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院厅舍
监察院厅舍,原称台北州厅舍或台北州厅,是一栋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的衙署建筑,于日治时期为行政区划台北州的行政中心,当前登录为国定古迹。
监察院厅舍 | |
---|---|
曾用名 | 台北州厅舍、台北州厅 |
概要 | |
状态 | 竣工 |
类型 | 办公室 |
建筑风格 | 后期文艺复兴式 |
用途 | 官署 |
地址 |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中正区忠孝东路1段2号 |
坐标 | 25°02′44″N 121°31′12″E / 25.045425°N 121.51989°E |
邮政编码 | 100 |
现居租户 | 中华民国监察院 |
起造 | 1912年 |
竣工日 | 1915年 |
托建方 | 台湾总督府 |
所有者 | 中华民国[1] |
地主 | 中华民国[1]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森山松之助 |
保护情况 | 国定古迹 |
地图 | |
监察院 | |
---|---|
台北州厅舍、台北州厅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忠孝东路一段2号 |
建成时间 | 1915年 |
官方名称 | 监察院 |
类型 | 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衙署 |
评定时间 | 1998年7月30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历史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1年7月19日) |
日治时期
台北厅舍时期
台湾日治时期初期,台湾总督府于台湾北部设置的台北县及其后的台北厅均以清治时期的台北府府署为办公厅舍,到了后期才于原厅舍的正东方规划建筑新的厅舍——即又称为“台北厅新厅舍”的台北州厅。[2]台北州厅厅舍在1912年至1915年期间建造主体工程,1915年4月24日举行落成式启用,隔年再继续扩建。
台北州舍时期
1920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更,成立台北州,直至日治时期结束为止,本厅舍则称“台北州厅舍”交由行政机关使用。[2]
战后至今
台湾省府时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台北州厅与台北市役所作为办公厅舍合并使用,合称“省府大厦”。1957年6月,国民政府实施疏散机关政策,将前身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台湾省政府迁移至中兴新村,台北州厅因而改作为“台湾省政府台北连络处”使用。
监察院时期
1958年行政院进驻台北市役所,对街的台湾省政府台北连络处再度改作为监察院厅舍使用直至今日,并于1998年7月30日获内政部“台内民字第8778042号函”指定为国定古迹至今,当前每星期五上午09时至12时、下午02时至05时,开放一般民众参观。[2][3]
建筑
外观
监察院厅舍为台湾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监造部分系由台北厅所属技师任监督技师的三浦庆次所担任;施工则由泽井组承包,依主体工程分为第一、二期,后续工程为第三期共三期施工。台北州厅的第一期工程自1912年启动;第二期工程接续第一期工程,于1915年完工,并于完工同年的4月24日以“台北厅落成式”为名举行落成仪式;第三期工程则自1915年启动,在台北州厅的西南侧兴建了一栋衔接州厅西翼的两层高黑瓦砖造建筑。
建筑风格属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在规划上,以木桁架作为结构,外墙为红砖墙面;是一座以“曲尺”型平面设计的建筑,厅舍的平面呈现“曲尺”型,由位于九十度转角的圆顶主入口处向左右延伸,拥有相同而不对称的立面。墙面上装饰有椭圆突起、四周以花草纹饰的徽章壁饰;同样以花草纹饰的拱顶石造型圆窗,并设有以圆形拱窗、圆窗、拱形雨庇、贝壳饰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2]监察院厅舍于1912年起造、1915年落成。[2][3][1]
2005年10月,台北市政府新闻处举办市民票选“台北市十大建筑”活动,台北101、美丽华摩天轮、中正纪念堂、圆山大饭店、总统府、国父纪念馆、西门红楼、新光人寿大楼、中油大楼与台北之家等十座建筑获选代表台北市的特色建物,监察院厅舍与台北市市政大楼则分别名列第11、12位。[4]
内部
在监察院厅舍的大厅入口处置有八根托次坎柱式圆柱支撑门廊。挑高15米的大厅上置有一座以钢骨桁架支撑、四周设有12个半圆形“老虎窗”作为通气之用的突出扁形铜制圆顶,圆顶的外皮以长方形铜片铺设而成,大厅内则环立4对托次坎柱式双柱,并设有一座“M”字型的楼梯通往二楼。[2][3]
-
大厅内侧
-
大厅外侧
-
M型楼梯
-
天花板
基地
在最初规划兴建台北州厅时,曾在三线路东侧提出7个街廊为兴建基地。最后考量与旧厅舍的距离及街角位置的优势,选择了桦山町的一块稻田作为建筑基地使用。[2]
图片
-
钟塔
-
圆柱
-
圆窗
相关条目
- 台北市政府
- 台北厅
- 台北市役所(周围建筑)
- 原台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学校(周围建筑)
- 台湾日治时期地方政府厅舍建筑
同时期兴建的现存五州三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