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人類日常和每週週期的常規過程

日常生活是人们每天所做、所想、所感觉的事物。它是社会学的研究分支,同时也是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主题之一。

睡觉
孩童在家中阅读
梳理头发
看电视

人类的昼行性意味着大多数人在白天活动,在夜晚睡眠,每天进食两到三次。大多数工作时间(不包括轮班工作制)都在日间进行,通常始于早晨,这种计划造就了早高峰时段,许多人会在这一时期收听广播。夜晚通常是休憩时间。许多人每天都会洗澡。

除了这些共同点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游居者的生活不同于定居者,而城市居民的生活又不同于乡村居民。成年人与儿童,穷人与富人、劳工与知识分子,身份间的差异可能会在工作时间以外持续显现。

社会学观点

日常生活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也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有人认为,随着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的境况与认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开始自我反思,开始描绘人的日常,例如,启蒙文学关注政治与圣徒的生平[1]但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人类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有着久远的历史。例如在古希腊文学中世纪艺术启蒙时代都有大量对日常生活的描绘。[2][3]

在研究日常生活的概念时,性别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理论家认为,女性是日常生活的典型代表,是其受害者。[2]

日常生活的意涵常为消极,它与那些有价值的时刻相区别。在最终的意义上,日常生活被定义为是世俗活动的本质,一种无须思考的持续行为,人们从此处出发走向其它更深层的体验。日常生活是所有社会群体共通的经验,是所有人类存在于世的基础。[1]

约翰·巴奇英语John A. Bargh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环境的特性及对这些特性的认知后果所造成的。[4]社会学家也研究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与其意义来源。一份在2000-2004年间出版的社会学期刊《日常行为英语Journal of Mundane Behavior》专门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闲暇

以往,人们的日常消遣是在晚上讲述故事传说,这种传统而后发展出了古希腊戏剧和其它娱乐方式。随着历史发展,阅读也逐渐褪去了其专业性的色彩,普通民众能够负担并享受这一乐趣。自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体开始流行,人们每天都可以欣赏到由专业人员创作的各类作品。

在现代生活中,不同形式的媒体向我们提供各种资讯,因此人们会依照其目的的不同,在不同媒体之间作选择:看电视、使用网络、听广播、看报纸或是杂志等。[5]其中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它也成为了一种沟通的方式,不少人已开始担心网络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语言

人的日常由语言交流所塑造,他们经由言谈形成观点,然后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支配自己的时间。[6]大众媒体对人的日常有巨大影响,它塑造了人类的部分经验英语Human condition。媒体借助语言传播它们的观点,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政府的选择,它们对民众的影响十分广泛。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语言文化系教授费德拉·佩祖罗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人们需要深入到日常言语中去,去理解其中常见却总是被忽视的修辞。她写道,“修辞使我们相互联结......这关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7]

日常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是一个用于描述个人在居所或外部环境中自我照顾能力的术语。在进行健康评估,尤其当评估对象为年长或是残障人士时,医务人员通常会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视为一项重要的指标。[8]根据定义,日常生活活动是指“我们平常做的事情,例如进食、洗浴、着装、梳理、工作、家务以及休憩。”[9]年长者进行这类行为的能力是老人学的关注重点,它可以增进对晚年生活的理解。[10]

改变日常

当人们陷于生活的日常,他们就不免会对此感到厌倦,日常不再使他们保持理智,反而带走了生活中仅存的快乐。所以,偶尔地脱离常规,从本能中得到片刻喘息是必要的,人的生活首先要充实,其次才能从中得到享受。假如人们只是专注于生活的艰辛,那么他们永远也无法摆脱生活的消极一面了。[11]

反思,以及对过往经验的积极理解对日常生活十分重要。因为日常行为循环往复,人们很难对其作出改变或是改进,并且他们也往往乐于待在自己所了解的,感到安全的角落。日常迫使人们去面对消极的事物,例如账单、疾病、贫穷或是破裂的关系。那么从日常的短暂解脱就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评估自我,看到事物更加积极的一面。发现乐趣,寻求知识可以带来快乐,并为生活增添更多新鲜感。

人们可以通过为日常增添更多变化来达到这个目的,生活的视角能够由此而不同,因为“习惯是强大而微妙的。它们可以外在于我们的意识,也可以受我们的特定引导。尽管我们常常不会注意到习惯的发展,但我们仍可以对它们操纵并重塑。习惯对生活的影响远超我们的理解——它们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的大脑会紧紧地依附于习惯,无视其它的一切,甚至无视常识。”[12]

参见

相关书籍

参考文献

  1. ^ 1.0 1.1 Felski, Rita (1999). The Invention of Everyday Life (PDF).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pp. 15–31. ISBN 978085315901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7 November 2014. Retrieved 15 November 2014.
  2. ^ 2.0 2.1 Lefebvre, Henri.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Brunswick, N.J., U.S.A.: Transaction Books. 1984. ISBN 0-87855-972-8. OCLC 10825550. 
  3. ^ Coser, Lewis A. The Idea of Social Structure : Papers in Honor of Robert K. Merton First edition. Abingdon, Oxon. 2017. ISBN 978-1-315-13256-3. OCLC 1004350748. 
  4. ^ Wyer/Bargh 1997, p. 2.
  5. ^ [Baym, N. (2010), ‘Making New Media Make Sense’ in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Polity Press, Ch. 2].
  6. ^ Roger Silverstone (1994),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p. 18-19
  7. ^ Elizabeth Rosdeitcher (2006), "The Rhetoric of Everyday Life", Humanities, Then and Now 29, no. 1 (Fall).
  8.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Evaluation." Encyclopedia of Nursing & Allied Health. ed. Kristine Krapp. Gale Group, Inc., 2002. eNotes.com. 2006.Enotes Nursing Encyclopedia Archived 2011-05-2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ccessed on: 11 October 2007
  9. ^ Medical Definition of ADL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2022-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10. ^ Katz, Stephen. Busy bodies: Activities, ag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everyday l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Elsevier, 2000. p. 136.
  11. ^ Langston, Christopher. "Capitalizing on and coping with daily-life events: Express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PA PsycNet.
  12. ^ Duhigg, Charles. The power of habit :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1st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2. ISBN 978-1-4000-6928-6. OCLC 731918383. 
  13. ^ Sigmund Freud.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Reprint). Dover Publications. 2012. ISBN 0486428613. 
  14. ^ Raoul Vaneigem. 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Reprint). 2001 [2013-12-01]. ISBN 094606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5. ^ 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Repri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2013-12-01]. ISBN 0520271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 
  16. ^ PsycNET-Citation. [2011-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17. ^ John A. Bargh, Robert S. Wyer. The Automaticity of Everyday lif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2. ISBN 080581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