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十五祖
初祖
二祖
三祖
四祖
五祖
六祖
七祖
八祖
九祖
十祖
十一祖
十二祖
十三祖
十四祖
十五祖

慧远(334年—416年),俗姓并州雁门楼烦县(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东晋高僧,是中观般若学大师,曾居庐山东林寺,人称称庐山慧远东林慧远。后世净土宗认为,他曾在此组织莲社,推广念佛往生,将其尊为净土宗初祖,但净土宗二祖善导师承来自昙鸾道绰一系,与慧远无前后师承关系。

慧远像,源自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画传》。

生平事迹

由儒入佛

慧远少通儒家五经道家老庄之学,年十三曾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今河南许昌)、洛(今河南洛阳)。354年欲南下访儒生范宣,值世乱道阻,闻道安法师(314年-385年)于太行恒山弘扬佛学,遂改道前往谒见,他被道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所慑服,拜道安为师。在道安门下,听闻般若经后,决心出家[1]

辗转修行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荆州探问竺法汰疾病,而于荆州破斥道恒“心无义”见解。年二十四即登讲席,引庄子之见来说明佛教之实相义理,使迷惑者晓然领解。361年随道安入王屋山,数年内几经流离,于366年止于湖北襄阳,在此驻锡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将苻丕攻襄阳,道安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离去,遂分散徒众各随所之。慧远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荆州上明寺,时年45岁[2]

住持东林寺

 
庐山东林寺

慧远辞别道安,原欲南向访问同学慧永,以践昔日罗浮山共住之约。因慧永栖止庐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庐山。慧远初住龙泉精舍,后慧永请江州刺史桓伊建东林寺。寺成,慧远乃移居东林寺。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为当代僧众所钦敬。庐山之东林寺为当时南地佛教中心(鸠摩罗什所居之长安为当时北地佛教中心)。当时名仕谢灵运,钦敬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遂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被后世净土宗追尊为净土宗初祖[3]。慧远居东林寺直至圆寂。春秋八十有三。

组识译经

于庐山期间,慧远整肃僧团、聚徒讲学,并组织译经事业。曾请僧伽提婆译出《阿毘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二卷;佛驮跋陀罗(觉贤,359年—429年)译出《修行方便禅经》。慧远均为新译经作序。又常以书信,与鸠摩罗什往返研讨义理。昙摩流支来华时,慧远曾遣弟子昙邕参与译出《十诵律》。

主要著作

  • 《法性论》,鸠摩罗什读而赞叹,可惜已佚。
  • 沙门不敬王者论》,内有五篇论文,首篇论述为何出家沙门无须礼敬国主,终篇则说明形尽神不灭之理。
  • 大乘大义章》,此为慧远罗列佛教义理问题向鸠摩罗什大师请教、罗什作答的往返书信,经后人整理而流传。
  • 《大智度论钞》,此系慧远将罗什新译百卷《大智度论》删节而成二十卷,并为钞本作序。《钞》佚失,只有序文传世。

附记一则:慧远曾赞赏罗什门下僧肇所作《般若无知论》,并由刘遗民执笔,就关河与庐山看法不同之处,书问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说明。原信虽非慧远亲自所写,然亦足以代表慧远的论点。

知名弟子

慧远的门徒甚多,知名僧人有:昙邕、昙恒、道昺、法净、法领等;俗家弟子则有:刘遗民宗炳周续之雷次宗等。

净宗初祖

后世净土宗推崇慧远为初祖,但他在生前并没有提出净土宗的名称,未建立净土宗理论与宗派,与二祖善导之间也没有师承关系。

据说,慧远曾于402年7月与刘遗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于山北般若台阿弥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刘遗民作誓文。后世称为“结社”,成为净土宗在中国的开端。相传,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刘遗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共期西方[4],希望由经行念佛,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脱[5]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献中,并没有“慧远结莲社”的记载。慧远结莲社此事最早的记载,出自宋朝陈舜俞(?-1074年)《庐山记》中所引《十八高贤传》。后南宋僧志磐编《佛祖统记》时,将《十八高贤传》加以修定并收录,于是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

南宋宗晓作《莲社继祖五法师传》,依《庐山记》,首度推崇慧远为净土宗初祖,并建立善导、法照等五位净土宗祖师传承世系。志磐编《佛祖统记》继承宗晓的六祖说,又提出了净土七祖说。后世遂以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后世净土宗所传的慧远故事,并非全属史实。慧远被推为净土宗初祖,与法眼宗永明延寿大师被推为净土宗六祖,与南宋之后佛教重心南迁有很深的关连。

 
宋朝虎溪三笑图》,画中陶渊明慧远陆修静相聚庐山,象征三家和睦相处

也有传说慧远居庐山,“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次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6]。而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一起访问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风生,不知不觉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视大笑[7]。这一传说成了后世《虎溪三笑图》的题材,作为儒释道三教和睦相处的象征,长传不衰。但根据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考证,陆修静在元嘉末年至庐山,当时慧远已过世三十年,陶渊明已过世二十年,三人会谈之说恐怕只是伪托[8]

注释

  1. ^ 《高僧传》卷六:“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着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
  2. ^ 《高僧传》卷六:“伪秦建元九年。秦将符丕寇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远不蒙一言。远乃跪曰:独无训勗,惧非人例。安曰:如公者,岂复相忧。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3. ^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4. ^ 梁《高僧传》:“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颕之、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惟岁在摄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廌而誓……’”
  5. ^ 《大乘大义章》:“又《般舟经》种种设教,当念分别阿弥陀佛在于西方,过十万佛土,彼佛以无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末,非徒虚妄忆想分别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也。是故佛以梦为喻耳。如人以梦力故,虽有远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菩萨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诸佛,不以山林等为碍也。以人信梦故,以之为喻。又梦是不然之法,无所施作,尚能如是,何况施其功用而不见也。”
  6. ^ 韩溥. 江西佛敎史.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186. ISBN 9787800916014 (中文(简体)). 
  7. ^ 此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陈舜俞《庐山记》卷二:“慧远法师庐山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过虎溪,虎辄呜号。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大笑。”
  8. ^ 李剑锋.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240. ISBN 9787560731155 (中文(简体)). 

参考资料

  • 《高僧传·慧远传》慧皎
  •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