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希腊语: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称之为《玛窦福音》,而东正教则译为《圣福音依玛特泰所传者》,是《新约圣经》第一部分《四福音书》的第一卷书,全书共有28章,1168节。教会传统一般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马太。
《马太福音》主题主要是证明耶稣基督是救主。这卷福音书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钉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后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因为《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内容相近,而与《约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书被归纳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对照阅读的福音书)。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作者背景
虽然这本以“马太”为名的福音书并没有说明,但早期的教会历史家却一致表示这部福音书的执笔者是十二使徒之一马太[1][2]。他的名字很可能是希伯来文“马提蒂亚”(Mattithiah)的缩写,意思是“耶和华的恩赐”。马太是耶稣所拣选的12使徒之一。他成为耶稣的门徒之前,是深受犹太人所憎恶的罗马帝国税吏。耶稣呼召马太后,便立即跟从他。[3]
马太福音完成的年代,在学者间还有所争议。若干抄本的书末题署(全在公元第十世纪之后写成)声称完成的时间是公元41年,一般学者认为是在公元50年至70年间。这本福音书可能源起于耶路撒冷教会,由教会中一些受过良好教育,能书写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以马可福音作为蓝本,加上使徒马太的口传资料,以及一些有关耶稣言论的文献(现被称为Q来源),进行编辑后所完成的。
从内容和文体推测,再加上原文是希腊语而不是犹太本土惯用的亚兰语来看,本书的对象应是当时的侨居各地的犹太基督徒,以此表明耶稣正是他们日夜期盼的那位弥赛亚,从而鼓励他们能接受耶稣基督带来的救恩。在书中,引用了旧约大约七十处的经文,一般人称之为“圣经证据”。
希伯来福音书
在基督信仰兴起的初期,有几个不同版本的《马太福音》在各地教会流传。其他版本的《马太福音》现今都已失传,只有现在这个版本《马太福音》留传下来。已失传的版本,其中之一,被称为《希伯来福音书》。
有学者称有证据显示马太最初以当时流行的希伯来文写成福音书,后来才译成希腊文。哲罗姆在所著的《名人录》(Devirisinlustribus)一书第三章说章“马太又名利未,本是税吏,后成为使徒,最初在犹太以希伯来文写成基督的福音,以期造益受过割礼的信徒。”[4]。哲罗姆补充说,在他的日子(公元第四、五世纪)这本福音书的希伯来文版本存于帕菲利厄斯(Pamphilus)在凯撒利亚所搜集的藏书中。
内容大纲
尽管四福音书均记载了耶稣在世的事迹,马太福音却用了一个以耶稣为旧约圣经中上帝所应许的弥赛亚的角度去看祂的生平与教导。为此缘故,本书常将旧约预言与耶稣的生平连贯起来,从而扮演了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桥梁。再者,因为耶稣是弥赛亚,本书十分强调祂有权柄去解释上帝的律法,及教导有关天国的真理。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段落:
耶稣是基督
马太福音以耶稣的父系家谱开始,证明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就是《旧约圣经》所预言的基督。耶稣的童年由约瑟的妻子,马利亚从圣灵被感孕开始,在伯利恒出生。后来为逃离大希律王的杀害逃往埃及,皆应验了旧约圣经的预言。
传道工作的开始
记叙了30年后施洗约翰的工作和为耶稣施浸。神的灵降在耶稣身上,有声音从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及至耶稣受试探的事迹。当中亦记载了耶稣呼召彼得(原名西门)、安德烈、雅各和约翰的经过。
登山宝训
耶稣基督医治加利利百姓各样的病症,群众开始跟随耶稣。耶稣基督到山上开始教导门徒,包括天国的八种福份,虚心(认识自己灵性需要)(《马太福音》中译作神贫:甘贫,乐道,在天主面前谦卑,不自满)、哀恸(为世上的罪恶而哀伤)、温柔(又译作温良)、饥渴慕义、慈悲(又译作怜恤或怜悯)、清心(又译作心里洁净)、使人和睦(又译作缔造和平)和为义受逼迫的人,因为他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将门徒称为‘地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并且解释人进入天国需要具有怎样的公义;与那时犹太教领袖虚有其表的公义截然不同。他教导门徒祷告,不要作伪善的施舍和祷告,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不必为生活所需担心。关于人际关系,基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耶稣带给信徒的一个应许,就是:“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群众听到他的话,都觉得惊奇,因为他的教训像有权柄的人,不像犹太教的领袖。
传道工作
马太福音陆续记载了耶稣所行的一些包括治病、平静风浪、喂饱了5000多人、在海上行走等神迹;又设立了12位使徒,以及祂对使徒们的应许及鼓励,提醒他们说“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犹太教的法利赛人企图控告耶稣,却被耶稣驳倒,并对他们的伪善严加斥责。
天国的比喻
耶稣谈论7个有关天国的比喻:撒种的比喻、种子长大的比喻、稗子的比喻、芥菜种的比喻、面酵的比喻、藏宝的比喻、寻珠的比喻和撒网的比喻。
门徒之间
耶稣对门徒谈及谦卑。彼得问:‘我当饶恕弟兄多少次?’耶稣回答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耶稣指出比喻的要点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门徒问耶稣天国里谁最大?耶稣说:凡谦卑像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是最大的。
末日的来临
耶稣谈及末世的预言,从而警惕信徒要随时随地预备天国的降临。预告圣殿,耶路撒冷行将遭受毁灭,将来有一段时期世上会有战争,‘民要攻击民,国要攻击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要假冒耶稣的名来,说自己是基督再临,有许多假先知出现,也有许多人会失去信仰。但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
受难
犹太教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与耶稣有很多次的冲突, 甚至计划要杀死他。同时,耶稣多次预言自己的死亡和复活。逾越节时,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请使徒领食无酵饼和葡萄酒以象征他的身体和他的血。然后他们转至客西马尼园,耶稣在那里恳切祷告。这时犹大和一群带着刀棒的人来到,这个叛徒伪善地上前与耶稣亲吻而借此出卖他。耶稣被带到大祭司那里,祭司长和整个犹太公会找寻假见证去控告耶稣。罗马总督彼拉多把耶稣交出来让人钉死。总督的士兵对耶稣的君王身份戏弄一番,然后把他带到各各他(髑髅地),将他钉在两个强盗之间的十字架上,罪名是“犹太人的王”,受了几小时的苦楚之后,耶稣终于在下午三时左右死去,然后被埋葬在一新墓里。
复活
三天后星期日的早晨,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一个马利亚”来到耶稣的墓前,听见天使宣布耶稣已复活。稍后,耶稣亲自向门徒显现,训示他们:“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但他们在传道工作上会继续获得指引,马太所载的耶稣最后一句话提出保证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新教观点
耶稣的使命
马太福音是四福音之首,它在希伯来文圣经和基督徒希腊文圣经之间提供一座桥梁。它清楚地标明谁是弥赛亚兼上帝所应许的王国的君王,阐明作基督门徒所需符合的条件以及这些人在地上所要执行的工作。首先是施浸者约翰,然后是耶稣,最后是他的门徒,努力向人宣扬“天国近了”。此外,直到事物制度的末期,耶稣的命令仍然生效:“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在以往和现今,按照主所立的模式从事宣扬王国及‘使万民作门徒’的工作乃是一项伟大、奇妙的特权。[5]
对宗教界的影响
马太的福音对公元第一世纪留意它的人来说乃是“好消息”,上帝也刻意将它保全下来作为给世人的“好消息”,直至今日。甚至非基督徒也不得不承认福音的力量,例如,据报印度领袖(圣雄)甘地曾对以前的印度总督欧文(Lord Irwin)说:“你我两国若一同实行基督在登山宝训中所倡导的教训,我们就不但能够解决本国的难题,同时也能解决整个世界的难题了。”在另一个场合,甘地说:“尽量深深吸饮登山宝训给你的甘泉好了,……因为其中的教训对我们每个人都适用。”
可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称信奉基督教的部分,仍受种种难题所困扰。只有少数真正的基督徒才珍惜、研究和实践登山宝训以及马太福音所含的健全教训而获致无可估计的裨益。再三研究耶稣的优良教训是有益的,例如关于如何寻得真正的快乐、道德和婚姻生活、爱的力量、蒙悦纳的祷告、属灵财富与物质资财的对比、先求上帝的国、尊重圣物、保持警觉和顺服等问题,耶稣都提出优良的劝告。马太福音第10章载有耶稣给予那些传扬“天国”好消息的人的工作训示。耶稣的许多比喻对一切‘有耳可听’的人提出重要的教训。此外,耶稣的预言,例如他曾详细预告自己再来前末世的景象,“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马太福音24:33)使基督徒对未来怀有稳确的信心和盼望。[6]
预言应验
《马太福音》载有许多应验了的预言。马太从上帝所感示的希伯来文圣经引用许多经文,目的是为了表明它们已经应验了。这些经文提出的证据,证明耶稣的确是弥赛亚,因为这一切细节是不可能预先安排的。例如,请比较一下马太福音13:14,15和以赛亚书6:9,10;马太福音21:42和诗篇118:22,23;马太福音26:31,56和撒迦利亚书13:7。这些预言的应验也给予人有力的保证,马太福音中一切由耶稣本人所说的预言,均会按时一一应验,有此可知,耶和华与“天国”有关的光荣旨意也会实现。
上帝预言到王国君王的一生,在细节上也十分准确。马太忠实、准确地录下这些预言的应验。爱好公义的人沉思马太福音所载的许多预言应验和应许时,可以为了认识和寄望于‘属天王国’而欢欣鼓舞,深知这是耶和华使他的名成圣的工具。“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耶稣基督所统治的王国会为性情温和及灵性饥渴的人带来永生的快乐和无穷的幸福。(马太福音19:28)
参见
注释
- ^ 参看奥托的《殉道者查斯丁》,第2册
- ^ 麦克林托克与斯特朗在合著的《百科全书》描述说:“曾引述马太福音的经文的人包括殉道者查斯丁、致狄奥格内图斯书信的作者、赫格西普斯、伊里奈乌斯、塔提安、阿特那哥拉斯、狄奥菲鲁斯、克雷芒、德尔图良、奥利金等。不仅从所引述的内容,而且从引述的方式,引述者泰然以之为既成定论的权威而毫无怀疑的表示,这本书未曾经历过任何突然改动乃是无可置疑的事。”
- ^ 参看《马太福音》第9章第9节参;《马可福音》第2章第14节参;《路加福音》第5章第27节至第32节参。
- ^ 理查森(E. C. Richardson)所编拉丁文版本的翻译, 在称为“Texte und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altchristlichen Literatur”(早期基督教文学史的文本和研究)的丛书中发表。 莱比锡,1896年,第14册,第8,9页
- ^ 《马太福音》第3章第2节参;《马太福音》第4章第17节参;《马太福音》第10章第7节参;《马太福音》第24章第14节参;《马太福音》第28章第19节参。
- ^ 参看马太福音5:1-7:29;10:5-42;13:1-58;18:1-20:16;21:28-22:40;24:3-25:46。
参考文献
- Deardorff, James W. The Problems of New Testament Gospel Origins. 1992. ISBN 0-7734-9807-9.
- 陈惠荣.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 Amy Jill Levine.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1: chapter 10.
- Anthony J. Saldarini, Editors: James D. G. Dunn, John William Rogerson. Eerdman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3. ISBN 0-8028-3711-5.
- Aubrey William Argy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New English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 Bart D. Ehrman.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New York:: Oxford. 2004. ISBN 0-19-515462-2.
- David D. Kupp. Matthew's Emmanuel: Divine Presence and God's People in the Fir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57007-7.
- Eduard Schweizer. Das Evangelium nach Matthäus. Übersetzt und erklärt. Das Neue Testament deutsch (NTD) 2. Göttingen (1973) 第4版. 1986. ISBN 3-525-51306-2.
- Graham N. Stanton. The Gospels and Jes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 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Palo Alto: Mayfield. 1985.
- Howard Clark Ke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rt 3.
- Howard W. Clarke. The Gospel of Matthew and Its Reade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 Markus Bockmuehl, Donald A. Hagner. The Written Gospel.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0-521-83285-3.
- Mary Clayton. The Apocryphal Gospels of Mary in Anglo-Sax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521-58168-0.
- Michael Green. The Message of Matthew. The Kingdom of Heaven. Bible Speaks Today.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2001. ISBN 0-8308-1243-1.
- Michael J. Wilkins. Matthew. From Biblical Text – to Contemporary Life. Grand Rapids: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4 (1003 S.). ISBN 0-310-49310-2.
- Scott Gregory Brown. Mark's Other Gospel: Rethinking Morton Smith's Controversial Discovery.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88920-461-6.
- Watson E. Mills, Richard F. Wilson, Roger Aubrey Bullard. Mercer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2003.
外部链接
- 马太福音解经注释——“圣经说”网站提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藏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 华人基督教文献保存计划
- 思高圣经学会藏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 华人基督教文献保存计划
- 马太福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