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角龙属
湖角龙属(学名:Kulceratops)是角龙亚目恐龙的一属。它生存于下白垩纪的阿尔布阶,是当时的少数角龙类恐龙之一。湖角龙的化石很少,只有在中亚发现的上颌与牙齿碎片,所以被认为是疑名。
湖角龙属 化石时期:下白垩纪
| |
---|---|
无效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颌齿类 Genasauria |
演化支: | †新鸟臀类 Ne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盾齿类 Clypeodonta |
演化支: | †角足龙类 Cerapoda |
演化支: | †头饰龙类 Marginocephalia |
亚目: | †角龙亚目 Ceratopsia |
下目: | †新角龙下目 Neoceratopsia |
属: | 湖角龙属 Kulceratops Nessov, 1995 |
模式种 | |
库尔湖角龙 Kulceratops kulensis Nesov, 1995
|
发现与命名
正模标本(编号CCMGE No. 495/12457)是一个左上颌骨,骨头前段已断裂。在1914年,俄罗斯地质学家Dmitrievich Arkhangelsky发现这个化石,发现于乌兹别克的霍贾库尔组(Khodzhakul Formation)地层。在1995年,列夫·尼索夫(Lev Nessov)将这个化石描述、命名。模式种是库尔湖角龙(K. kulensis),“kul”在乌兹别克语意为“湖泊”[1]。
分类
湖角龙属于角龙亚目,角龙类恐龙是群植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湖角龙是已知最古老的新角龙类,列夫·尼索夫将湖角龙归类于古角龙科。之后的其他研究人员,将湖角龙归类于新角龙的基础物种、或者是原角龙科。由于湖角龙的化石相当零碎,目前状态是疑名。
食性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湖角龙是植食性恐龙。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湖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针叶树。它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参考资料
- ^ L. A. Nessov, 1995, Dinozavri severnoi Yevrazii: Novye dannye o sostave kompleksov, ekologii i paleobiogeografi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Earth's Crust,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St. Petersburg pp. 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