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亚人
萨摩亚人(英语:Samoans)为萨摩亚群岛上的主体民族,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与其波利尼西亚民族有共通类似地血缘基因、语言、历史及文化。由于殖民主义关系,萨摩亚人所居住的萨摩亚群岛在政治上被一分为二,西边是萨摩亚独立国(旧称西萨摩亚,1997年改现名);东边是美属萨摩亚。萨摩亚人属南岛语系,使用萨摩亚语,因18~19世纪受过西方统治的原因,亦会使用英文。也因统治关系,信仰从原始信仰改为基督教信仰。萨摩亚人社会以“马他伊”(matai)系统为基础,以“户”为基本单位,依靠原始农业、渔业等维生,再由马他伊进行资源的再分配。除此之外,“纹身”艺术,是萨摩亚社会成年的象征,也代表着他们的阶级身份。
萨摩亚人 Samoans | |
---|---|
总人口 | |
500,000~550,000 | |
分布地区 | |
萨摩亚 | 184,205 |
美属萨摩亚 | 21,000 |
美国 | 184,440 |
澳大利亚 | 39,992 |
新西兰 | 144,141 |
斐济 | 1,300 |
语言 | |
萨摩亚语、英语 | |
宗教信仰 | |
基督教为主,包括了许多新教派(主要有公理会、循道宗、摩门教及神召会)及罗马天主教。少数非基督教信仰包括有巴哈伊教及伊斯兰教等。[1] | |
相关族群 | |
毛利人、斐济人及其他波利尼西亚人 |
根据2006年估计,大约有18万8000名左右的萨摩亚人定居在萨摩亚[2] ,大多数的萨摩亚族如今散居在其他国家,主要包括美国(2012年估计有18万人)[3],新西兰(2001年估计11万5000人)[4]及澳大利亚(2006年估计3万9992人)[5]。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民族分布
萨摩亚人大部分人口分布于萨摩亚、美属萨摩亚、新西兰奥克兰、夏威夷檀香山、加利福尼亚州拉斯维加斯与旧金山、犹他州盐湖城,少部分分布于新西兰威灵顿、澳洲雪梨、夏威夷拉奈岛、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密苏里州独立市、斐济。[6]
人口
萨摩亚族总人口数约为520,000人。
地区 | 人口 | 备注 |
---|---|---|
语言
萨摩亚语是萨摩亚族的主要用语,且无其他方言。其书写方式由拉丁字母构成。[12]
中文 | 英文 | 萨摩亚语 |
---|---|---|
分类
- 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 languages)
-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 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Central-Eastern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 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族(Eastern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 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Central-Eastern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
声音系统
萨摩亚语具有10个元音、6个双元音、9个辅音,不具声调,重音位于倒数第二个音节。[12]
文法
萨摩亚语的句型结构为:动词─主词─受词(VSO)。[12]
地理环境
萨摩亚族主要居住于萨摩亚。
位置
萨摩亚位居172.16°W~172.80°W、13.43°S~13.81°S。[14]萨摩亚(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前称西萨摩亚)位于南太平洋,新西兰与夏威夷之间,与美属萨摩亚(American Samoa,又称东萨摩亚)合称为萨摩亚群岛(Samoa Islands),为波利尼西亚文化三角带(新西兰、夏威夷、复活岛)之中心点,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东加同视为波利尼西亚文化圈之发源地。[15]
地形
萨摩亚属火山岛地形,由萨摩亚热点喷发而成。萨摩亚热点是以太平洋构造板块为基础,位在萨摩亚群岛下方的固定热点。[16][17] 萨摩亚由两大岛乌波卢岛(Upolu Island)与萨瓦伊岛(Savai'i Island)组成外,另还有8座小岛:3座位于阿波利马海峡(Apolima Strait)的马诺诺岛(Manono Island)、阿波利马岛(Apolima Island)及努乌洛帕岛(Nu'ulopa Island),4座位于乌波卢岛以东合称为阿莱帕塔群岛(Aleipata Islands)的努乌泰雷岛(Nu'utele Island)、努乌卢瓦岛(Nu'ulua Island)、纳木瓦岛(Namua Island)以及法努瓦塔普岛(Fanuatapu Island),及一座位于乌波卢岛南方的努乌萨菲埃岛(Nu'usafe'e Island)。[18]萨摩亚的最高点是萨瓦伊岛上的Mauga Silisili,海拔1,857 m,因火山作用关系而形成。[19]岛屿有火山源头,山区雨林属硬木材树木,周围有肥沃的高原和沿海平原景观,拥有许多河川和溪流。[18]
气候
萨摩亚位于热带气候区,高温高湿。[18]年均温约26.8°C(80.24°F),年温差小、日温差大。[20]大部分降水发生在属迎风坡的岛屿南部,年降水量约5,080毫米至7,110毫米。11月至4月降水量最多,这段期间也是气旋出现最频繁的时期。[18]
阿皮亚(Apia)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30.4 (86.7) |
30.6 (87.1) |
30.6 (87.1) |
30.7 (87.3) |
30.4 (86.7) |
30.0 (86.0) |
29.5 (85.1) |
29.6 (85.3) |
29.9 (85.8) |
30.1 (86.2) |
30.3 (86.5) |
30.5 (86.9) |
30.2 (86.4) |
平均低温 °C(°F) | 23.9 (75.0) |
24.2 (75.6) |
24.0 (75.2) |
23.8 (74.8) |
23.4 (74.1) |
23.2 (73.8) |
22.6 (72.7) |
22.8 (73.0) |
23.1 (73.6) |
23.4 (74.1) |
23.6 (74.5) |
23.8 (74.8) |
23.5 (74.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489.0 (19.25) |
368.0 (14.49) |
352.1 (13.86) |
211.2 (8.31) |
192.6 (7.58) |
120.8 (4.76) |
120.7 (4.75) |
113.2 (4.46) |
153.9 (6.06) |
224.3 (8.83) |
261.7 (10.30) |
357.5 (14.07) |
2,965 (116.72) |
数据来源:世界气象组织[20] |
历史沿革
早期文明
据说,萨摩亚人约在3000多年前从东南亚向东迁徙至东太平洋,此地被称为波里尼西亚文化(拉皮塔文化)的摇篮。具考古证据显示,萨摩亚人后来又向其他地方迁徙,其中包括夏威夷、大溪地(Tahiti)、新西兰和其他波里尼西亚岛屿。考古学者对分散在岛上的许多史前建筑的起源、目的和用途进行研究。许多已不复存在,但有些在今日仍然可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萨瓦伊岛(Savai'iI Island)的Tia Seu古丘(Tia Seu Ancient Mound,也称为普莱梅莱土丘),被视为是太平洋中最大的人造史前遗址。[18]约公元1000年时,萨摩亚被汤加王国征服。公元1250年时,马列托亚家族赶走了入侵者,使萨摩亚成为独立王国。[21]
18世纪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于1722年,荷兰人雅各布·罗赫芬是第一个看到这些岛屿的欧洲人。法国探险家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则在1768年遇到了萨摩亚人后,将此地命名为导航岛屿(Navigator Islands)。不过,在1830年伦敦传教会到来之前,萨摩亚少为人知。[18]
19世纪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在萨摩亚群岛的影响力扩大,引进大量种植技术,并垄断椰子和可可豆的制造。英国商业企业、海港权利和领事馆则对萨摩亚的基础造成很大的干预。美国则是在图图伊拉岛(Tutuila)的帕果帕果港口(Pago Pago)活动,并与当地酋长联盟。在1880年代,德国、英国和美国都声称拥有萨摩亚王国的一部分,并建立贸易据点。[22]
第一次萨摩亚内战与萨摩亚危机(1886~1894)
第一次萨摩亚内战主要是萨摩亚派系之间争夺王位的战争,且受德、英、美三国干预。在萨摩亚内战中,德国支持图普阿·塔马塞塞当国王,但大多数萨摩亚人支持的是马塔法·约瑟福。1887年,德国炮击马塔法·约瑟福的村庄,却误击到美国的财产,造成紧张情势升温。1888年9月发动一场攻击,回应德军的炮击,马塔法·约瑟福的战士攻击德军并掠夺他们的种植园。1889年,一个热带气旋摧毁了美军和德军在阿皮亚港口的战船,德、英、美三个阵营最终同意恢复马列托亚·劳佩帕为萨摩亚国王。九年后,马列托亚死亡,导致1898年的第二次萨摩亚内战。[23][24]
第二次萨摩亚内战与围攻阿皮亚(1898~1899年)
第二次萨摩亚内战是1898年德、英、美三国为了萨摩亚岛链的控制权而引发的冲突。战争结束于1899年的三方会议后,美国获得东半部(今美属萨摩亚),德国取得西半部(今萨摩亚),而英国获得其它原为德属的太平洋岛链。[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4~196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62年,国际联盟给予新西兰权力,以托管名义占领萨摩亚。[26]然而,萨摩亚人对新西兰的殖民统治感到不满,指责占领期间的通货膨胀和1918年流行病爆发。[27]到了1920年代末,反殖民统治的抵抗运动得到广泛的支持。毛派领导人之一的奥拉夫·弗雷德里克·纳尔逊是半萨摩亚和半瑞典血统的商人。[28]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尼尔森虽处流亡,但他仍持续在财政和政治上协助该组织。1929年12月28日,新当选的领导人图普奥·塔马塞塞·莱阿洛菲三世带领毛派人在阿皮亚市中心和平示威。[29]新西兰警方企图逮捕示威游行的领导人。当他反抗时,警察和毛派人间产生了隔阂。警方开始随机扫射人群以驱赶示威者。[30]当塔马塞斯酋长试图使毛派人冷静时,他从后面被枪杀。当天,有十人死亡,约五十人受伤。[31]这天被萨摩亚人视为黑色星期六。1920年至1936年,西萨摩亚原住民发起反对殖民统治运动,1954年获准内部自治。[15]
独立(1962年)
1962年,西萨摩亚成为太平洋岛屿中第一个独立国家。同年,与新西兰签署《友好条约》,保证高度的合作关系,但新西兰对岛屿的事务没有特别的责任。1997年,西萨摩亚更名为萨摩亚。[18]
21世纪
2011年12月底,萨摩亚当地的日历跳过了12月30日,因为其国家从国际换日线的东边移到了西边。[32]这一变化目的在于促进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贸易。在这个变化之前,萨摩亚晚雪梨21个小时,但这改变意味着现在是快三个小时。这改变与1892年7月4日加利福尼亚州贸易商所实施的改变有异曲同工之妙。[33]
社会、家庭与婚姻
社会
社会分层
萨摩亚社会具阶级且为精英领导制度。在过去,具能力认可的家庭会被挑选担任领导家庭,而大多数头衔的影响力仅限于家庭间与村庄间的联系。头衔拥有者从资源累积、动员和资源重新分配的能力获得其地位及影响力。这样的制度有助于解决长期财富差距。 [34]
头衔取得
领导者的产生方式重视血缘以及个人能力声望,不需为长嗣,且不排除女性的参与,细分为家族级、村级、区级、联盟级的头目。现今萨摩亚政治体系就以马他伊作为基础。[35]
马他伊
每户由一位被称为“马他伊”(matai)的头人所管理,其具有酋长般或参议酋长的头衔,是公共事务的发言者,且每一个马他伊代表其户中所有成员参与正式集会。同一户并不一定要居住在一起,但必须在同一村庄中,且在马他伊监督下共同工作,再由马他伊分配食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年龄比亲属关系更具权威,马他伊对户中所有人具有绝对的权力,而年纪较大者较年纪轻者地位高。[36]
陶波、马纳亚
每一个村庄的大酋长会将自己户中的某个女孩封为该户的“陶波”(taupo),即该户仪式上的小公主。且在选择时,具有强烈的血缘亲属关系倾向,在母系中选择“陶波”,父系中选择“马纳亚”(manaia)。马纳亚是授予有确定继承权者的头衔。户中的某些老年妇女会被指定为陶波的保母。陶波不能拜访村里的其他老人家,也不能在夜里擅自离开自己的住处。睡觉时,会有一位老年妇女陪她。在无人相伴的情况下,她绝对不能去其他村子。[36]
两性关系
在萨摩亚社会中,两性的关系有严格的规定,他们不能单独太过接近,除非村里半数以上的人都在,否则他们不能够同聚一处。在与异性交往时也必须遵守严格的回避制度。 未婚男女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相会在棕梠树下”的暗地交往,二是“阿瓦加”(avaga)的公开私奔,三是隆重的求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莫埃托托洛”(moetotolo),指的是不具真正交往事实,而在夜里悄悄潜入姑娘房内的方式。在这三种关系中,男子都需要一位“索阿”(soa),当作知己与牵线的伙伴,而他们关系始于爱情的开始也终于爱情的结束。[36]
家庭
家庭型态
萨摩亚的家庭型态为大家庭(萨摩亚语:aiga potopoto),且每个家庭与其土地和头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4]
居住形式
婚后居住形式为从夫居,但在结婚初期,通常与女方的家人居住。[34]而鳏夫与寡妇通常得返回他们的血亲家庭生活。[36]
户
萨摩亚社会以“户”为基本单位。每一户成员因血缘、婚姻或收养而与马他伊或其妻子建立关系,但成员之间往往不具亲密关系。人们可以从亲戚那里取得任何帮助,有时会佩带腰带作为暗示,若对方拒绝,会被视为缺乏人情。然而,德行是萨摩亚人最重视的品格,因此不计较日后的偿还,但此纪录仍会被保留,要求接受者尽早给予回报。萨摩亚社会亦十分重视等级。等级不是由出生决定,而是由头衔决定。该村大酋长的等级高低决定村子地位的高低,而该户马他伊的头衔决定该户的名望。除了陶波,很少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同一户中,他们会因不同需要或心情搬到其他家中居住。[36]
分工
男性负责纺椰毛,用椰毛编织土绳土线,用这些线做鱼线、编鱼网、缝制独木舟、捆扎固定房屋。
女性负责农业劳动(锄草、移植、收获、载运食物等)、海边捕捉章鱼等、汲水、打扫整理居室。
任务的分配是由个人能力所安排,而能力由年龄决定。[36]
亲属称谓
萨摩亚的亲属称谓属夏威夷型亲属称谓系统。[37]
继嗣
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一般授予他们的亲属团体,但须视情况而定。在死亡时权力随其失效,此时则由马他伊进行重新分配。最初,是从父母的父母继承遗产;后来,渐渐改成小孩可从父母继承其土地权。在没有亲属团体的同意下,土地与头衔是不行被正式传承的,所以唯一能够被分配的是个人财产。 许多人没有遗嘱也没有个人财产。但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处理财富的规定愈趋重要。这不是外来的概念,传统是由马他伊在死亡前以一种被称为“马卡加”(mavaega)的意志形式出现,后来则由公共信托办公室和法律从业者负责处理遗产管理。[34]
婚姻
婚姻制度
萨摩亚社会属外婚制、一夫一妻制,且双方应具有相似的阶级。对于女性,婚前贞操是被高度重视的,女性禁止与男人发生性关系,除非她是他的妻子。然而,在基督教传入前的时代,一夫多妻制是存在的,但只发生在高阶级的马他伊家庭中。[38]
求婚、聘礼与嫁妆
求婚者和自己的“索阿”会带着一篮海货、一条章鱼和一只鸡,在晚餐前到女方家中。如果女方家接受他的馈赠,就表示女方父母同意这桩婚事。他会受到女方户中马他伊的正式欢迎。在整个晚祷中他都得虔诚的低着头坐在那里,且他和他的索阿会被留下来共进晚餐。等到男方家里准备足够的食物和财产,女方家里也备足作嫁妆的土布和草席时,才会正式举行婚礼。[36]
陶波的限制
陶波不能像一般年轻人一样进行自由恋爱,人们要求她必须过着严格的处女生活。在她结婚时,新郎户中的参议酋长要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当众人面证明她的童贞。按照惯例,陶波必须嫁到外村,嫁给另一个村子的大酋长或马纳亚。订婚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到村里准备结婚用的食物和财产,并于他所在的村子让出一块土地,称其为“妻子之隅”,在此为新娘建造房屋,成为她和她小孩的永久财产。在此期间,新郎会留一位参议酋长在姑娘家,担任酋长的使者,并留意新娘的一举一动。[36]
产业与生活
产业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外来者带入加工技术,兴建港口引进外国商品、出口本地产品,使萨摩亚不再只是从事第一级产业,二、三级产业也逐渐出现。
交换体系
萨摩亚传统的交换体系为“再分配式”。户中成员一同工作,再由马他伊进行食物与生活必需品的分配。[36]
第一级产业
- 农业
- 萨摩亚的农业方式为“定耕”,在马他伊的监督下户中成员共同工作。[36]主要种植咖啡、芋头、椰子、可可、香蕉、木瓜、卡瓦醉椒和面包果。由于抵抗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因此农业生产十分依赖气候条件。现今,农业人口占萨摩亚全国人口的77% (约12.4万人)。[39]萨摩亚人对于种植香蕉和椰子十分在行,除了在收获时期之外,他们不需花费大量劳力但仍能大丰收。[37]
- 林业
- 森林资源逐年减少,目前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3%,其中39.4%(约11万公顷)为非生产性森林,可采林只有4.8%(约1.36万公顷)。其余2.1%(约0.6万公顷)为国家级保护林和部落传统领地。[39]
- 渔业
第二级产业
- 加工业
- 现今,萨摩亚工业以消费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39]小型工业公司制造进口替代和出口加工的商品,如椰子奶油、椰子油、动物饲料、肥皂、饼干、香烟和啤酒等。跨国公司则建立生产输出线进行更高阶的加工技术,使他的产品得以再输出。[34]
第三级产业
- 服务业
- 现今,服务业从业人数约为2000人。主要为旅馆餐饮业、交通电信业、金融服务业、个人及其他服务业。[39]
- 旅游业
- 贸易
- 现今,萨摩亚生产一些初级商品作为出口商品,例如:硬木、椰子、椰制品、根类蔬菜、咖啡、可可和鱼类。农产品占出口的90%。产品出口到新西兰、美属萨摩亚、澳洲、德国和美国,进口来自新西兰、澳洲、斐济和美国的中间产品、食品和资本货物。经济高度依赖来自新西兰、澳洲、美国和美属萨摩亚的侨民的汇款以及新西兰、澳洲和德国的援助。这些汇款正在下降,因为海外出生的移民儿童已经减弱了与国家的联系,自冷战结束以来,其地缘政治意识已经下降。[34]
生活
饮食
当地食物有鱼、龙虾、螃蟹、鸡肉、猪肉、莴苣、白菜、根类蔬菜,如talo、ta'amu和山药等,树作物则包括香蕉、面包果和椰子,饮料则为咖啡和可可。日后,随着贸易的盛行,增加了来自外地的进口食品,例如大米、罐头肉和鱼、奶油、果酱、蜂蜜、面粉、糖、面包、茶和汽水等。许多家庭整天只喝茶,只有吃晚餐一餐。[34]
食物和美食在萨摩亚文化中非常重要。几乎任何庆典或庆祝活动都围绕着食物。他们用炕窑(Umu)做很多食物。这是一种传统准备食物的方式,就像是萨摩亚版的烤肉。炕窑是利用热熔岩岩石加热的地面石炉。当烹饪食物时,将食物包裹在香蕉叶中再放在岩石上。大多在仪式或庆祝活动中使用。他们传统吃食物是不使用器具的,喜欢直接用手抓。 萨摩亚人吃的所有食物都是由他们自己饲养与种植的,从他们所有的肉类,如鸡肉、猪肉、鱼肉到水果、蔬菜,如椰子,香蕉和洋葱。 他们以Lu'au或Palusami闻名。会在吃芋头、椰子奶油和洋葱时,将Lu'au或Palusami包裹在芋头叶中,然后把它们放炕窑上,煮熟后,将芋头叶打开吃里面的食物。另一道美食是Oka,一种生鱼盘,由数小块鱼肉组成,用柠檬汁、椰子奶油、盐和洋葱腌制而成。还有一道奇怪的美食可以在萨摩亚找到,是Sea,海参的内脏,它会被装在类似汽水瓶的瓶子中出售。而Fausi是一种由芋泥搭配焦糖椰子奶油酱而成的萨摩亚甜点,。[37]
服饰
传统女士的服装是普莱塔西,是一种萨摩亚式裙子与上衣的设计。拉瓦拉瓦则是一种围裙,男女皆会穿。它们有不同的图案与颜色,但男性的正式服装则比较朴素。礼服则有一个名叫tuiga的头饰,由贝壳和羽毛制成。[40][41]
居住
萨摩亚的传统建筑统称为fale。它是用木柱子围成,用棕榈叶扎成圆锥住的屋顶,并用被水浸过的珊瑚碎片铺地。村子四周充满椰子树、面包果树和芒果树。[36]
- 大房子(fale tele):是最重要的房子,通常是圆形。作为会议、家庭聚会、葬礼或酋长受职仪式的场所。[42]
- 长屋(afolau):形状像椭圆形拉延伸。作为住宅或招待所。[42]
- 小房子(faleo'o):是主屋的附加建筑,位于主屋后方,通常是长形。在现代,这个词语用于任何小而简单的建筑,也不需与主屋有关,例如海边的茅草屋。也可能在主屋旁或海边建立一个faleo'o,作为休息或供客人居住的地方。[42]
- 伙房(tunoa):是一个脆弱的建筑,体积小,且没有被真正视为一个房子。在近代,这地方改称为umukuka,在院子的最后方。用umu在这进行烹饪。在大多数村庄里,umukuka只是个简单的开放场所,用几根柱子和铁皮屋顶保护这区域,以防天气的破坏。[42]
运动
部分出名萨摩亚裔运动选手包括效力于美式橄榄球联赛匹兹堡钢人队的特洛伊·波拉马鲁 及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莫西·塔图普。尽管美属萨摩亚的人口不多,但当地出产了大批优秀地美式橄榄球选手[43] ,此外萨摩亚人也以出色的橄榄球表现闻名,著名地有球员布赖恩·利马以及Manu Samoa,即萨摩亚国家橄榄球代表队[44]。在日本则有大相扑力士小锦八十吉 (6代)和武藏丸光洋。而美国WWE的知名职业摔角选手巨石强森亦为萨摩亚裔与非裔的混血。
信仰与习俗
信仰
1830年,欧洲人抵达萨摩亚后,萨摩亚人从传统信仰逐渐改信基督教。
传统信仰
萨摩亚人相信人具二分性——灵魂(agāga)和身体(tino)。灵魂与身体的分离是死亡。在死后,灵魂仍会存在,而这正是萨摩亚传统宗教所关注的。对于死后的世界有各式各样的描述,但从历史与民族学的资料中并没有一致的描述显示。[45]此信仰相对缺乏仪式,但却充满神话。塔哥洛(Tagaloa)是萨摩亚群岛的创造者,他的家人带领过许多神祈,包括祖先、战神、英雄等。后来,这些神都以动物图腾的形式出现。而马他伊就是继承这些形式的化身。[46]
萨摩亚人的传统信仰属于非常复杂的多神信仰,包含人类与非人类的神祇。他们的信仰并没有很多特殊迹象表示,因此常让人误以为没有信仰。在萨摩亚传统信仰中最讽刺的一则寓言是萨摩亚女战神Nafanua曾表示:未来将会有一个新宗教传入,它将取代他们的传统信仰,而且这个宗教会彻底地使原信仰消失,并传播给所有的萨摩亚人。 [37]
基督教传入后
第一群发现萨摩亚的人并非探险家或贸易商,而是传教士。来自英国伦敦的两位传教士John Williams和Charles Barf于1830年抵达萨摩亚,将基督教信仰传入萨摩亚,同时也对于萨摩亚的传统信仰带来严重的冲击。[两位传教士抵达萨摩亚后,遇见了一位男子Malietoa,它是女战神Nafanua的预言之子。两年后,John Williams又回到了萨摩亚寻找当年遇到的男子Malietoa,此时他已经是萨摩亚中地位最崇高的酋长,且已改信基督教。1848年,第一版的萨摩亚新约圣经出版,1855年时旧约圣经也相继出现。从此之后,基督教信仰成为了萨摩亚地区的主要信仰。每个村庄至少有一间教堂,且牧师成为了村庄中最大群的居民。牧师是村庄中最富有的,而他们的富有是来自于萨摩亚人金钱。给教会捐钱是萨摩亚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他们经常被要求每个星期日必须参加崇拜。且许多的学校都是由教会所建立。[37]
习俗
仪式
星期日toana'i
食物分享是这活动的主要特色,这场盛宴通常伴随着婚礼、丧礼、马他伊头衔授予仪式或“白色星期日”这类的年度盛宴一起举行。这场盛宴的料理比平时的食物量更多、更美味。食物也代表着仪式性的礼物,与其他户或村庄作交换。烤全猪亦是这活动的特色之一,盐渍的牛肉也越来越受欢迎。[34]
阿瓦仪式
阿瓦仪式是萨摩亚群岛上非常重要、庄严的仪式。萨摩亚社会会借由共享仪式的饮料以纪念此重要场合。萨摩亚的阿瓦仪式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萨摩亚的阿瓦仪式会有演讲和正式饮用kava的桥段。而在萨摩亚的阿瓦仪式中还另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桥段,即是马他伊头衔的授予。 [47] [48]
节日
日期 | 节日 |
---|---|
文学与艺术
文学
萨摩亚文学非常多样化。书面文学在1960年代后期出现。[49]萨摩亚文学里透漏著萨摩亚人对世界的认知。
- 南太平洋艺术学会(The South Pacific Arts Society)于1973年在南太平洋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成立,出版《太平洋岛屿月刊》,发表太平洋岛民的文学作品,包含诗歌、短篇小说等。1974年,协会成立Mana出版社。1976年,出版艺术、文学方面的杂志Mana。[50]
- 艾伯特·文特是南太平洋知名作家之一。1973年,第一本出版的小说是Sons for the Return Home。随后又出版了许多作品,包含小说、诗歌和戏剧,例如:1979年的Leaves of the Banyan Tree和2004年的 The Songmaker’s Chair。[51]1980年时,温特还编辑南太平洋文学的第一本选集Lali,其中包括南太平洋地区五十位作家的作品。[49]
- 诗人萨韦阿·萨诺·马利法在Mana杂志中发表过他的作品。[50]
- 艺术家莫穆·马列托阿·冯·赖歇透过Mana出版社发表他的作品。[50]
- 诗人萨帕乌·鲁佩拉凯·佩塔亚[52]
- 诗人Eti Sa'aga[52]
- 小说家兼诗人的西亚·菲吉耶尔。他的小说Where We Once Belonged在1997年时获得了亚太地区最佳书籍联邦奖(Commonwealth Prize)。[52]
- 萨摩亚国立大学校长副校长埃玛·克鲁泽·瓦伊也是位诗人兼出版作家。
- 美属萨摩亚诗人卡罗琳·西纳瓦亚纳-加伯德。
- Sina Vaai博士是萨摩亚国立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著名教授、著名评论作家、研究员、学者和出版诗人。1999年,她于萨摩亚国立大学发表的博士论文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in Western Polynesia: Colonialism and Indigeneity,内容是研究萨摩亚、东加和斐济地区出版的后殖民文学,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她所收藏的诗Lavoni Rains,也表现出她锐利的观察力和诗人的敏锐度。
- Rajeshwari Singh博士虽然出生于印度,但他的Cyclone Zone and Other Poems是一本具创意的作品集,真正表现出萨摩亚人的感受以及萨摩亚侨民的感受。诗人对于萨摩亚人的文化与面临障碍具锐利的观察力,都清楚的呈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艺术
纹身
Tatau是萨摩亚语中纹身的意思。男生的纹身又称为佩阿,纹身范围涵盖背部中央、侧面至膝盖;女生的纹身则称为马卢,范围则相对没有这么广泛。纹身图案是由几何图形组成,通常代表他们的阶级身份。从1830年开始,在基督教传教士来之前,所有的萨摩亚男性都有纹身。但因传教士认为这是对身体的污损和异教徒的行为,因此曾经禁止这项习俗。
在萨摩亚过去的文化历史中,大多数男性在14-18岁之间会纹身,表示他们已经停止生长,以至于纹身不会因在生长而变形。现今,不仅在萨摩亚,而是遍及整个波利尼西亚地区,传统纹身艺术再次复兴,成为文化认同的象征。
Tatau这个词有许多含义,除了表示萨摩亚人的纹身外,也表示萨摩亚纹身的设计是四方形的图样而非圆形。而在英文中的tattoo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纹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萨摩亚纹身师将切割工具浸入由燃烧的烛光贝壳烟灰制成的黑色墨水中,再将图案刺入皮肤。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后来,纹身设计已改变为手绘符号,如卡瓦碗代表餐饮、萨摩亚房子表示亲属关系、大自然符号(例:贝壳,鱼,鸟,波浪,蜈蚣)以及不同长度大小的传统几何线段和角度等。[53]
工艺品
- 编织垫“耶托加”是在仪式或礼物交换中使用。[54][55]仪式交换期间,女性负责制作耶托加与装饰树皮布“西亚波”(siapo),而男性负责木制品和红色羽毛。[56]西亚波是由捶打过的桑椹树皮制成,类似斐济的masi。[57][58]图案是用从树皮采取的天然棕色染料上色。这些图案通常代表着植物生命力、贝壳、鱼、海龟和木槿花的抽象和现实型态。西亚波可用于衣服、包装物品或是装饰。饰品,首饰和发饰都是由海贝、椰子和椰子壳纤维等天然材料制成。
音乐
传统的萨摩亚音乐,只有两种乐器。帕泰鼓,一种中空的原木鼓;另一种乐器则是fala,一种用棍子敲打卷起来的垫子的乐器。在没有书面语言时,许多故事和传说都是透过歌曲传播,而帕泰鼓复杂的音乐节奏是很多萨摩亚舞蹈表演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许多舞蹈中,舞者们也经常透过拍手来增加节奏,也借由手的不同动作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声音。后来,有两种乐器成为萨摩亚音乐的代名词,selo和乌克丽丽(Ukulele)。selo是一种弦乐器,由扫帚柄或类似物体制成,且具有一个大箱子、水桶或其他可作为音箱的物体。琴弦的长度,从琴棒顶端到盒子上,可以拉出类似bass的声音。乌克丽丽则是一种像小吉他的乐器,只有四根琴弦。它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型化的吉他,另一种是由半个椰子壳制成。[60]
然而,像吉他这类的西方乐器也被广泛应用于太平洋岛屿,自1970年代以来,萨摩亚的许多乐团在表演中使用过。年轻一代的萨摩亚人仍会在弦乐队中使用,并且倾向于表演RAP、R&B、福音和灵魂乐的音乐类型。萨摩亚近三十年来在美国参与街舞和RAP,特别是对新西兰地区的萨摩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61]Nesian Mystik是一个新西兰嘻哈团体,有许多波利尼西亚籍成员,其中包括萨摩亚中国混血的Sabre Strickson-Pua。Boo-Yaa T.R.I.B.E.的几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萨摩亚伙伴,自1988年以来一直在从事音乐工作。Boo-Yaa与Ice Cube同时进入嘻哈圈,他们经常像西海岸嘻哈风格。[62]
现代流行歌曲和摇滚乐在萨摩亚拥有大量观众,一些当地乐队也改成此音乐风格,放弃萨摩亚传统音乐的大部分元素。尽管这些音乐形式很流行,但最近,开始可以看到萨摩亚的传统歌曲复兴,与夏威夷雷鬼音乐风格混合,例如使用帕泰鼓和老式和弦的混合。
舞蹈
萨摩亚人将其文化融入他们的舞蹈中。萨摩亚舞蹈被认为是其文化中最没有受到美国影响的领域。火刀(萨摩亚语Siva Afi)是萨摩亚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有专属男性的拍打舞(萨摩亚语Fa'ataupati),是一种跟随鼓的节奏猛烈拍打身体的舞蹈形式。[63]还有,专属女性的舞蹈,称为毛卢乌卢,更为优雅。而陶阿卢加则是陶波或马纳亚才能跳的舞蹈。
建筑方法
萨摩亚人的建筑fale是由称为ʻafa绳子编织捆绑的,这种绳子的材料源自于椰子的纤维,经常是用niu'afa(afa palm)。 这种编织技术是波利尼西亚地区重要的建筑成就。这种技术不仅用于建筑,在造船时也会使用到。ʻafa具有许多用途,像是一种代表演说者身份的拂尘仪式性物品也可见之。而在其他波利尼西亚地区,像是斐济中的马吉马吉也可见到。[64][65]
参见
注释
-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7: Samo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September 14, 2007).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 ^ Population of Samoa + their flag and capital c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pulation-of.com (2006-12-14). Retrieved on 2011-08-22.
- ^ Honolulu Mayor honors National Samoan Language Week. Samoa News. 2012-06-05 [201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 存档副本. [2009年8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8月8日).. search.stats.govt.nz
- ^ 2006 Census Table : Austral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ensusdata.abs.gov.au. Retrieved on 2011-08-22.
- ^ country and their culture:Samoan america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ul Cox.[2017年3月21日].(英文)
-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The World Fact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3月21日].(英文)
- ^ 8.0 8.1 >Joshua Project:Samo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3月23日].(英文)
- ^ 2010 Census Shows More than Half of Native Hawaiian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ers Report Multiple Ra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S. Census Bureau.[2017年3月21日].(英文)
- ^ 2006 Census Table : Austral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ensusdata.abs.gov.au. [2011年8月22日].(英文)
- ^ Samoan population in New Zea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eara:samoan.[2017年3月21日].(英文)
- ^ 12.0 12.1 12.2 12.3 >Ethnologue:Samo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thnologue.[2017年3月21日].(英文)
- ^ aboutworldlanguages:samo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bout world languages.[2017年3月21日].(英文)
- ^ google map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3月23日].(中文)
- ^ 15.0 15.1 外交部:萨摩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3月23日].(中文)
- ^ Koppers, Anthony A.P. Samoa reinstated as a primary hotspot trail. Geology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une 2008, 36 (6): 435–438. doi:10.1130/G24630A.1.
- ^ GSA Press Release – GEOLOGY/GSA Today Media Highlights. Geosociety.org. 27 May 2008 [30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4).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Archive:Samoa.[2017年3月23日].(英文)
- ^ Savai'i – An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moa Tourism Authority.
- ^ 20.0 20.1 worldweather:Samoa Ap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2017年3月23日].(英文)
- ^ Eustis, Nelson. Aggie Grey of Samoa. Hobby Investments.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1979. ISBN 0-9595609-0-4 (英语).
- ^ Paul M. Kennedy, The Samoan Tangle: A Study in Anglo-German-American Relations 1878–1900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2013).(英文)
- ^ Kohn, George C. Dictonary of wars, Third Edition. Facts on File Inc, factsonfile.com. 1986: 479–480 [2017-04-14]. ISBN 0-8160-657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英语).
- ^ Stevenson, Robert Louis. A Footnote to History: Eight Years of Trouble in Samoa]. BiblioBazaar. 1892 [2017-04-14]. ISBN 1-4264-075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 ^ Ryden, George Herbert.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Relation to Samoa. New York: Octagon Books, 1975. (Reprint by special arrangement wi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8), p. 574; the Tripartite Convention (United States, Germany, Great Britain) was signed at Washington on 2 December 1899 with ratifications exchanged on 16 February 1900.(英文)
- ^ Imperialism as a Vocation: Class C Mandates. [27 Nov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英语).
- ^ Hermann Hiery, "West Samoans between Germany and New Zealand 1914–1921," War and Society (1992) 10#1 pp 53–80.(英文)
- ^ Laracy, Hugh. Nelson, Olaf Frederick 1883 – 1944. Dictionary of New Zealand Biography.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29 June 2011].
- ^ The Mau Movement (PDF). [27 November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11月27日) (英语).
- ^ Field, Michael. Black Saturday: New Zealand's tragic blunders in Samoa. Auckland, N.Z.: Reed Publishing (NZ). 2006. ISBN 0-7900-1103-4 (英语).
- ^ History and migration: Who are the Samoans?.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 Te Manatū Taonga. [27 Nov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4) (英语).
- ^ Samoa to jump forward in time by one day. BBC News. 9 May 2011 [9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英语).
- ^ Mydans, Seth. Samoa Sacrifices a Day for Its Future. nytimes.com.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9, 2011 [February 16,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英语).
-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countries and their cultures:Samo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4月30日].(英文)
- ^ Suliljaw Lusausatj 叶一飞. 「Liu動」:薩摩亞的大洋洲經驗 (学位论文). 国立台湾大学原住民研究中心. 2016年4月 [201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 ^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36.10 36.11 > 玛格丽特·米德. 薩摩亞人的成年. 台北市: 远流. 1990年1月. ISBN 957-32-0277-8 (中文).
- ^ 37.0 37.1 37.2 37.3 37.4 samoancul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4月30日](英文)
- ^ countries and their cultures:Samoa-Marriage-and-the-Fam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4月30日].(英文)
-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中国外交部:萨摩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5月6日].(中文)
- ^ Mallon, Sean. Samoan Art and Artists / O Measina a Samo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172–175. ISBN 0824826752.
- ^ Sowell, Teri. Worn With Pride: Celebrating Samoan Artistic Heritage. Oceanside, CA, USA: Oceanside Museum of Art. 2000: 36–37.
- ^ 42.0 42.1 42.2 42.3 An Account of Samoan History up to 1918 by Te'o Tuvale. NZ Electronic Text Centre. Retrieved 27 October 2009
- ^ American Samoa: Football Island, cbsnews.com.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 ^ Prominent Samoa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gust 23, 2006
- ^ Bargatzky, Thomas. 2009. “Culture Summary: Samoans.” New Haven, Conn.: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http://ehrafworldcultures.yale.edu/document?id=ou08-000.
- ^ Holmes, Lowell Don. 1958. “Ta’U: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 Samoan Village.” The Polynesian Society, Inc.: Wellington, N.Z. http://ehrafworldcultures.yale.edu/document?id=ou08-022.
- ^ Meleisea, Malama. The Making of Modern Samoa.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1987: 248 [22 July 2010]. ISBN 982-02-0031-8.
- ^ Tuvale, Te'o. An Account of Samoan History up to 1918. NZ Electronic Text Centre, NZ Licence cc-by-sa. [22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6).
- ^ 49.0 49.1 "English in the South Pacif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hn Lynch and France Mugler,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 ^ 50.0 50.1 50.2 "English in the South Pacif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hn Lynch and France Mugler,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 ^ "Albert Wend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Zealand Electronic Poetry Centre
- ^ 52.0 52.1 52.2 "English in the South Pacif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hn Lynch and France Mugler,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 ^ Samoan Tattoos, Tatau, Tribal Tattoos, Designs | Polynesian Cultural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lynesia.com. Retrieved on 2011-08-22.
- ^ Mallon, Sean. Samoan Art and Artist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79–82. ISBN 0824826752.
- ^ Sowell, Teri. Worn With Pride: Celebrating Samoan Artistic Heritage. Oceanside, CA, USA: Oceanside Museum of Art. 2000: 30–35.
- ^ Kaeppler, Adrienne. Polynesia: The Mark and Carolyn Blackburn Collection of Polynesian Art.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0: 76. ISBN 978-1-883528-40-9.
- ^ Pritchard, Mary. Siapo: Bark Cloth of Samoa. American Samoa: Council on Culture, Arts and Humanities, Special Publication Number 1. 1984.
- ^ siapo.com. siapo.com.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 ^ Hooper, Steven. Pacific Encounters: Art and Divinity in Polynesia 1760-186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245. ISBN 0824830849.
- ^ Samoan music. Samoa.co.uk. [January 24,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7, 2000).
- ^ Cultural Self-Esteem – The Resourc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4-07.. The Next. Retrieved on 2011-08-22.
- ^ Rap News Network – Hip-Hop News: Boo-Yaa T.R.I.B.E. Shows Their 'Angry Samoan' Si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pnews.net. Retrieved on 2011-08-22.
- ^ Samoa-Da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moa.co.uk. 4 May 2004
- ^ Grattan, F.J.H. An Introduction to Samoan Custom. New Zealand: R. McMillan. 1985: 164, 165 [14 August 2010]. ISBN 0-908712-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 ^ [1][永久失效链接] Space as social construct :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rural Samoa by Anne Elizabeth Guernsey Allen, Columbia University Abstract. Retrieved 26 October 2009
外部链接
- Samoan Bio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rominent Samoa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 Embassy Samoa
- Samoa – Samoan cul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ulture of American Samo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merican Samoa ge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merican Samoa fla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amoan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New Zealand statistics
- Pacific Islands Benthic Habitat Mapping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Office of Insular Affairs
- US Representative Eni F.H. Faleomava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