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

穆斯林宗教場所

清真寺阿拉伯语:单数مسجد / جامع masjid / jāmiʿ,复数مساجد‎ / جوامع‎ masājid / jawāmiʿ),又称回教堂伊斯兰教寺礼拜寺麦斯智德、是供穆斯林群众使用的宗教场所

禁寺克尔白是伊斯兰教史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地方
文莱国际机场外清真寺Airport Mosque
马来西亚最大的清真寺:苏丹沙拉胡汀阿都阿兹沙清真寺。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尼雅加达伊斯蒂克拉尔清真寺

对于什么宗教场所可视作清真寺,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学里有严格以及具体的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场所则称作礼拜处。[1]正式被划定为清真寺的场地(通常是更大综合建筑物的一小部分)有严格的使用限制,而伊斯兰教法规定,一旦某个场地被正式划定为清真寺,该场所将直到末日都作为清真寺用途,[1]如同不容许伊斯兰领土重新成为非穆斯林领土,被非穆斯林摧毁或占用的情形是绝对不容许的(仅为理论,比如西班牙科尔多瓦主教座堂正是从科尔多瓦清真寺改变的,因伊比利半岛重新由非穆斯林统治缘故)。

许多清真寺都有精致的圆顶宣礼塔和礼拜殿,各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清真寺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如今所有人类聚居的大陆里均能发现其踪影,用作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礼拜的地方,也可以作传达信息、教育以及争议解决等用途。清真寺的会众由伊玛目带领祷告。

词源

 
位于伊朗马什哈德的伊玛目礼萨圣陵,什叶派主流派别十二伊玛目派尊奉的第八任伊玛目阿里·里达(伊朗称阿里·礼萨)即安葬于此

阿拉伯文的مسجد masjid一词,其词根为سجد sajada,意为“拜倒”,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2]

中文译名[3]

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后,其名称经历了演变的过程。起初称“麦斯吉德”,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各种按照中国人理解而产生的称谓层出不穷。如“礼堂”“礼拜堂”“礼拜寺”“清教寺”“真教寺”等。

  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建金陵礼拜寺时,朱元璋御书《百字赞》:“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北京东四清真寺于明正统十二至十三年(1447-1448)建成,皇帝赐匾额为“清真寺”。此后,“清真”一词逐渐被伊斯兰教界普遍接受。

“清真”一词,在汉语中原作清洁、自然、质朴解,曾被社会广泛使用。

 中国伊斯兰教借用“清真”一词后,将其本来之意附加伊斯兰教教义作出解释。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大学者王岱舆在其著作中作出权威解释:“纯洁无染谓之清,诚一不二谓之真。”又说:“吾教自生民以来,不拜像,灭诸邪,故谓之清;独尊一,无二主,故谓之真。”

  此后,“清真”成为伊斯兰教的专用词,人们把伊斯兰教礼拜场所称为“清真寺”,把表白信仰的作证词(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称为“清真言”,把符合伊斯兰教规定、可供穆斯林食用的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把售卖清真食品的店面称为“清真餐馆”。

历史

全世界的第一座清真寺通常被认为是位于麦加、以克尔白为中心的禁寺[4]早在公元638年起,禁寺就扩大了若干次,为的是容纳日益增多、住在禁寺周边地区或每年前往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5]也有意见认为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则应该是坐落在今麦地那库巴清真寺,因为这是穆罕默德先知在622年从麦加迁移时建造的第一座建筑。[6]

 
坐落于突尼斯的凯鲁万大清真寺是穆斯林西区最古老的清真寺

穆罕默德先知接着在麦地那亲自再建设一座清真寺,现称作先知清真寺,并帮助开拓清真寺作为伊斯兰城市的重点的概念。[7]先知清真寺的一些特点,在当今清真寺也仍常见,其中包括设于礼拜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的米哈拉布以及讲台敏拜尔[8]该清真寺也建有一个大庭院,清真寺自此都常见这样的设计。[7]

宗教和社会角色

礼拜

清真寺最主要的功能是为穆斯林提供一个专门的集体敬拜场所,满足穆斯林履行五时礼拜的需要。

文化教育

随着学校、研究所和大学等专门机构的出现,清真寺在世俗科学领域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公众学习宗教的目的地。

慈善机构

清真寺通过慈善委员会向有需要的人家庭提供资助,施舍食物、分发物资或者慈善委员会募集富人的捐款并将其分发给有需要的人。

现代政治角色

 
东伦敦清真寺是英国第一座获准使用扩音器来播放宣礼的清真寺。[9]

20世纪末,作为政治用途的清真寺数量日渐增多,而当今西方世界的清真寺通常也会倡导民间参与。正因为清真寺在社群里的重要性,所以清真寺被用来宣扬与非信徒的和平共存,即使是在逆境中。

大型清真寺有时也会扮演政治角色,如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2003年后)等伊斯兰国家的伊玛目会定期在星期五的祷告上宣扬政治主张,[10]其他伊斯兰国家的伊玛目则一般禁止谈及政治课题。

宣扬

伊斯兰教徒为少数群体的国家和地区比伊斯兰教徒占主体的大中东国家和地区更有可能会通过清真寺作为倡导民间参与的一种方式。[11]美国的清真寺会主办选民登记和民间参与运动,以促进通常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的穆斯林移民参与政治。正因如此,再加上清真寺也会尝试及时告知穆斯林居民有关穆斯林社群所面临的问题,清真寺的人员更有可能参加示威、在请愿书上签名或涉及其他政治活动。[11]

清真寺的级别

  • مَسْجِد جَامِع‎,masjid jāmiʿ,是指举行周五聚众进行聚礼的清真大寺。此种类型的清真寺建筑多数建筑规模宏大,内外装饰精美,是城市、地区的伊斯兰宗教中心。
  • مسجد‎,masjid,是指举行日常礼拜的清真寺。
  • مصلى‎,muṣallá穆萨拉,是指举行日常的礼拜处,有可能是一个房间、或者一个棚子,亦或是简单的铺设草席的一处礼拜场。

建筑组成

 
清真寺的布局

清真寺内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偶像,即没有任何人物、动物、图腾和标志的雕像画像,也不需要任何供品(因为造物主-真主-是无求的 主),只有围绕的柱廊,中心一个大拱顶,主要的墙要向着麦加卡巴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叫做米哈拉布محراب‎),是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中有一座带阶梯的高台,是在主麻日时,为伊玛目站在上面带领诵读《古兰经》、讲道、宣布消息--等用的,叫敏拜尔(منبر),诵读《古兰经》时不得有任何道具或乐器及音乐和歌唱。底下一般铺有地毯,因为穆斯林需要赤脚礼拜。清真寺外面或一进门地方有自来水或喷泉,要求穆斯林洗净手、脸、脚(小净)后才能礼拜。不同清真寺有为区隔男女礼拜有不同设计和设施。女性多数在家礼拜,很少到清真寺礼拜。有穆斯林带领下非穆斯林是允许进入礼拜殿的。穆斯林在清真寺内礼拜时要排成长排,跪拜俯伏在地、以额触地、礼和拜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真主。

宣礼塔

由于《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时间是日出前、正午后、下午时、日落和进入黑夜。在古代没先进的报时和通讯工具 ,因此会设置一名专职宣礼员根据天色和日影的变化,站在高处进行唤礼提醒穆斯林大众礼拜。后来清真寺出现了宣礼塔,每到礼拜时间,就有唤礼者在塔上大声呼唤,有的大清真寺四周有几个宣礼塔。现代都装有扩音器,不再或很少上宣礼塔唤礼(Azan),但是某些传统清真寺仍保留宣礼员上塔唤礼这一方式。

礼拜殿

建筑风格

阿拉伯风格

阿拉伯风格的特点是简单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其中有一个祈祷厅,其屋顶是由棕榈树或者椰枣树的叶子制成的。清真寺的入口处有一个无顶的中庭。

这种建筑风格一直持续到阿巴斯王朝时期。

波斯风格

这种风格流传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以及莫卧儿时代之前的印度。它出现在塞尔柱时代,从十世纪开始。它的特点是伊万(إيوان)、拱门、祈祷厅上方的圆顶以及带有两个尖塔的入口。建筑物表面的传统瓷砖可以说是波斯风格清真寺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布哈拉有很多此种风格的清真寺。

奥斯曼土耳其风格

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真寺的特点是在祈祷大厅中部上方有一个巨大的中央圆顶,一些小圆顶可能与它相邻,甚至在一些非指定祈祷场所的上方也有这种小圆顶。有些人认为土耳其风格受到拜占庭建筑的影响。代表建筑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莫卧儿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流传于印度半岛,它是从16世纪开始受波斯风格的影响而出现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四个伊万,其中一个通向祈祷厅,祈祷厅的顶部有三五个大圆顶。德里清真寺和比德尔清真寺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其他

 
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唐代,广州越秀怀圣寺

除了上述风格以外清真寺亦有其他建筑风格,比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清真寺的管理

政府管理

在穆斯林国家主要由宗教基金负责管理,提供相关许可和运营经费,也会提供业务指导。

在非穆斯林国家由宗教部门进行管理。

中国(大陆)

内部管理

中国(大陆)

根据《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12]在当地伊斯兰教协会指导下,实行民主管理,负责清真寺教务、寺务、财务和其他有关事务的管理。清真寺之间不得形成隶属关系。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Fiqh of Masjid & Musalla. Qa.sunnipath.com. 2005-07-03 [201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9). 
  2. ^ "masjid, n.". OED Online. December 201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3. ^ 清真寺名称的由来 ——中新网. www.chinanews.com.cn.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4. ^ Kuban 1974,第1页
  5. ^ Dumper & Stanley 2007,第241页
  6. ^ Tajuddin 1998,第135页
  7. ^ 7.0 7.1 Chiu 2010,第67–8页
  8. ^ Cosman & Jones 2008,第610页
  9. ^ Eade, John. Nationalism, Community, and the Islamization of Space in London. Metcalf, Barbara Daly (编). Making Muslim Spac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2015-04-19]. ISBN 05202040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As one of the few mosques in Britain permitted to broadcast calls to prayer (azan), the mosque soon found itself at the center of a public debate about “noise pollution” when local non-Muslim residents began to protest. 
  10. ^ What Muslims Hear at Friday Prayers. Der Spiegel. 2006-04-19 [201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11. ^ 11.0 11.1 Jamal, Amany. The Role of Mosques in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Incorporation of Muslim American. Teachers' College – Columbia University. [2006-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12. ^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 2023-09-27 [202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3). 

来源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