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硬币史 (1714年—1901年)
从1714年到1901年,也就是汉诺威王朝统治时期,大不列颠王国和英国硬币的历史见证了一便士的发展进程:它由鲜少使用的小银币转变为现代英国人广泛使用的铜币。所有硬币的正面都印有君主的肖像,而铜币和青铜币的反面都印有不列颠尼亚女神的肖像,象征着英国女性的化身。
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便士作为一种小银币,主要是被用作于濯足救济金或其他皇室慈善,很少在市面上流通。因此从1787年开始,市面上硬币的长期缺失并由此导致私人代币广泛流通,其中还包括价值一便士的大铜币。1797年,实业家马修·博尔顿在伯明翰的苏荷造币厂签订了一份生产官方硬币的合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赚了数百万美元。此后,直到1825年,一便士的铜币才再次发行,且一直延续至1860年。
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铜币的状况变得不尽如人意:市面上大量流通着磨损严重的大铜币,其中有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博尔顿时代。从1860年开始,它们被较轻的青铜硬币所取代。以维多利亚女王发型命名的“发髻硬币”从那时起一直发行至1894年,到了女王统治的最后几年还出现了“戴面纱的头像”或“老人头像”硬币,这些硬币于1895年问世,直到1901年女王去世才停止铸造。
银币(18世纪)
到了1714年,即乔治一世国王在位之初, 硬币已经用银这种材料铸造了大约一千年的硬币。汉诺威王朝在艾萨克牛顿爵士开始掌管铸币厂[1]之时,拉开了序幕。 1702年,牛顿曾考虑发行一种铜币,但未采取任何行动。[2] 1723年,白银在皇家铸币厂里只是作为开采其他物质的副产品。 那时因“天降横财”而丑闻缠身的南海公司不得不向伦敦塔的铸币厂运送大量银条。然而,这仅是杯水车薪,牛顿的继任者约翰·康迪特在1730年写道,自1701年12月以来,“铸币厂没有进口过任何白银,只有这些被迫运来的”。[1] 因此在乔治统治初期,只铸造了少量的一便士银币。它和两便士的银币由于体积太小,在各种场合都不被人们所青睐。[3]
朝代的更替并没有影响一便士银币的形状---银币是一种直径为12毫米、重0.5克的硬币。乔治时期的硬币上篆刻着“GEORGIVS DEI GRA”字样,并在另一面围绕着加冕数字“I”刻着“MAG BR FR ET HIB REX[a]和日期。约翰·克罗克或他的助手塞缪尔·布尔受命于乔治,设计了出现在早期硬币上的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的半身像。而硬币上的罗马数字I可以追溯到詹姆斯二世统治时期,最初是用它来表示拉丁文“国王”的首字母(IACOBUS),但在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统治时期,当2便士、3便士和4便士被赋予阿拉伯数字时,罗马数字得以保留下来。硬币在之后的1716,1718,1720,1723,1725,1726和1727年间不断得以铸造,直至乔治去世,他的儿子乔治二世登基。[4]
在18世纪,一便士银币的主要用途和濯足救济金一样。1727年以后,银币还时常用于皇家慈善;造币厂的生产量足以满足这一目的,但不足以供市面流通。在某几年里,尽管市面上也有两便士、三便士和格罗特在流通,但濯足救济金还是只由这些一便士组成。有时铜币的的年份会出现空白,因为经常会在某一年内就铸造了足够量的铜币,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流通中一便士银币充足,使得被救济者们可以放心花掉他们的救济金。到了1727年,白银的制造成本过高,铸造这样的硬币成了亏本买卖。1740-1743年间,当其他皇室货币开始使用乔治二世的老年半身像时,一便士的硬币还是维持原有的设计。布赖恩·罗宾逊在他的《皇家濯足仪式》一书中指出,对于一种只少量发行的硬币而言,不值得花上12周的时间去专门印发新的半身像,何况还需要一个造币厂的雕刻家来制作新的模具。无论如何,在1727年到1816年间,过高的制作成本,导致市场上只有极少的银币流通。[5]乔治二世的硬币上印有他的左半身像,刻有铭文“(GEORGIVS I I DEI GRATIA)”且一直延续到硬币的另一面,上面刻着“MAG BRI FR ET HIB REX[b]和加冕日期。1729年,1731年,1732年,1735年,1737年,1739年,1740年,1743年,1746年和1750年,以及1752年到1760年间硬币不断得以铸造。而1733年或1744年没有发行硬币,这可能是因为英国的新年伊始还是算作于3月25日,而濯足星期四的日期不包含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6]
在乔治三世(1760-1820)统治时期,银币继续主要用作濯足救济金。1763年、1766年、1770年、1772年、1776年、1779年、1780年、1784年和1786年间发行了一种硬币,它和前几年的旧硬币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刻着乔治三世的头像和乔治三世“EORGIVS IlI DEI GRATIA"[c]字样。1792年,硬币上出现了国王的新半身像,日期为1795年和1800年。1817年、1818年和1820年,银币上刻着国王的第三尊桂冠半身像,正面铭文保持不变。在1780年之前,乔治三世(George III)的第一版银币的反面图像一直得以反复使用,上面的“I”以高浮雕形式出现,铭文是“MAG BRI FR ET HIB REX”[d]。1781年工人们对其进行了修改,降低了背面中央“I”浮雕,修改的原因可能是“I”的部分轮廓过于突出,甚至在硬币的另一面,也就是国王的头上依旧可以看到。银币的第二版反面花纹一直与1786年使用和低浮雕相似:“I”显得更为平坦;而第三版反面仅在1792年得以使用,和传说的一样,是在较小的皇冠与铭文之下重新设计了一个更小的“I”。1795年和1800年使用的第四版背面花纹与第一种相似,但重新设计了王冠。从1817年开始使用的第五版背面图案更加突出了加冕的“I”,四周刻有“BRITANNIARUM REX FID DEF”[e] 和日期。从1817年开始,尽管硬币的重量仍保持在0.5克,直径已从12毫米减小到了11毫米。[7]
铜币(1797-1860)
苏荷铸币厂(1797-1807)
到了18世纪下半叶,因为铸造银币数量过少,“找零”的担子就落在了铜币上。1797年以前,铜币的最高面值是半便士,由于许多官方发行的半便士被秘密熔化,用铜制成的轻赝品硬币开始大量流通。1787年,造币厂发现流通的“半便士”中至多有8%是真的,但由于运输困难,[8]撤回现有的铜币是不切实际的。政府不会设置铜币税,因此囤积大量真假铜币的小商贩们只能到处寻求救济。此外,稀缺铜币的现象在远离首都的某些地区时常发生,原因是新发行的铜币只能在伦敦塔的造币厂办公室购买,且每包5先令或10先令。因此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零钱不足使得雇主们难以向工人发放工资。[9]
从1787年开始,私人铸币厂和公司发行了半便士铜币和一便士的代铜币,填补了这一空白。尽管这在法律意义上不是钱,但它们确实发挥了作用,并迅速在全国流通。[10]代币的制造商大多都是来自伯明翰,在那里实业家马修·博尔顿铸造了大量代币,还建造了第一个蒸汽驱动的苏荷铸币厂。他还积极游说,希望签订一份铸造官方铜币的合同。[11][12]1797年,英国政府与博尔顿订立了一份合同,要求博尔顿铸造480吨的一便士铜币和20吨的两便士铜币。这些硬币是由铜制成的第一批英国官方硬币,也是第一批用蒸汽而非手工铸造的官方硬币。[13]
该硬币的设计师是博尔顿的雇员康拉德。因为硬币尺寸较大,加上厚边上刻有铭文(是打在金属表面而不是从金属上凸起),这些硬币被人们称之为“车轮”。该硬币的正面印有乔治三世头戴桂冠的右侧半身像,上面刻着“乔治三世(GEORGIUS III D G REX)”[f],反面则是不列颠尼亚坐在岩石上,面朝左侧,手持橄榄枝和三叉戟,上面刻着“不列颠尼亚1797”( BRITANNIA 1797)[14]。尽管不列颠尼亚的形象早年就在半便士和法新上就出现过,但是在1797年铸造的硬币中她是第一次被刻绘成海浪统治者,象征着英国海上强国的地位。[15]盾牌下方的岩石表面印有“SOHO”(苏荷)一词。博尔顿用铜的重量来区分1便士和2便士的面值,比如每枚有1盎司和2盎司(1便士- 28.3克,直径36毫米)。按照英国的标准,1便士的直径只有1.4英寸多一点,所以17个一便士并排放一起是2英尺。博尔顿还拿到了皇家学会标准英尺的副本,以确保测量正确。[14]虽然他可以先铸造一便士,之后再去铸造两便士,但苏荷铸币厂在面对如此大量的铜币铸造时还是遇到了麻烦,于是博尔顿又在苏荷区建立了一个新的铸币厂,到1799年,每个铸币厂每分钟可铸造60便士。1797年至1799年间在苏荷区完成的1250吨“车轮制作”(所有发现的硬币碎片日期都是1797年)超过了18世纪英国皇家铸币局铸造的全部铜币总额。[16]
笔记
- ^ Georgius II Dei Gratia/Magnae Britanniae Franciae et Hiberniae Rex, or George II by the Grace of God/King of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Ireland
- ^ Georgius II Dei Gratia/Magnae Britanniae Franciae et Hiberniae Rex, or George II by the Grace of God/King of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Ireland
- ^ George III by the Grace of God ...
- ^ ... Magnae Britanniae Franciae et Hiberniae Rex, or King of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Ireland
- ^ Britanniarum Rex Fidei Defensor, or ... King of the British Territories, Defender of the Faith
- ^ Georgius III Dei Gratia Rex, or George III,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引文
- ^ 1.0 1.1 Craig,第211–214页.
- ^ Lobel,第583页.
- ^ Craig,第219页.
- ^ Lobel,第579–580页.
- ^ Robinson,第113–121页.
- ^ Lobel,第580–581页.
- ^ Lobel,第581页.
- ^ Craig,第251–253页.
- ^ Selgin,第22–25页.
- ^ Selgin,第41–45页.
- ^ Doty,第27–30页.
- ^ Selgin,第72–73页.
- ^ Selgin,第162–163页.
- ^ 14.0 14.1 Selgin,第163–164页.
- ^ Clay,第53页.
- ^ Selgin,第163–166, 178, 189页.
参考文献
- Clay, Richard; Tungate, How Matthew Boulton Helped Make Birmingham 'the Art Capital of the World', Clay, Richard; Sue (编), Matthew Boulton and the Art of Making Money, Studley, Warwickshire: Brewin Books Ltd: 39–55, 2009, ISBN 978-1-85858-450-8
- Craig, John. The Mint paperback.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53]. ISBN 978-0-521-17077-2.
- Doty, Richard. The Soho Mint &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oney. Londo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8. ISBN 978-1-902040-03-5.
- Dyer, G.P.; Gaspar, P.P., Reform,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ower Hill, Challis, C.E. (编), 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8–606, 1992, ISBN 978-0-521-24026-0
- Freeman, Michael J. The Bronze Coinage of Great Britain revised. London: Barrie & Jenkins Ltd. 1985 [1970]. ISBN 978-0-09-155240-4.
- Josset, Christopher Robert. Money in Britain. London: Frederick Warne and Co Ltd. 1962. OCLC 923302099.
- Linecar, H.W.A. British Coin Designs and Designers.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77. ISBN 978-0-7135-1931-0.
- Lobel, Richard (编). Coincraft's Standard Catalogue English & UK Coins 1066 to Date 5th. London: Standard Catalogue Publishers Ltd. 1999 [1995]. ISBN 978-0-9526228-8-8.
- Peck, C. Wilson. English Copper, Tin and Bronze Coi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1558–1958. Lond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960. OCLC 906173180.
- Robinson, Brian. Silver Pennies & Linen Towels: The Story of the Royal Maundy. London: Spink & Sons Ltd. 1992. ISBN 978-0-907605-35-5.
- Seaby, Peter. The Story of British Coinage. London: B. A. Seaby Ltd. 1985. ISBN 978-0-900652-74-5.
- Selgin, George. Good Money: Birmingham Button Makers, the Royal Mint, and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 Coinage, 1775–1821 paperback. Oakland, California: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2011 [2008]. ISBN 978-1-59813-043-0.
- Skellern, Stephen. The Coinage of Edward VII, Part III. Coin News. December 2013: 35–36.
- Spink & Son Ltd. Coins of Eng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Pre-decimal Issues 52nd. London: Spink & Son Ltd. 2016. ISBN 978-1-90742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