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公园

广州公园

黄花岗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是为了纪念于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园内还陆续地修建了王昌墓、邓仲元墓、冯如墓潘达微墓、史坚如墓和杨仙逸墓

革命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
坐标23°8′33.30″N 113°17′25.2″E / 23.1425833°N 113.290333°E / 23.1425833; 113.290333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911年
认定时间1961年3月4日

历史

 
大本营军政部与广东省长公署保护墓园布告碑
 
1930年代的纪功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
 
黄花井
 
中国国民党献石,字迹曾在文革时被破坏。

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他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购得东郊红花岗,改原地名为黄花岗[1],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

原处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6年,省长朱庆澜建议于黄花冈建设公园[2],及至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广州国会非常会议议长林森又募得侨资赞助,建纪功坊、墓亭及立碑石。墓园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马尾松。1919年,林森等审核得56人姓名,由汪精卫书石。1922年,又核实有16名烈士姓名,再由汪精卫补书于石,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3]

1924年,大本营军政部与广东省长公署保护墓园布告:大本营军政部及广东省长公署奉孙中山大元帅训令,以《布告第一一号》文,由军政部长程潜广东省长廖仲恺联合签署发布。公布划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地界范围:

现时墓园内仍存有刻有全文的石碑,落款时间为1924年2月。上述范围也说明了为何先烈路有如此多的革命志士的墓地。

墓园落成后不久,有人认为,整个结构像公园式,因内有茶亭、水池、音乐台等游乐设施,有失庄严,建议改为坟场式;纪功坊上的自由神,是外国人崇拜的偶像,不宜用在纪念七十二烈士的坟场中。因此在1930年5月,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78次会议议决重修黄花岗坟园计划。改建工程分三期进行,最大工程有二:纪功坊上的自由神像换成国民党党徽;改建墓道,开辟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处建筑一座宏伟古朴的牌坊,上嵌孙中山1921年所题“浩气长存”四字,作为正门,原来的大门改为侧门。整个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并扩建了该陵园,并命名为黄花岗公园。潘达微墓于1951年自模范监狱旁迁入;范鸿泰墓于1958年自先烈路二望岗迁入。

196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开拓,本来广袤而完整的七十二烈士墓园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把一个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压缩为一个不大的“公园”。

1985年,黄花岗公园以“黄花浩气”成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7月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黄花皓月。

1994年墓园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墓园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墓园被评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墓园入选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破坏

 
1940年代的正门

烈士墓落成之初纪功坊上曾仿照美国法国设有象征共和理想的自由女神像,由美洲华侨党员赠送,神像约有两米多高,头戴七束光芒冠冕,左手挟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手举槌,正对前方墓塘碑亭顶部的自由钟,警醒革命者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当时在神像脚下,左右各蹲伏着一只石雕雄鹰,亟待向蓝天飞翔[5]。1936年,因被认为作为外国人偶像的自由神放在坟场不合适而改成国民党党徽石块[4]。也有说法指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蒋介石到黄花岗拜祭先烈,看见自由女神像心中不悦,说了一句“现在的民主自由太泛滥了”。随后当局下令以国民党党徽换下了自由女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自由女神像被重新放回,此时神像左手中的槌子已不知去向,于是被塞上了一杆枪,象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6]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市近千名红卫兵于1966年8月28日在墓地汇集,举行宣判“散发着资本主义毒素”的“自由神”大会。大会后,红卫兵登上墓顶,手持铁锤将“自由女神”推倒砸碎,并换上一支约2米的水泥塑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的烈火可以烧遍全中国。后因北京直接干预,纪功坊其后才没有被红卫兵用炸药炸毁。陵园内几乎所有墓碑、石碑的碑文均曾被红卫兵破坏,某些人名被凿去,被修理过的文字有:中华民国、国民党、革命、浩气长存、孙中山敬题、民国十年、蒋中正、胡汉民/胡汉民先生/胡汉民敬题/番禺胡汉民书、林森陈炯明、陈逆炯明、汪兆铭/汪精卫邹鲁/鲁(邹鲁撰文的自称)、袁世凯、总裁[7]。两年后,有人认为这支火炬与整个建筑的风格不协调而将其移走,剩下光秃秃的坐垫。

1981年12月11日,刚成立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前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决定重修黄花岗陵墓,当时发现原来纪功坊上的自由神像已失踪,文革时期换上的火炬也没有了,碑亭上国民党徽被挖去,不少碑文被凿去,墓道上两条连州青石透雕龙柱的龙须被打断。继而拨款重塑自由女神像,新雕像仿照美国自由女神像,手持火炬,由广州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雕塑家林毓豪和罗国强重新塑造,左手持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意味自由将在法律的严格保护下。被毁坏的碑文等后来被重新填补,但时至今日仍能清楚可以看到修补痕迹。而黄花井上被凿掉的青天白日图案则没有修复。

现状

 
纪功坊自由女神

今日陵园规模宏大,面积十六万平方米,与当初“义地”的大小相当。墓园座北向南,庄严肃穆,孙中山先生题“浩气长存”四字之牌坊式大门气魄雄伟,经墓道到烈士墓,墓后有纪功坊。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及网球角活动服务区。

主要景点

 
碑廊中其中一块石碑
  • 浩气长存牌坊:1936年竣工(民国二十五年),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
  • 七十二烈士之墓。
  • 默池:1921年落成(民国十年)。正面正处在于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当走上拱桥时,由于斜坡的作用,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 纪功坊:1921年落成。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七十二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年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 红铁门石牌坊:公园南墓道入口。
  • 黄花亭: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
  • 龙柱:国民党安南党部于1926年3月(民国十五年)献造。用著名的连州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
  • 四方池:1921年落成。当时民国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献。池壁上刻着七十二烈士庐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 孙中山手植树:1912年陵园初建时,两粤广仁善堂恭请孙中山先生手植马尾松四棵,这是仅存的一棵,于2011年因感染松材线虫救治无效死亡。经专家会诊,抢救60多次仍未能成功救活。公园计划继续保留树干一两年,期待出现生命奇迹。这棵马尾松在1995年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每年市政府都会拨专款养护。当局在2004年斥资10万元人民币,在距树数米处增设一支25米高的避雷针,以45度的俯角对四周形成一个圆锥形的保护区。[8][9]
  • 林森吴景濂的手植树。
  • 碑廊:碑廊里是后人为纪念缅怀死难烈士所立的碑。

纪念

2006年10月13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拜谒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并为中山手植树浇水。

2011年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一百周年之际,中华民国新党主席郁慕明率新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辛亥百年致敬团一行前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前致祭烈士。[10]

2012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前往黄花岗拜祭七十二烈士,代表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和国民党全党同志向黄花岗烈士敬献花圈。

黄花岗烈士陵园的东汉墓葬: 根据一九九零年出版的《 广州文物志》记载,黄花岗 烈士陵园曾出土东汉墓葬,这些墓葬经发掘后,原地埋封,墓内出土的文物则送到广州市博物馆库存室保存

交通

  • 巴士:黄花岗站,经停路线:6、10、11、16、63、65、74、78、85、192、201、219、271、290、236、862等
    • 旅游专线:广州一日游专线、旅游专线4、先烈路近代革命史迹游专线
  • 地铁6号线 黄花岗站

参见

参考文献

  1. ^ 贝华. 中國革命史. 光明书局. 1926-09: 48页-49页 [2022-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9). 潘达微侦知各烈士遗骸已更续移置咨议局前圹地,乃往广仁善堂,诘善董,谓诸烈士为国捐躯,宜择地掩埋,后徐善董以该堂在沙河马路旁地一段,名红花岗者让出,幷任棺殓诸事,潘乃星夜约土工,决定晨起赴咨议局前督葬,以次成殓,送至红花岗。其初本不欲宣布,翌日保皇党之《国事报》首先揭出,潘知事难隠,始宣布颠末,其标题曰“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盖潘意略嫌“红花”二字软弱,不如“黄花”之雄浑也,迄今遂成定名。 
  2. ^ 粵人崇尚先烈之熱潮. 申报 (上海). 1916-11-10. 宜假先烈之余光,与万民以同乐,即将冈前各地,一律购置,辟作公园,而以七十二坟茔为公园主脑 
  3. ^ 曹亚伯. 第十三章 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武昌革命真史 前编. 上海: 中华书局. : 355页–357页. 七年秋,方声涛募修故墓,规模粗具,林森复募资于华侨,以建纪功坊、墓亭幷立碑石。纪功坊系将捐款之党部党员一一列出,其坊墓有孙总理“浩气长存”四大字镌焉。当时已修墓立碑,则烈士姓名不能不求真确,乃由朱执信、邹鲁征集此役各烈士事实……由林森约当日未死党员之在粤者 —— 胡毅、何克夫、吴永珊、徐维扬等,一一而为之审查证实。八年(1919),时审查所得烈士姓名,计五十六人,由汪兆铭书诸石,立碑其后,邹鲁为文,以纪其事……民国十一年(1922)春,林森等复约集当日党员未死者开审查会,续审查得烈士姓名十六人,其姓名亦由汪兆铭补书于石,幷为文记其后…… 
  4. ^ 4.0 4.1 2001年第四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今昔》(余齐昭撰文)
  5. ^ 《羊城后视镜2》,P156,ISBN 9787536052130
  6.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为何有自由女神像?. [201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7. ^ 廣州著力復原遺跡 尊重歷史. 加拿大星岛日报. 2011-07-10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8. ^ 中山先生手植松 沧海百年患癌亡. 南方都市报. 2012-07-13 [201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3). 
  9. ^ 百年孙中山手植树命悬一线 40次救治无起息. 广州日报. 2011-12-06 [201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6). 
  10. ^ 广州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00周年(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腾讯网,2011年03月30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