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波斯语: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1],英语: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2016年7月4日),生于德黑兰,是伊朗革命后最有影响力和最引起争论的电影导演、编剧和制作人之一[2][3][4],也是过去20年国际上最著名的伊朗导演之一。在1980和90年代期间,国际社会对伊朗持有负面评价时,他的电影展现出伊朗慈悲和艺术的另一面[5]。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
---|---|---|---|---|---|---|---|---|---|---|---|
导演 | |||||||||||
国籍 | 伊朗 | ||||||||||
出生 | |||||||||||
逝世 | 2016年7月4日 | (76岁)||||||||||
配偶 | Parvin Amir-Gholi | ||||||||||
活跃年代 | 1962年-2016年 | ||||||||||
|
虽然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1970年代曾拍过几部获奖电影,但他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所获得的名声是在伊朗革命之后。他的杰作《特写》(Nema-ye Nazdik,1990)”在法国声名大噪,使得国际电影圈开始注意到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作品。1991年的《生生长流》(Zendegi va digar hich)让他在翌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Un Certain Regard)赢得首个重要奖项罗西里尼奖。在他拍出初次突破性作品《报告》(Gozaresh,1977)后20年,终于以《樱桃的滋味》(Ta'm e guilass,1997)在戛纳电影节获颁金棕榈奖。
生平
早期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出生于德黑兰,毕业于德黑兰大学艺术系[6]。他于大学主修绘画和图形设计,并曾担任交通警察。
1962年至1966年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总共拍摄超过150部电视广告。1960年代末,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开始拍摄电影。
导演生涯
在1969年,伊朗新浪潮开始于达里尔婿·默荷祖(داریوش مهرجویی )的电影《GAV》,他在德黑兰为非商业组织伊朗儿童和青年智力发展研究所(Kanun)建立电影部门,后来成为伊朗当代电影重要中心。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同年导演第一部短片《面包与小巷》(Nan va Koutcheh)。他在伊朗儿童和青年智力发展研究所经营部门5年,为儿童拍摄电影帮他踏出电影导演和制作的第一步。
1970年代,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奉行个人主义电影制作风格[7] 。1975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两部短片《我也可以》及《两个解决方案》。1980年代初,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一些短片,包括《牙痛》(1980年)、《有序还是无序》(1981年)与《合唱团》(1982年)。直到他于1987年完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8][9]后,他开始在伊朗国外受到注目。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1992年)与《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年)被电影评论家称为寇科三部曲,因为三部电影都在伊朗北部寇科拍摄。该影片也提到1990年曼吉尔-鲁德巴地震,造成40,000人失去生命。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用生命,死亡,改变来延续电影主题。1990年代,寇科三部曲于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如荷兰、瑞典、德国和芬兰获得商业成功[10]。但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认为《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及《樱桃的滋味》(1997年)才是三部曲。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完成《特写》(1990年),描述一个男人冒充电影制作人,之后遭到警察逮捕及审判的故事,由穆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主演。英国电影学院将《特写》名列史上50大经典电影第42位,获得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韦纳·荷索、让-吕克·戈达尔、南尼·莫雷蒂等著名导演肯定[11] and was released across Europe.[12],《特写》也在欧洲上映。
1992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生生长流》,讲述一位父亲和儿子从德黑兰开车到寇科寻找两个小男孩,他们在途中遭遇地震幸存者的故事[13][14][15]。这一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赢得罗伯托·罗西里尼大奖。《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以《生生长流》拍摄幕后为蓝本,主要描述《生生长流》中的饰演夫妻的男女演员,在镜头外微妙的关系[16]。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贾法·帕纳西传写电影剧本《白气球》(1995年)。1997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以《樱桃的滋味》夺得金棕榈奖,这部影片涉及道德、自杀行为合法性及同情等议题。
《随风而逝》在1999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剧情描述有一群人来到库尔德族部落停留,当地人则猜想他们为了寻宝而来,于是在部落里造成话题。
2000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美国旧金山电影节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他则将奖项献给伊朗演员Behrouz Vossoughi,以表彰他对伊朗电影贡献[17][18]。
2001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接受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邀请,前往乌干达坎帕拉拍摄乌干达孤儿纪录片。国家电影剧院首席制作人杰夫·安德鲁提到这部电影说:“这部电影提及生命和死亡连结,就像基亚罗斯塔米之前的四部电影。”
次年,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十段生命的律动》,展现一个罕见电影制作方法,并放弃剧本。剧情借由女计程车司机的眼睛来传达,随着计程车在德黑兰街头前进,进入乘客的内心世界与伊朗文化 。
2008年,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希林公主》,电影充满伊朗女演员和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的特写。这部影片被形容为“探索影像、声音和女性观众之间的关系。”
《合法副本》(2010年)再次由朱丽叶·比诺什演出,电影于在意大利托斯卡纳拍摄[19],描述英国男人和法国女人之间的故事,它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首映。罗杰·埃伯特称赞这部电影,指出“基亚罗斯塔米在创造营幕外空间的功力非常出色。”[20]朱丽叶·比诺什也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基亚罗斯塔米曾在众多电影节担任评审,最引人注目的是戛纳电影节(1993年、2002年、2005年与2014年)[21]。他也曾在威尼斯电影节(1985年)、洛迦诺电影节(1990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1996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2004年)、卡帕尔比奥电影节(2007年)、库斯滕多夫电影及音乐节(2011年)担任评审[22][23][24]。
去世
2016年7月4日,因患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25]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基亚罗斯塔米在查出癌症后,是因为在德黑兰进行手术发生医疗事故,进而耽误了治疗,最后被送到巴黎时已经回天乏术。[26]
风格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一员。此一伊朗电影界的运动,始于1960年代,并在1979的革命之前的70年代蓬勃发展。 Forough Farrokhzad、Sohrab Shahid Saless、Bahram Beizai和Parviz Kimiavi是伊朗电影新浪潮运动先锋。他们拍摄的作品带有非常浓厚政治和哲学意涵,与如诗般对白的创新艺术电影。有些电影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有些则是混合幻想和现实隐喻。
评论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已经受到全世界影坛的赞誉,他在1999年被两位国际影评人投票评选19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导演[27] 。他的4部电影在安大略省电影中心公布90年代最佳电影名单中排名前6位。黑泽明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的感受...当萨蒂亚吉特·拉伊去世后,我很郁闷。但是看到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后,我感谢上帝给我们合适的人来接棒。”[6][28]马丁·斯科塞斯曾评论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代表艺术电影的最高水平。”[29]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赞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是最出色的代表之一[30]。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欧洲获得赞誉后,伊朗政府禁止他的电影上映。基亚罗斯塔米回应说“近10年来,政府已决定不上映我的任何一部电影....我觉得他们不理解我的电影,因此禁止上映,防止他们不想外泄的消息传播出去”[29]。
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击事件发生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被美国政府拒绝核发签证[31][32],导致他无法参加纽约电影节[33]。邀请阿巴斯的电影节执导Richard Peña表示:“我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一个可怕的象征,没有人意会到这对于全体穆斯林是一种负面的信息。”[29]芬兰导演阿基·郭利斯马基也以抵制电影节来表达抗议[34]。
2007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和PS1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作品展。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世界电影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成员,该基金会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成立,目标是发现与重建被世界影坛长期忽视的电影[35][36]。
艺术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也是摄影家与诗人,他的摄影作品(1978年至2003年)大部分是雪景,以在家乡德黑兰为背景,并在1999年发表过诗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与尚·考克多、萨蒂亚吉特·拉伊、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古勒扎尔相同,都在诗歌、设计、绘画或摄影表达自我[37]。
电影
年份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原文名称 |
---|---|---|---|
1977 | 报告 | The Report | گزارش |
1984 | 国小新鲜人 | First Graders | اولیها |
1987 |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 خانه دوست کجاست؟ |
1989 | 家庭作业 | Homework | مشق شب |
1990 | 特写 | Close-Up | کلوزآپ |
1991 | 生生长流 | And Life Goes on.../Life, and Nothing More... | زندگی و دیگر هیچ |
1994 | 橄榄树下的情人 |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 زیر درختان زیتون |
1997 | 樱桃的滋味 | A Taste of Cherry | طعم گیلاس |
1999 | 随风而逝 | The Wind Will Carry Us |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
2001 | 童心一二三 | ABC Africa | ایبیسی آفریقا |
2002 | 十段生命的律动 | Ten | ده |
2003 | 伍 | Five | پنج |
2004 | 十段生命的共振 | 10 on Ten | ۱۰ روی ده |
2005 | 火车三段程 | Tickets | جادههای کیارستمی |
2008 | 希林公主 | Shirin | شیرین |
2010 | 合法副本 | Certified Copy | Copie conforme |
2012 | 如沐爱河 | Like Someone in Love | ライク・サムワン・イン・ラブ |
2017 | 24帧 | 24 Frames | 24 فریم |
荣誉
奖项
- 1997年第5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樱桃的滋味》
- 1999年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随风而逝》
外国勋章奖章
参考资料
- ^ 波斯语发音:[ʔæbˌbɒːse kijɒːɾostæˈmi]
- ^ Panel of critics. The world's 40 best directors. London: Guardian Unlimited. 2003-11-14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6).
|year=
与|date=
不匹配 (帮助) - ^ Karen Simonian. Abbas Kiarostami Films Featured at Wexner Center (PDF).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10).
- ^ 2002 Ranking for Film Director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 ^ Ivone Margulies. Abbas Kiarostami.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7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1).
- ^ 6.0 6.1 Abbas Kiarostami: Biography. Zeitgeist, the spirit of the time.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8).
- ^ Hamid Dabashi. Notes on Close Up – Iranian Cine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rictly Film School.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 ^ Rebecca Flint.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World records. [200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 ^ Chris Darke.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PDF). Zeitgeistfilms. [2007-02-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1-27).
- ^ David Parkinson. Abbas Kiarostami Season: National Film Theatre, 1st-31 May 2005. BBC. 2005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7).
- ^ Close-Up. Bfi Video Publishing. 1998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7).
- ^ Hemangini Gupta. Celebrating film-making. The Hindu. 2005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 ^ Jeremy Heilman. Life and Nothing More… (Abbas Kiarostami) 1991. MovieMartyr. 2002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 ^ Jonathan Rosenbaum. Fill In The Blanks. Chicago Reader. 1997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6).
- ^ Film Info. And Life Goes On (synopsis). Zeitgeistfilm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6).
- ^ Stephen Bransford. Days in the Country: Representations of Rural Space .... Sense of Cinema. 2003 [201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 ^ Judy Stone. Not Quite a Memoire. Firouzan Films.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Jeff Lambert. 43rd Annual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ense of Cinema. 2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5).
- ^ 19.0 19.1 Ginsberg, Terri; Lippard, Chris.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iddle Eastern Cinema. Scarecrow Press. 2010-01-03: 236 [2014-10-19]. ISBN 978-0-8108-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0).
- ^ Ebert, Roger.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12.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11-12-06: 93 [2014-10-19]. ISBN 978-1-4494-21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 Abbas Kiarostami to preside over jury at Cannes film festival. PressTV. [13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 Abbas Kiarostami. IndiePix. 2004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2).
- ^ Abbas Kiarostami. Cannes Film Festival.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 ^ Nick Vivarelli. Kiarostami to head Capalbio jury. Variety.com. 2007-06-11 [200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0).
- ^ Iran cinema: Abbas Kiarostami, award-winning film director, dies at 7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2016-07-04.[2016-07-14].
- ^ 直击阿巴斯万人葬礼现场:一起草率医疗事故断送的伟大生命. 澎湃新闻. 2016-07-13 [2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 ^ Dorna Khazeni. Close Up: Iranian Cinem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y Hamid Dabashi.. Brightlightsfilms.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6).
- ^ Cynthia Rockwell. Carney on Cassavetes: Film critic Ray Carney sheds light on the work of legendary indie filmmaker, John Cassavetes.. NEFilm. 2001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6).
- ^ 29.0 29.1 29.2 Stuart Jeffries. Abbas Kiarostami – Not A Martyr. The Guardian. 2005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8).
- ^ Wray, John. Minister of Fear. New York Times. 2007-09-23 [200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 ^ Andrew O'Hehir. Iran's leading filmmaker denied U.S. visa. Salon.com.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7).
- ^ Iranian director hands back award. BBC. 2002-10-17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 ^ Jacques Mandelbaum. No entry for Kiarostami. Le Monde.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9).
- ^ Celestine Bohlen. Abbas Kiarostami Controversy at the 40th NYFF. Human Rights Watch. 2002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4).
- ^ Martin Scorsese goes global. US today. 2007-05-22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 ^ Kiarostami joins Scorsese project. PRESS TV. 2007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 ^ Narguess Farzad. Simplicity and Bliss: Poems of Abbas Kiarostami. Iran Heritage Foundation. 2005 [200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日语)平成25年秋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13-11-03 [2021-09-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6).
外部链接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1905电影网上的简介(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