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摘要格式

维基百科条目应分层次介绍主题:导言将条目的最重要的性质给予一个概要介绍,而每个条目的主要性质用一个单独的章节介绍。随着大家的努力,一篇维基条目的内容将日益增长。但是它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非常长的条目将会导致各种问题,这时条目应该被拆分

对任何重要子性质的完整介绍应该在单独的文章。原条目应该只保留子性质的一个总结,并链接到子性质的条目。因为版权要求,移动文字而创建的条目的第一个版本的编辑摘要应链接到原始文章。

建议在加入主条目的摘要章节之前,在子条目编辑的细节。维基百科提供了模板来链接到子条目,以及标记主条目的摘要不再匹配被概述子条目的内容的情况。

长度

超过特定长度的条目的编写方式可能会造成查找或者阅读困难。在何为理想的条目长度上有很多观点,取决于条目主题和内容是否容易拆分。条目长度指引在消歧义页面列表条目较少被引用,特别是在拆分可能造成一个可以排序的表格的内容被分解的情况下。

基本技巧

长条目已经被拆分为多个章节,每个通常有若干个自然段。如果有子章节的话可能更长。理想情况下,这些章节最终将提供子主题的内容的概要。每个字主题自己就是一个百科全书条目,包含自己的前言,这个序言应该同主条目中的概要非常相似。子条目也应该包含到主条目的链接,向读者解释子条目的背景,即使这样会造成父条目和子条目之间的内容重复。主条目的对应章节下应该创建一个使用{{Main|<子条目名>}}模板产生的类似于“主条目: Wikipedia:拆分条目”的到子条目的链接。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的每个条目都应该能够独立成文,可供查证方针要求所有的引文和任何可能受到挑战的内容都应该来自一个可靠的、已经出版过的来源,而在内文中注明。这既适用于主条目也适用于一个摘要风格的子条目。

其他建议与细则

避免不必要的拆分

编者应该谨慎小心,在新条目不满足通用知名度方针或者领域特定的知名度指引要求的时候不立刻拆分条目。在这时候编者应该在主条目根据既覆盖主条目也覆盖子条目的来源继续编辑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或者一组子主题可能被发现有单独的知名度,可以被拆分到独立的条目。如果文中对一个概念的介绍很明显可以被压缩、删除或者合并到维基百科的其他地方,那么这些措施应该在创建新条目之前被采用。

尽可能将内容拆分到逻辑上独立的条目去。如果必要,可以武断地选择拆分标准。较长的独立列表可以被按照名字、时间或者其他可以简化维护工作的标准拆分而不考虑子章节的知名度。(常见的选择标准:为不满足知名度的概念而特意创建的列表,或者一个简短的、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可从可靠来源的列表验证的列表。)但是更加合适的是按照子主题的拆分,判断子主题到达何种长度时需要拆分的标准则取决于父主题。

拆分时应在编辑摘要时提及来源

在拆分一个条目时请在编辑摘要注明这是一次拆分,包括提及用两个方括号括起来的子条目名。在父条目的章节下用{{主条目}}指示这个章节的详细条目的地点。

避免基于单方观点的拆分

在应用摘要风格的时候,应避免拆分内容之后违反中立方针或者在概要和详细条目中制造差异。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讨论单方观点的条目自动违反中立方针。一个例子是肯尼迪遇刺案,这个条目有一个子条目肯尼迪遇刺案阴谋论来讨论事件中的单方观点。

在文章很长,包含很多子主题的时候,应该尝试平衡主条目的各个部分。不要给予文章某个部分不必要的比重,造成其他部分失去应有的焦点。在较短的文章中,如果一个子主题有比其他子主题多得多的内容,这可能意味着这个子主题应在专文详细介绍,而在主条目仅留摘要。

同步概述条目和详细条目

有时编辑在概要条目加入详细条目尚未记述的内容而导致内容不同步。为了保持内容同步,编辑应该首先在详细条目添加内容,然后(如果这样做合适)在主条目的概要章节简介加入的内容。另外,详细章节描述的内容范围可能经过显著扩展,而主条目中的概要可能需要重写以反应最新的内容。这些同步问题可以用{{Sync}}模板标记。

为减少维护负担,编辑可以使用维基百科:嵌入包含来在条目之间同步内容。但是 2010年的一次讨论描述了在检阅文章的历史版本时这个模板造成的问题(检阅历史版本时嵌入包含仅显示当前子页)。因此建议仅在有共识而且内容发展迅速时使用这个模板。

子条目之命名常规

对于被分离出去的子主题对应的条目,Wikipedia:命名常规可能不适用,即一些不符合命名常规的名称也可以被接受。但一个原则就是在所有合适的名称中选择最简洁的名称。

子条目的删除

条目和列表都必须有知名度。知名度方针决定一个主题是否值得独立成文,它不限制一个条目或者列表的内容。

如果条目主题只有几句来自可靠来源的话可以写,那么这个主题不值得独立成文,而是应该合并到一个综合性条目或者列表。这样的短小条目经常被提交存废讨论

子条目导航

除非一个概述性文章的所有子条目的命名都符合最常用名方针,可能有必要提供一个导航模板来连接子条目之间和到概述性主条目的链接。一个这样的导航模板可以在二战的条目和相关子条目看到.

摘要格式的条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1937年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欧洲和亚洲两大战争策源地。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袭...

亚洲及太平洋战场

二战中国战场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时就已经全面展开,比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早了两年多...

战后及战争影响

或许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的惨痛教训,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向战败国要求索赔...

引据与外部链接

“概要风格”适合组织很长的参考资料列表。例如:上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摘要格式可以提供一个参考资料列表,将二战历史作为整体处理,而在各个子条目中还可以各自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例如在太平洋战争条目中就可以引用关于二战太平洋地区的书籍等。

在主题文中无须重复列出“子题”之详细参考资料:“摘要格式”之主文总结每一子题之内容,详细参考资料则在子文中列出。主文只须列出该文本身内容所须引之参考资料。与子主题相关的外部链接应该只出现在自条目中,而不在主条目中出现。

序言章节

为了纸质的Wikipedia 1.0,一个建议是纸质的文章内容将是网络版文章的序言章节。 概要与新闻报导风格可助写出简炼、可独立成文的引子。

依据

摘要格式类似新闻风格en:news style),惟其对象为“主题 ”而非条目。其原则为总结主旨,并分散资讯于一众相关之条,以应不同读者之需,让各读者自行选择阅读的深度,而不耗尽需要全面阅读的读者的耐心。条目的组织方式应考虑到各种典型的读者群体需要的不同的阅读深度。

使用这个格式对于读者来说,比让文章自然增长到书籍的长度更加有用。摘要格式通过总结文章的主要性质,而在单独的文章详细讨论这些性质来避免一次性给予读者太多文字。什么对于读者来说过长取决于条目,但是通常30K的可读文字通常被认为是应该开始考虑拆分。超出这个长途的文章应该证明多余的文字对于讨论文章的性质是有必要的,添加的文字值得读者额外的阅读时间。

对于理解主题帮助较少的不重要章节应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这是对于章节的新闻风格的应用)。通常这在历史主题的条目或基于时间的条目中较难实现,除非有一些分析的章节。这样的组织方式是必要的,因为很多读者不会读完文章。

细节的详细程度

维基百科不会如大英百科全书分成大、小、简各种版本。不应将一主题的全部资讯放进单一条目,因为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需要。

  • 多数读者只需简要地概览该主题的重点(导论);
  • 其他读者需主题重点的稍深入的资讯(由数段落组成之章节);
  • 有些读者需大量细节,或关于主题某方面的详细资料(连结往完整之分条目)

我们须照顾各种读者。

主条目,或导览文, 应总结大概,而以分条或专文论述各子课题更详细之概要。可想象之成层层金字塔;读者只见主题之顶(引文),而每一节有一 {{main|<子條>}}之类之连结到独立子条目(例:明朝#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导览文中的概括论述经常至少双倍于子文的引言。子文亦可接着成为更详细讨论之导览文。如此类推,直至能“很”完全覆盖一主题。然则各种读者可藉不同览途轻易得到所需(之详细)。

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