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匝道
ClayM300在话题““支路”或许不应该重定向到“匝道””中的最新留言:4年前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回应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中,有关“匝道”一词的讨论
- “匝道”在香港最近似的惯用名称,应为“附属路段”、“接驳路段”或/及“引线”等,但不是“干路”(C-D Road,或译“集散道”)。因本人并非主修工程学,为免内容有不必要之误导故,故特意挂有“专家扩充”和“小作品”模板,希望各较资深的“维基人”,可以协助邀请更适合的专业人士,或自行改善这篇条目。--Jonathan Leung (留言) 2008年5月9日 (五) 19:39 (UTC)
- 另外,本人看到另一“新条目推荐”中有如下内容(本人亦有同感)特节录如下,供各“维基人”参酌:
...在下觉得这是中文维基的最大缺点之一:中文维基的其中一个弊病就是不勇于创建独立条目,矫枉过正的合并主义,使中文维基的条目数量,远远被外语维基(如英文、日文)所抛离...明明是很具有潜质的资讯,却受到过多的限制而变得既没质又没量(甚至因字数少而被删除),实在让编者与读者都感到气馁。
- 各位须知,费心去创建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条目,比酌量增删原条目要困难许多倍(特别是如同本人般的“上班一族”,连私人时间都缺乏的情况之下,还要再抽空去写作。)所以,请各位以平常心待别人。只要内容正确,没有违反维基百科的宗旨就成了,别太执意于小节。共同努力,建立令我们自豪的中文维基百科。--Jonathan Leung (留言) 2008年5月9日 (五) 19:39 (UTC)
新条目推荐不通过
- ~移动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后修订)
- 构成道路交汇处的主要交通建设。供车辆进出主干线与邻近辅路的附属接驳路段。称为什么?(自荐,5,060 字节--Jonathan Leung (留言) 2008年5月8日 (四) 18:55 (UTC)
- (!)意见:条目虽短,但这是很实有的“冷知识”。希望各位支持,这项具学术性的小条目。--Jonathan Leung (留言) 2008年5月8日 (四) 18:55 (UTC)
- (!)意见:我怀疑香港并无使用“匝道”一词的习惯。粗略在网上搜寻,“匝道”只出现于提及中国大陆或台湾的公路的网页。我再上香港路政署的网站寻找,也没见到“匝道”一词。最接近意思的就只有“支路”。如果有熟悉香港道路工程的维基人,希望协助查证一下“匝道”在香港的惯称是什么。 -- Kevinhksouth (Talk) 2008年5月9日 (五) 01:37 (UTC)
- (:)回应:根据香港公务员事务局的译名指引,“distributor road”的对应中文名称是“干路”。--202.40.137.199 (留言) 2008年5月9日 (五) 09:14 (UTC)
- (-)反对匝道一词并没有问题,但条目建立超过5天且没有大幅扩充,不合资格--坦克碌猪靠你(给我坦克!) 2008年5月9日 (五) 02:26 (UTC)
- (!)意见挂有专家扩充和小作品模板—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5月9日 (五) 07:50 (UTC)
- (!)意见时间已过,应提早不通过。—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8年5月10日 (六) 02:04 (UTC)
(:)回应︰匝道在香港应作引道(ramp)而不是干路(distributor road)。若对于名称没有意见,建议使用noteTA进行全文转换。—Baycrest (作客) 2008年5月10日 (六) 07:08 (UTC)
“支路”或许不应该重定向到“匝道”
在中国大陆的交通运输组织学课程里,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其中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交通问题,以服务功能为主。这可能是语言习惯造成的误会。——ClayM300(留言) 2020年11月28日 (六) 02:4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