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曾于2016年8月23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
温室效应属于维基百科自然科学主题地球科学类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本条目有内容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页面“Greenhouse effect”(原作者列于其历史记录页)。 |
此条目为第十四次动员令环境学理类的作品之一,是一篇达标条目。 此条目亦有完成第十四次动员令之改善工程,提升了条目的质素。 |
—Loveliaoyan (留言) 2009年9月2日 (三) 01:21 (UTC)
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资料:
大气保温效应 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入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大气温度保持较高的水平,故名。20世纪初期以前,人们曾误认为玻璃温室(不经人工加热的养花房)保温机制与大气这种保温机制相同,因而称它为“温室效益”。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伍德(Robert Williams Wood, 1868—1955)分别用岩盐(对长短波辐射都透明,不会截留长波辐射)和玻璃(有透过短波辐射而截留长波辐射的能力)做成温室(花房)试验,结果两个温室内的温度一样高。这表明温室的保温作用,主要不在于是否阻截或吸收长波辐射,而在于玻璃或岩盐壁阻止室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据研究,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作用,比大气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制暖作用大3~4倍,因此,大气保温效应与温室效应意义并不相同,应加以区别。
大气保温气体 在20世纪除期前,人们不知大气保温气体的作用,仅笼统地认为大气本身具有与温室(花房)玻璃相似的保温效应。后来,人们发现大气保温气体,就把这类气体视为具有温室保温效应的气体,就简化称之为“温室气体”。实验证明,大气保温效应与温室保温效应并不相同,所以称“温室气体”已失去科学依据。另外,“温室气体”一词,易被误认为“在温室中之气体”,也不确切。只是因为它的使用时间已久,有一定影响,故只能将“温室气体”一词作为“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
2009年版《辞海》仍旧沿用上一版“大气保温效应”和“大气保温气体”的说法。而且英文的维基百科也说:“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named by analogy to greenhouses but this is a misnom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a real greenhouse are similar in that they both limit the rate of thermal energy flowing out of the system, bu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heat is retained are different. A greenhouse works primarily by preventing absorbed heat from leaving the structure through convection, i.e. sensible heat transport. The greenhouse effect heats the earth because greenhouse gases absorb outgoing radiative energy and re-emit some of it back towards earth.”所以条目正文中对其原理的解释是不对的,反倒是一个历史版本是正确的,建议恢复。125.32.80.153 (留言) 2010年5月3日 (一) 07:48 (UTC)
问:温室效应最开始是谁提出的?什么时候?
--180.161.236.54(留言) 2015年4月3日 (五) 17:25 (UTC)
- 约瑟夫·傅里叶(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于1820年提出。 ~Alexanderlimetalk~ 2015年4月5日 (日) 14:08 (UTC)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个让地球气温变高的效应是以温室为名,但后来发现此效应不是温室室温变高的主因?
- (+)支持:符合DYK标准。--W(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13:00 (UTC)
- (-)反对: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透过捕捉辐射使不同的气温相对稳定且升温的效应,以往认为其机制类似温室使其中气温上升的机制,故名为“温室效应”。连第一句话都不通。--7(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15:50 (UTC)
- (:)回应:第一句话已改为温室效应是指行星的大气层因为吸收辐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温的效应,多谢指正。--Wolfch (简易留言 - 留言) DC14进行中 2016年8月19日 (五) 21:39 (UTC)
- (+)支持:符合DYK标准。--Joeinwiki(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16:06 (UTC)
- (+)支持,符合DYK标准。(欢迎协助评选我提名的条目)--摩卡·贺昇 2016年8月19日 (五) 17:53 (UTC)
- (+)支持,符合标准。--沉迷酒色的人(留言) 2016年8月20日 (六) 02:29 (UTC)
- (+)支持,符合标准。#ForeverLove 我想给你个拥抱,像以前一样可以吗 HAppy 90th Birthday! 2016年8月20日 (六) 06:12 (UTC)
- (+)支持,符合DYK标准。--坚决杀毒2008(留言) 2016年8月20日 (六) 10:52 (UTC)
- (+)支持,符合标准。--Iflwlou [ M { 2016年8月20日 (六) 18:46 (UTC)
- (+)支持-符合标准,感谢贡献。Wetrace欢迎参与人权专题 2016年8月21日 (日) 01:27 (UTC)
- (+)支持,符合标准。--B2322858(留言) 2016年8月22日 (一) 12:40 (UTC)
- (+)支持:内容充足。Banyangarden(留言) 2016年8月22日 (一) 18:05 (UTC)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温室效应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修正 http://www.weather.gov.hk/climate_change/global_warming_c.htm 的格式与用法
- 修正 http://www.science.org.au/nova/016/016glo.htm 的格式与用法
- 向 http://www.ace.mmu.ac.uk/eae/Global_Warming/Older/Enhanced_Greenhouse_Effect.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024121935/http://www.ace.mmu.ac.uk/eae/global_warming/Older/Enhanced_Greenhouse_Effect.html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