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麒麟简称麟[1],又作骐𬴊[2]、麒𪊭[来源请求],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公兽为麒,母兽为麟,据说能活两千年。性情温和,平时也不践踏昆虫花草,虽然有长角,可以作为攻击敌人的武器,却又在角的末端长肉块,表示拥有武器但实际上不伤害人畜,故称为仁兽。[3]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才会出现,所以被称为瑞兽。
分类 | 传说生物 |
---|---|
亚分类 | 客迈拉兽 |
国家 | 中国 |
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春秋感精符》:“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王者不剐胎,不剖卵,则出于郊。”;《文选·刘琨〈进劝表〉》:“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征者,盖有百数。”
传说麒麟的祖先为毛犊,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而麒麟就是这个建马的后代,之后麒麟则生了后代-庶兽,最后庶兽生出了凡世间所有毛皮动物。[4]
古代原本认为的麒麟形象,是鹿身牛尾独角戴肉[5]的“似鹿独角毛兽”形象。唐宋之前的文献里,麒麟没有鳞片,多是有毛动物的描述,例如《大戴礼记・易本命》记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当时把麒麟归类在“有毛之虫(有毛动物、毛兽)”,而不是“有鳞之虫(有鳞动物、鳞兽)”。
到了宋元明之间,麒麟形象就开始从原本的似鹿独角毛兽,逐渐转变为龙首马身长鳞的“似龙马形鳞兽”形象。大约宋代开始出现麒麟长有鳞片的描述,例如宋朝沈括《梦溪笔谈 · 异事》记载:“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鳞,首有一角。”;《元史·五行志》记载:“至大四年,大同宣宁县民灭的家,牛生一犊,其质有鳞无毛,其色青黄,类若麟者,以其鞹上之。”。
元明以后,麒麟创作的艺术形象逐渐固定在龙首、马身(或鹿身)、有鳞,大多为双角,但也有独角形象的创作,如明代《三才图会》中的麒麟画像。明清乃至民初的创作仍为偶蹄(像鹿蹄、牛蹄),但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创作多为奇蹄(像马蹄),基本上已经跟另一种传说神兽龙马的形象无异,导致常与龙马混淆。已少见原本象征毛兽代表的皮毛外观,及象征仁兽代表的角上戴肉。
现代网络流传所描述的麒麟形象认为,麒麟的首似龙,形比鹿,足如马,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口能吐火,声音如雷。
据香港历史文化学者叶德平先生说,中国民间信仰中,有所谓“四灵”之说。《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它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视,在节日庆典之中,常常看到它的身影。麒麟与龙、凤一样,都是人们虚拟出来的瑞兽,被赋予美丽的想像。传说的麒麟是十分温驯和善的,不会伤害生灵,甚至连草木也不会折断,堪称“仁兽”(《说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读为务的客家人所崇拜。[6]
词源
汉语“麒麟”一词源于已灭绝的吐火罗语“kilyom(o)”一词(意为“高贵,神圣,天”)[7]。麒麟的形象在先秦时期已传入中国[7],春秋时期的文献《管子》中即已见“麒麟”一词[8]。
《诗经》的麒麟
《诗经・周南・麟之趾》描述了这只瑞兽: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是《诗经》中的名篇,而《诗经》则是周代的作品,距离现今有二千多年时间。《麟之趾》分别描述了麒麟的三个身体部分:“趾”、“定”、“角”。“趾”,即是它的蹄;“定”,是“顶”的假借字,指是它的额头;“角”,即是它顶上的角。[9]
从《麟之趾》对麒麟身体各个部分的书写,可以推想当时人们对麒麟的想像:它四肢带蹄、顶上长有角儿。虽然麒麟此时的形象仍然很模糊,但这些身体特征却是日后麒麟必然具有的特征,是后世麒麟形象的基础。南宋闽人严粲在《诗辑》中进一步发挥想像,把麒麟的形象更具体地描写为: “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是其仁也”; “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公室子孙,其传弥远而信厚不替也”;“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庄子》“怒则分背相踶”;踶,就是指烈性的马用后蹄踢击。根据严粲的形容,麒麟跟马匹一样,能以后蹄踢击敌人;不过,他补充道,麒麟天性仁慈,可以“踶”却不会“踶”他人。同样地,严粲认为麒麟虽然有“额”、有“角”,却不会去“抵”、“触”(攻击)他人。
《麟之趾》中的麒麟,拥有一个正面的形象。严粲在《诗经・麟之趾》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麒麟的形象具体地描画出来,而麒麟更被描绘为拥有武备而不会主动攻击他人,正如后来清代段玉裁所说:“(麒麟)含仁怀义”。[6]
历史
甲骨刻辞的“小臣墙刻辞”[10]内容为战争“获白麟”的记录。[11]
麒麟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晋书·武帝纪》说:“五年,春正月,虏帅树机能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击之,二月甲午,白麟见于平原。”
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12]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13],并表示“吾道穷矣”。[14]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15],后世古琴曲中有《获麟操》,传为孔子所作以悼念此事。[16]。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17]
形象演变
- 最早记载的麒麟形象是在周代,有鹿身、牛尾、独角、长毛等记述:
《詩經・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从《诗经》可以模糊的知道麒麟有趾,有定,有角,看起来诚实仁厚的样子。
《爾雅・釋獸》:「麐,麕身。牛尾,一角。」
《尔雅》应该是最早具体提到麒麟外型的文献,其中的“麐”是麟的异体字,“麕”是指獐(一种无角长牙的小型鹿科生物),描述麟有着獐子的身体,牛的尾巴,长著一支角,但没说明是哪种角。
《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裸蟲之精者曰聖人。」
《大戴礼记》将麒麟归类在“有毛之虫”、“毛虫”,即身上长满毛发的动物。
- 到了汉代除了有纪录麒麟形象的文字,也有出土麒麟形象的文物,综合文字、图案和雕塑可知,当时的人认为麒麟为鹿形或马形,长著独角,角的末端不是尖的而是长有肉球,代表有武备但不诉诸武力,是其作为仁兽的重要象征。
《說苑‧辨物》:「故麒麟麕身、牛尾,圓頂一角。」
西汉刘向《说苑》描述的麒麟跟《尔雅》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圆顶的说法。
《鄭箋》:「麟角末有肉,示有武不用。」
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描述麒麟角的末端有肉,而不是像牛、羊、鹿角那样纯粹的角质、骨质。
《公羊傳. 解詁》:「麟者,仁獸也。何注:『狀如麕,一角而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獸也。』」
东汉何休所作的《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描述麟的形状像麕(獐),长有一支戴着肉的角。”
- 汉代麒麟形象的文物,有马形,也有鹿形,头上有独角,角的末端多呈圆球状:
东汉缪宇墓石刻拓片上的骐𬴊(义同麒麟)图像,马形,长直的角末端呈圆肿状。 东汉麒麟碑摹本,马形,独角,角末呈圆球状,背有类似表达双翼的线条。
《漢書·西域傳》:「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顏師古 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或為辟邪。」。 《後漢書·班超傳》:「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李賢注引《續漢書》:『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唐初颜师古引用三国时代的孟康所说,天鹿和辟邪是角数不同的符拔;唐初的李贤引用西晋司马彪的《继汉书》所言,则是符拔似麟无角。也就是说,在三国孟康那时候,出现将“符拔、天鹿、辟邪”三种生物混为一谈的说法,但在西晋时又出现“符拔和麒麟是相似的生物”的说法,此后对于麒麟、符拔、天鹿(天禄)、辟邪,渐渐有混淆的状况。
《北堂書鈔·藝文部七·刊校謬誤二十五·校書麟閣》:「《漢書》:『楊雄校書麟閣之上。』今案陳本同考《漢書·八十七·楊雄傳》,麟閣作天祿閣。」 《後漢書·靈帝紀》:「復修 玉堂殿 ,鑄銅人四,黃鐘四,及天祿、蝦蟆。」 李賢 注:「天祿,獸也……今 鄧州 南陽縣 北有 宗資 碑,旁有兩石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據此,即天祿、辟邪并獸名也。 漢有天祿閣 ,亦因獸以立名。」
李贤则在《后汉书》里的注文提到汉代天禄阁是以兽立名,而在隋代的《北堂书钞》可知当时《汉书》(陈本)有着“杨雄校书的地方被刊印成‘麟阁’而不是‘天禄阁’”的谬误,可见在隋代当时已有把“麟”跟“天禄”两种生物给混为一谈的状况,所以才认为以“天禄”这种生物为名的阁楼,可以缩写刊印成“麟阁”作取代。
- 南北朝文物开始出现有着弯曲尖角的麒麟:
河南南阳邓县南朝画像砖墓的骐𬴊画像砖,马形,角弯曲呈钩状,有尖。
《夢溪筆談·異事》:「至和中,交趾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考之記傳,與麟不類,當時有謂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鱗,莫知其的。回詔欲謂之麟,則慮夷獠見欺;不謂之麟,則未有以質之;止謂之『異獸』,最為慎重有體。今以余觀之,殆天祿也。按《漢書》:『靈帝中平三年,鑄天祿、蝦䗫於平門外。』注云:『天祿,獸名。今鄧州南陽縣北《宗資碑》旁兩獸,鐫其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元豐中,余過鄧境,聞此石獸尚在,使人墨其所刻天祿、辟邪字觀之,似緣似隸。其獸有角鬣,大鱗如手掌。南豐曾阜為南陽令,題宗資碑陰云:『二獸膜之所刻獨在,製作精巧,高七八尺,尾鬣皆鱗甲,莫知何象而名此也。』今詳其形,甚類交趾所獻異獸,知其必天祿也。」
北宋《梦溪笔谈·异事》提到当时交趾进贡异兽,如牛有鳞一角,说是麒麟。众人考证认为这只异兽似乎与文献描述的麒麟不太像,但异兽有鳞片所以不是山犀,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能接受麒麟有鳞片,而且当时的人也不知道要用什么特征作依据,才能证明这是不是麒麟。结果是沈括不断考究,才确认那不是麒麟,并认为这个被称作“交趾麒麟”的异兽比较符合天禄的描述。
明代《三才图会》的麒麟画像,龙头,波浪状独角无肉,鹿身鹿蹄,有鳞,似麈尾。 现代仿清代的麒麟画像,龙头,鹿身鹿蹄,有鳞,龙腹,龙尾。
文化
- 据传孔子出生时有麒麟显现,所以民间认为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也把杰出的儿童称为“麒麟儿”、“麟儿”。此后,民间慢慢出现“麒麟送子图”之作。
- 作为木板画,上刻对联“天上麒麟子,地上状元郎””,以此为佳兆。民间普遍认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多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 麒麟一称为龙之子,属龙族,瑞兽,与龙凤龟合称为四灵[18],因此麒麟图案常作为吉祥,仁爱之符号,被中国古代各朝朝政常采用。史载汉宣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
-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
- 清朝时,武职官员一品的补子徽饰为麒麟。
- “麟止”是指绝笔,元狩元年(前122年)冬十月汉武帝至雍(今陕西凤翔)获白麟,一角而五趾[19],作《白麟之歌》[20],司马迁作《史记》于此处止笔。
麒麟与舞麒麟
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生物,与凤、龟、龙并称“四灵”(《礼记‧礼运》),常与天之四灵一说混淆。传说的麒麟十分驯良,不伤人畜,堪称“仁兽”。每当过年过节,客家人总爱舞动麒麟,期望麒麟能为他们带来福气。自康熙复界以后,麒麟舞随原居于粤北、江西一带的客家人南迁到香港。这一项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遗项目就是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
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区的“麒麟狂舞”,是庆贺节日、丰年的活动,寄寓了老百姓对盛世祥和的向往,故民间有歌谣说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22]
麒麟套
香港历史文化学者叶德平博士指出:“关于麒麟套,有些人认为是麒麟舞音乐的调;但按考证,应该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乐一般是由鼓、锣、钹三种乐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随客家人移民坑口后,慢慢结合了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发展出极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坑口麒麟舞套路,动作颇为精细,分别有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动作。而其中的“吐玉书”更蕴含“麒麟吐玉书”的寓意 ─ 传说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临孔府,并吐出玉书。自此,“麒麟吐玉书”就代表了早生贵子的祝福。话说回来,麒麟舞套路的设计就是为了演活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当然,辗转流传至今,各条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叶德平:《物阜民丰瑞兽来——漫谈客家麒麟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麒麟与长颈鹿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东非进贡的长颈鹿回燕京称是麒麟。[23]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示自己施政的功绩。
当时碰巧索马里语中长颈鹿叫giri,“麒麟”即作为giri的音译。时至今日,日本及韩国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闽南语使用者也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鹿”(另有呼“长颔鹿”、“长头鹿仔”)。
有一说古人所说麒麟,实际上就是梅花鹿。雄为麒、雌为麟,合称麒麟,梅花鹿雌雄差异比较大,雄性体型更大,头上有角。而古书中描述的“白麟”,就是白化的雌性梅花鹿。
图片
-
刻在铁影壁上的麒麟
-
北京故宫中延晖殿前的麒麟
注释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麒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027.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 ^ 陈至立 (编). 麒麟. 辞海 7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326-5325-6.
- ^ 何法《征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郑笺》:“麟角末有肉,示有武不用。”;《公羊传. 解诂》:“麟者,仁兽也。何注:‘状如麕,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兽也。’”
- ^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 ^ 《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公羊传. 解诂》:“麟者,仁兽也。何注:‘状如麕,一角而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兽也。’”
- ^ 6.0 6.1 叶德平、邱逸:《古树发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页122-146。
- ^ 7.0 7.1 史有为主编. 麒麟.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编). 新华外来词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915. 2019. ISBN 978-7-100-16091-9.
-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编). 麒麟. 汉语大词典 第12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292. 2011-10. ISBN 978-7-5326-2782-0.
- ^ 叶, 德平. 麒麟一舞 福氣到來. 中国文化研究院. January 30, 2023 [January 30,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1).
- ^ 《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
- ^ 殷墟发现的一个刻在牛肋骨上的长篇记事刻辞,后来被称为小臣墙刻辞。小臣墙刻辞记载征伐危方,抓获“白麟”。1955年胡厚宣在《甲骨续存》序说:“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字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
- ^ 《拾遗记》
- ^ 《孔子家语》卷四:“麒之至,为明君也,出其非时,而害吾,是以伤焉。”
- ^ 《春秋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试面,涕沾袍。……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曰:“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太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八“哀十四年”)
- ^ 《孔丛子》
- ^ 孔门弦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凤凰国学
- ^ 参见《春秋》,《圣迹图》。
-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 王充《论衡·讲瑞》:“武帝之时,西巡狩得白𬴊,一角而五趾。”
- ^ 《汉书·武帝纪》
- ^ 一说麟止是指“铸金”之事,《索隐》服虔云:“武帝至雍获白麟,而铸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迁作史记止于此,犹春秋终于获麟然也。”
- ^ 葉德平《物阜民豐瑞獸來 ─ 漫談客家麒麟舞》.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 ^ 《明史·榜葛剌传》:“永乐六年,其王霭牙思丁遣使来朝,贡方物,赍赐有差。七年,其使凡再至,携从者二百三十余人。帝方招徕绝域,颁赐甚厚。自是比年入贡。十年,贡使将至,遣官宴之于镇江。既将事,使者告其王之丧,遣官往祭,封次子赛勿丁为王。十二年,嗣王遣使奉表来谢,贡麒麟及名马方物。”
相关影视作品
- 日本小说与动画《十二国记》。
- 2020年电视剧《麒麟来了》。
- 2020年动画《半妖的夜叉姬》。
- 2021年电影《尚气与十环帮传奇》中也有麒麟登场。
- 2022年电影《怪兽与邓不利多的秘密》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