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龙属
野牛龙属(学名:Einiosaurus)是角龙科下的中型恐龙,属于角龙亚科,其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发现,年代为上白垩纪,约为7,500万年前。属名是阿尔冈昆语“野牛”与古希腊文“蜥蜴”的意思,而种小名则是拉丁文及古希腊文“向前弯的角”的意思。
野牛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
---|---|
野牛龙的想像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角龙科 Ceratopsidae |
亚科: | †尖角龙亚科 Centrosaurinae |
族: | †厚鼻龙族 Pachyrhinosaurini |
属: | †野牛龙属 Einiosaurus Sampson, 1995 |
模式种 | |
前弯角野牛龙 Einiosaurus procurvicornis Sampson, 1995
|
化石
野牛龙的化石只有在美国蒙大拿州被发现,所有已知的化石现都存放在蒙大拿州落矶山博物馆。目前已发现最少有15头不同年龄的野牛龙化石,包含三个头颅骨,以及发现于两个低密度尸骨层的上百件骨头。这些化石都是由杰克·霍纳(Jack Horner)在1985年发现,并由落矶山博物馆的挖掘队伍在之后4年间陆续挖出。这些尸骨层原先被认为包括了戟龙的新种化石[1]。在1990年,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在一份文献里用“"Styracosaurus makeli"”,使用在这些化石,但没有经过正式研究的发表,因此是个无资格名称[2]。在1992年,杰克·霍纳将个尸骨层的角龙类化石,分类为Type A、B、与C,共计三个未命名种[3]。在1995年,史考特·山普森(Scott D. Sampson)将Type B正式描述及命名为野牛龙属,正模标本为编号MOR 456标本;他也把相同尸骨层的Type A命名为河神龙属[4]。
描述
野牛龙是草食性恐龙,身长被估计可达4.5米长,体重被估计约1.3公吨[5]。野牛龙的口鼻部狭窄、前端尖,它们通常被描绘成有一个低矮、大幅向前弯的鼻角,就像一个开瓶器,不过这个角可能只在成年个体中才有。野牛龙与有明显额角的角龙科(如三角龙)不同,它们的额角是较低、较短。野牛龙的头盾较小型,顶端有一对大的颈盾缘骨突,向后方延伸。
埋葬学及古生物学
低密度的尸骨层代表有群体动物在灾难(如旱灾或洪水)中集体死去。这证实了野牛龙及其他的尖角龙亚科(如厚鼻龙及尖角龙)都是群居的动物,就像现今的美洲野牛或角马。相反地,开角龙亚科(如三角龙及牛角龙)通常被发现的是单独的化石,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独居的动物,不过有足迹化石推翻这种假说[1]。在2010年,一群科学家研究野牛龙的多个化石,发现野牛龙的成长快速,直到三至五岁时,生长速率才缓慢下来,可能是未达到性成熟[6]
就像其他的角龙科,它有复杂的齿系可以咬碎最粗糙的植物[7]。野牛龙生存于内陆环境[8]。
野牛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中晚期,约7450万到7400万年前。同期的恐龙包括:基础鸟脚下目的奔山龙、鸭嘴龙科的亚冠龙、慈母龙及原栉龙、甲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及包头龙、暴龙科的惧龙,以及小型的兽脚亚目斑比盗龙、纤手龙及伤齿龙,反鸟亚纲的鸟龙鸟,及角龙科的短角龙及河神龙。野牛龙生活于温暖及半干燥的季节性环境。其他与野牛龙一同发现的化石包括有双壳纲及腹足纲,野牛龙的骨头被认为是埋在浅湖之中。
种系发生学
野牛龙在尖角龙亚科中的种系发生学位置有些争议,这是由于野牛龙头颅骨有几个过渡性的特征,它们的最近亲应为尖角龙及戟龙,或是河神龙及厚鼻龙。后来有假说指出野牛龙是厚鼻龙族演化过程中的最早期物种,其后为河神龙及厚鼻龙,鼻角逐渐演化成圆形隆起,而头盾亦发展得更为复杂[3]。不论哪一个假说是正确的,野牛龙似乎是在尖角龙亚科演化的中间位置。
参考资料
- ^ 1.0 1.1 Rogers, R.R. Taphonomy of three dinosaur bone be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Montana: evidence for drought-related mortality. Palaios. 1990, 5: 394–413.
- ^ Czerkas, S.J. & Czerkas, S.A., 1990, Dinosaurs. a Global View, Dragons’ World, 247 pp
- ^ 3.0 3.1 Horner, J.R., D.J. Varricchio, and M.J. Goodwin. Marine transgress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Nature. 1992, 358: 59–61.
- ^ Sampson, S.D. Two new horned din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with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entrosaurinae (Ornithischia: Ceratopsidae). J. Vert. Paleontol. 1995, 15 (4): 743–760.
- ^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262
- ^ Reizner, J., 2010, An ontogenetic series and population histology of the ceratopsid dinosaur Einiosaurus procurvicornis.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pp 97
- ^ Dodson, P., C.A. Forster, and S.D. Sampson. Ceratopsidae. Weishampel, D.B., P. Dodson, and H. Osmolska (eds.) (编).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 ^ Lehman, T. M., 2001,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 provincialit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310–328.
外部链接
- 恐龙博物馆——野牛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iniosaur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DinoData
- Einiosaurus, from the Dinosaur Encyclopaedia at Dino Russ's L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