威廉·康格里夫、安娜·苏华德、让·雅克·卢梭拜伦勋爵、托马斯·穆尔、理查德·弗内斯、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维拉·布里顿(Vera Brittain)、里奇马尔·康普顿(Richmal Crompton)、纳特·古尔德(Nat Gould)。[95][99]

峰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民居也是电影和电视深受欢迎的置景地。1955年的经典电影《轰炸鲁尔水坝记》是在德文特山谷水库上游取景,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德国鲁尔水坝实施的炸弹轰炸。[107]近期改编的《傲慢与偏见》,龙诺尔(Longnor)就具有兰布顿的特征,而莱姆公园和查茨沃斯庄园则替代了彭伯利庄园[108][109]哈登庄园不仅两次以桑菲尔德庄园形象,出现在两版不同的改编后的《简·爱》中,还在许多其他电影如《伊丽莎白》、《公主新娘》和《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中。[110]连续上演的医疗电视剧《山区诊所》置景于峰区德比郡Cardale村。并在克里奇(Crich)、马特洛克和峰区的其他地点拍摄。[111]

参考书目

  1. ^ 1.0 1.1 Th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 Fact Zone. PDNP Education. 2000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8日). 
  2. ^ 2.0 2.1 Nuttall, J.; Nuttall, A. The Mountains of England & Wales – Volume 2: England. Milnthorpe: Cicerone. 1990 [23 August 2009]. ISBN 1-85284-03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3. ^ 3.0 3.1 Holloway, J. C.; Taylor, N. The Business of Tourism 7th. Pearson Education. 2006: 149. ISBN 0-273-70161-4.  ... the Peak District being the most popular- claimed to be the second most visited National Park in the world, after Mount Fuji in Japan, with over 22 million visitors annually ... 
  4. ^ Quarrying and mineral extraction in th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PDF).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Authority. 2011 [17 April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1月27日). 
  5. ^ Wheeler, T. Else, D , 编. Britain 5th. Lonely Planet. 2003: 42. ISBN 1-74059-338-3. The Peak District alone gets 20 million, making it Britain's most-visited park, and the second-busiest in the world. 
  6. ^ Media Centre Facts and Figures.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Authority. [6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8日). 
  7. ^ National Park facts and figures. National Parks. 2009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anuary 2012). 
  8. ^ Handbook for Members and Visitors 2004, The National Trust.
  9. ^ High Peak Estate. The National Trust. 2009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26日). 
  10. ^ 10.0 10.1 Ilam Park and South Peak Estate. The National Trust. 2010 [26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15日). 
  11. ^ Longshaw Estate. The National Trust. 2009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10日). 
  12. ^ 12.0 12.1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Authority factsheets.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Authority. 2012 [3 April 2012]. [失效链接]
  13. ^ Gannon, Paul, Rock Trails Peak District:A Hillwalker's Guide to the Geology and Scenery, Pesda Press, 2011, ISBN 978-1-906095-24-6
  14. ^ 14.0 14.1 Cope, F. W. Geology Explained in the Peak District. David & Charles. 1976. ISBN 0-7153-6945-8. 
  15. ^ 15.0 15.1 15.2 The Peak District is a very interesting area geologically.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Cressbrook Multimedia. 2008 [24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9). 
  16. ^ Aitkenhead, N. et al. 2002 British Regional Geology: the Pennines and adjacent areas (4th Edn) (BGS, Nottingham)
  17. ^ Macdougall, D. The Geology of Brita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ISBN 0-520-24824-4. 
  18. ^ Toghill, P. The Geology of Britain. Crowood Press. 2002. ISBN 1-84037-404-7. 
  19. ^ 19.0 19.1 Quayle, Tom. Manchester's Water: The Reservoirs in the Hills. Stroud: Tempus Publishing. 2006: 15. ISBN 0-7524-3198-6. 
  20. ^ Bevan, Bill. The Upper Derwent: 10,000 Years in a Peak District Valley. Stroud: Tempus Publishing. 2004: 141–159. ISBN 0-7524-2903-5. 
  21. ^ River Derwent. Peak District Online. 2009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22. ^ The Manifold is a sister river to the Dove.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Cressbrook Multimedia. 2008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11日). 
  23. ^ The Dove is the major river of the South Peak.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Cressbrook Multimedia. 2008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9日). 
  24. ^ The Dane flows west into Cheshire.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Cressbrook Multimedia. 2008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27日). 
  25.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Plac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003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2日). 
  26. ^ 26.0 26.1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 The Lead Legacy. Peak District. 2004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ly 2011). 
  27. ^ Kinder Scout – the highest gritstone peak in the Peak District.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2008 [21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2日). 
  28. ^ Peak District Climat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003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3日). 
  29. ^ About the Peak District .... ThePeakDistrict.info. 2007 [2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6). 
  30. ^ Moorland Indicators of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2012. Peak District. 2012 [3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22日). 
  31. ^ 31.0 31.1 A place called home. Peak District. 2009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5月19日). 
  32. ^ 32.0 32.1 32.2 32.3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Study Area.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003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6月20日). 
  33. ^ 33.0 33.1 Waugh, D. Geograph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3rd. Nelson Thornes. 2000. ISBN 0-17-444706-X. 
  34. ^ Margery Hill, South Yorkshire. English Heritage. 1994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0月12日). 
  35. ^ Bevan, Bill. Ancient Peakland. Wellington: Halsgrove. 2007. ISBN 1-84114-593-9. 
  36. ^ Aquae Arnemetiae. RomanBritain.org. 2005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7). 
  37. ^ Peak District history : Anglo Saxons to Present. Peakscan. [2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38. ^ Turbutt, G. A History of Derbyshire, Volume 1. Cardiff: Merton Priory. 1999. ISBN 1-898937-34-6. 
  39. ^ Ford, T. D. Rocks and Scenery of the Peak District. Landmark Publishing. 2002. ISBN 1-84306-026-4. 
  40. ^ Fiennes, C. Through England on a Side Saddle in the Time of William and Mary. London: Field and Tuer, The Leadenhall Press. 1888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41. ^ Goyt's Moss and Axe Edge Moor Update (PDF). Environment News 12.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6 July 2004). 
  42. ^ Peak District Coal Mining.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003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9 August 2010). 
  43. ^ 43.0 43.1 Mining in the Peak District of Derbyshire Lead and Copper Minerals. A Taste of the Peak District. [24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44. ^ Blue John Stone. BlueJohnStone.co.uk. 2007 [30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45. ^ The Buxton Story. Tarmac. 2006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5日). 
  46. ^ Peak District industry.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47. ^ Textiles. Peakland Heritage. [2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11日). 
  48. ^ Williams, M. Cotton Mills of Greater Manchester. Carnegie Publishing. 1992: 49. ISBN 0-948789-89-1. 
  49. ^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Cotton Times. [31 March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30日). 
  50. ^ Birch, A. H. 2. Small-Town Politics: A Study of Political Life in Glosso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8–38. ISBN 0-273-70161-4. 
  51. ^ 1678 – De Mirabilibus Pecci – Being the Wonders of the Peak in Darby-shire. British Library.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52. ^ Defoe, D. A tour thro' the whol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divided into circuits or journies. London: J. M. Dent. 1927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9). 
  53. ^ Mawe, J. The Mineralogy of Derbyshire. London: William Phillips. 1802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54. ^ Adam, W. Gem of the Peak or Matlock Bath and its vicinity. London: Longman. 1843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6). 
  55. ^ 55.0 55.1 Things to do in Buxton (PDF). Qua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arth System. [28 June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年8月25日). 
  56. ^ Darwin, C. The correspondence of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2). 
  57. ^ Blakemore, B.; Mosley, D. Railways of the Peak District. Great Northern Books. 2003. ISBN 1-902827-09-0. 
  58. ^ Renton, D. Kinder Trespass: Context in 1932. The Kinder Trespass 75 organising committee. 23 February 2007 [2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2月21日). 
  59. ^ The Romano-British Settlements. RomanBritain.org. 10 September 2010 [26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9月28日). 
  60. ^ Peak District Routes, Stoops, Pack Horse Ways, Turnpikes. Peakscan. 2008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61. ^ Baslow Bridge, Bubnell Lane. Images of England. 2000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2). 
  62. ^ Longendale in the Peak National Park. PDNP Education. 2000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月4日). 
  63. ^ 63.0 63.1 63.2 Stainforth, G. The Peak: Past and Present. Constable. 1998. ISBN 0-09-475420-9. 
  64. ^ Cromford Canal. Discover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65. ^ Glossop/Longdendale Walk. Discover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66. ^ Monsal Trail. Discover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67. ^ The High Peak Trail. Discover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68. ^ 68.0 68.1 68.2 Tissington Trail. Discover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1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69. ^ Giannangeli, M. Peak District may be first national park to impose a congestion charge. The Daily Telegraph. 5 December 2005 [23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70. ^ Public Transport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Authority. Peak District. 2012 [3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71. ^ Public Transport in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Discover Derbyshire and the Peak District. 2009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8). 
  72. ^ Pedal power to help residents and visitors lead more active lifestyles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Authority. Peak District. 7 October 2009 [16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7日). 
  73.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Study Area.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3月31日). 
  74. ^ Local Activities in & around th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Roaches Holiday Cottages.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75. ^ 75.0 75.1 Peak District. Trekking World.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76. ^ Peak District Rock climbing.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Cressbrook Multimedia. 2008 [30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77. ^ Milburn, G. Rock Climbs in the Peak District: Peak Limestone: South. British Mountaineering Council. 1987. ISBN 0-903908-26-3. 
  78. ^ Pot holing. Peak District Information. Cressbrook Multimedia. 2008 [30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7月27日). 
  79. ^ Visit Buxton. VisitBuxton.co.uk. 2007 [1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80. ^ Bakewell. Places-to-go.org.uk. 2003 [1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81. ^ The World Famous Blue John Cavern And Original Blue John Craft Shop. The Blue John Cavern. [1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82. ^ Mystery of the Black Death. Secrets of the Dead. [1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8). 
  83. ^ More about Well Dressings. WellDressing.com. [1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84.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ByGoneDerbyshire.co.uk. 28 January 2010 [26 September 2010]. [永久失效链接]
  85. ^ 85.0 85.1 Moss, C. Oops, there goes another bit of Britain. The Guardian. 28 February 2004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9). 
  86. ^ Tourism in the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003 [2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3月31日). 
  87.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Study Area – Footpath Erosion.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9月1日). 
  88. ^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Study Area – The Pennine Way. 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9月1日). 
  89. ^ Peak District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 (PDF). Peak District. October 2002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July 2011). 
  90. ^ End in sight for quarry wrangle on historic moor. Peak District. 5 September 2007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0日). 
  91. ^ Elliott, R. W. V.; Brewer, Derek; Gibson, J. Landscape and Geography. A Companion to the Gawain-Poet. Brewer D. S. 1999: 105–117. ISBN 0-85991-529-8. 
  92. ^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Project Gutenberg. 2003 [13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6). 
  93. ^ Peveril Castle. English Heritage Archive. 2007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2月27日). 
  94. ^ Ousby, I. Ousby I , 编. The Cambridge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2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734. ISBN 0-521-44086-6. 
  95. ^ 95.0 95.1 95.2 95.3 Peak Film & Literature. Peak Experience.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5日). 
  96. ^ Brontë, C. Jane Eyre. Penguin Books. 1996: 526. ISBN 0-14-043400-3. 
  97. ^ Barker, J. The Brontës.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5: 451–453. ISBN 1-85799-069-2. 
  98. ^ Potter, E. Dinting Vale Printworks cotton sample pattern book. Spinning the Web. Manchester City Council. 1892 [28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99. ^ 99.0 99.1 Peakland Writers. Peakland Heritage. 2008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7日). 
  100. ^ Crichton Porteous – Derbyshire Writer. About Derbyshire. 3 June 2007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101. ^ Year of Wonders. GeraldineBrooks.com. 2007 [13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102. ^ Berlie Doherty: novels. BerlieDoherty.com. 2003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2日). 
  103. ^ Tales of Terror and Mystery by Sir Arthur Conan Doyle. Gutenberg. 2008 [13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4). 
  104. ^ The Adventure of the Priory School. Camden House –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1998 [13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05. ^ Stephen Booth – New Books. StephenBooth.com.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106. ^ Novel – In Pursuit of the Proper Sinner. Elizabeth George Online.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07. ^ Filming locations for The Dam Busters.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1990 [13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4). 
  108. ^ Filming locations for Pride and Prejudice (1995).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1995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109. ^ Filming locations for Pride and Prejudice (2005).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05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110. ^ Film & Photoshoots. Haddon Hall. [22 June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111. ^ Filming locations for Peak Practic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1993 [12 Sept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外部链接

53°21′N 1°50′W / 53.350°N 1.833°W / 53.350; -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