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维也纳

红色维也纳(德语:Rotes Wien)是对1918年至1934年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治下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昵称

维也纳于红色维也纳时期(1924年)建成的卡尔·马克思大院

一战末期,奥匈帝国解体。在此大背景下,原奥匈帝国德意志人聚居地区成立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后来的奥地利第一共和国)。1919年,奥地利进行了第一次市政选举,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次凡成年男女都有投票权的选举。奥地利社民党在这次选举中赢得了维也纳市议会的绝对多数,推举的候选人也成功当选维也纳市长。此后,虽然奥地利社民党自1920年起失去国家层面的执政地位,成为国政在野党,但社民党一直维持在维也纳的执政,直至1934年奥地利内战爆发[1][2]

红色维也纳时期,执政社民党对维也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改革税制、加大公共投入、建立公屋体系、建立失业保险等等,使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2]

1934年2月,奥地利的法西斯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之间爆发奥地利内战。内战以法西斯主义者胜利告终、社民党此后被查禁,失去了维也纳的执政权,红色维也纳时期宣告结束[3]。3年后,在法西斯主义者主导下德奥合并,奥地利成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

历史

 
一栋红色维也纳时期建成的建筑

红色维也纳时期,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通过税制改革,以征收奢侈品税、增值税房产税等税款获得的资金为基础,在维也纳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这期间,大约有6万间公屋建成。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座建筑是(1924年)建成的卡尔·马克思大院。卡尔·马克思大院是一座庞大的公共住房单元,能住下5000人。除住房外,还建有洗衣房、诊所等设施。1919年时,维也纳仅有5%的房屋有供水、7%的房屋有供电,至1934年,住房情况已得到很大改善[4]

然而,随社民党与右派的基社党矛盾不断深化,社民党在维也纳的执政地位不断受到挑战。20世纪20年代末之后,左右两派常常在维也纳发生武力冲突。到1934年,冲突演变为小规模的奥地利内战。法西斯化的基社党在内战中取胜,社民党旋即被取缔,红色维也纳时期结束[4]

影响

二战后,奥地利第二共和国建立。重建的奥地利社民党之后持续在维也纳执政,在奥地利的历次地方选举中,社民党也一直维持优势[5]

参见

参考资料

  1. ^ 黄哲翰. 紅色維也納(上):第一共和甩不掉的「臣民性格」. 联合新闻网.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2. ^ 2.0 2.1 红色维也纳一百年. 维也纳新闻资讯.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3. ^ Eve Blau. Re-Visiting Red Vienna: As an Urban Project. Austrian Press &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4. ^ 4.0 4.1 维也纳红与黑:卡尔·马克思大院与“红色维也纳”百年. 澎湃新闻. [2020-11-06]. 
  5. ^ 奧地利首都選舉 紅色維也納傳統不變. 中央社. [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