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

五代时期文学家

王仁裕(880年—956年),字德辇,又称为“诗窑”,唐朝天水人(今甘肃省天水县)[1]。 五代时期的文学家。

生平

先世太原人。祖父王义甫任成州军事判官,出生在西和县何坝镇马寨村,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村)。

王仁裕生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80年),早年不好读书,以狗马弹射为乐,二十五岁后,开始就学。最早为秦州判官,后入四川,担任前蜀后主王衍的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等职。同光三年(925年),前蜀灭亡,王仁裕入后唐任雄武军节度判官,后罢职归隐汉阳别墅,著有《归山集》五百首。不久王思同任命他为兴元军节度判官。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七月十九日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2]

作品

王仁裕通晓音律,善观历象,著有《开元天宝遗事》、《入洛记》、《乘辂集》等[3]

考古发现

北宋李昉有《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4],1983年在今礼县石桥镇斩龙村出土《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周通议大夫王仁裕墓志铭》,1986年5月出土,今存于甘肃礼县博物馆。

参考书目

  • 李昉《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
  • 蒲向明《王仁裕的文学成就》

注释

  1. ^ 《神道碑》云:“其先太原人,后世徒家秦陇,今为天水人也。”
  2. ^ 《十国春秋》卷四十四《王仁裕传》传云:“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也。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而为人隽秀,以文辞知名秦、陇间,秦帅辟为秦州节度判官。仁裕因入成都,事后主为中书舍人。后主东巡,仁裕与翰林学士李浩弼等从行,在路酬答吟咏,无有虚日。国亡降唐,历晋、汉,累官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乾祐初知贡举,放榜得士二百一十四人,因题诗以荣之。 周显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
  3. ^ 《崇文总目》史部传记类著录:“《王氏见闻集》三卷,王仁裕撰。”
  4. ^ 《全宋文》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