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姆诸邹语Imucu),又记为伊姆祝伊姆兹,为历史上邹族所建立的古国,统治中心为石鼓盘大社(Ponyo,俗称伊姆诸社)位于清水溪左岸、塔山西北一带,往昔国力强大,但因战争与疾病史人口锐减,最后于1925年灭国。

伊姆诸国
Imucu
12世纪—1925年
伊姆诸国的所在地——台湾岛
伊姆诸国的所在地——台湾岛
首都石鼓盘大社(Ponyo)
常用语言邹语
宗教
邹族神灵信仰
总头目 
历史时期古代
• 建立
12世纪
• 灭亡
1925年
继承
大日本帝国
清帝国
特富野
达邦
今属于 台湾

历史

一千年前,邹族与布农族为了避难同住于玉山,后因人口众多且腹地狭窄,为耕作与狩猎之便,便各自下山分住各地。邹人分三路线下山,其中下玉山的一支则分为三路往阿里山迁徙,其中一支由八户父系家族组成,于西元1140年间由阿里山搬到石鼓盘大社(Ponyo),并将国号订为伊姆诸,因此石鼓盘大社也俗称“伊姆诸大社”,名称此自人名Imucu[1]。伊姆诸曾经繁荣一时,势力亦很强大。强盛之时,不仅人口逾千,并在鹿窟仔、田寮(今嘉义县梅山乡太和村)、二路头(今嘉义县梅山乡瑞峰村)、草岭(今云林县古坑乡)、屈仑等地设有分社 。

十六世纪时亦于竹头崎之南Lokumasan (今嘉义县竹崎乡鹿满村)处建立小社鹿麻产Youmasana),但18世纪遭天花瘴疠之灾,社人死亡甚众,又逢清人趁势攻击,因无枪炮,西元1717年卢麻产战败灭,卢麻产土地被迫为汉人所租用。据目前仍留存的“阿里山番租”契约显示,1719年吴凤与“阿里山土官阿猫里”(台语猫音va,与貓不同)签订租约,贌租原属卢麻产社所有的番仔潭,位于今竹崎乡湾桥附近(鹿满村),再转佃租给入垦的汉人。[2]:130-143汉人庄民每年需缴纳税金予伊姆诸,幸存者皆全数移入位于今日嘉义县竹崎乡缎𦈡村到竹山镇田子里一带的阿拔泉(Pipiho)。

1730年左右,又与长年有土地纠纷的邻国特富野因位于海拔约800米的左岸河阶台的土地“楠仔脚蔓”的土地争议而发生战争,伊姆诸库巴(kuba)被特富野军队占领,参战的壮丁则几乎全灭,最后由伊姆诸投降收场。在这场战争之后,伊姆诸的势力大减、国力由盛转衰[3]

西元1790年,清朝议设屯番守边制度,官军在今嘉义东部等地驻扎、进逼,对东面一带的伊姆诸也谕令熟悉外交事务的贡生、通事等前往晓谕、协同堵剿。面对强大的外来威胁,邹族被迫于十九世纪初接受清朝订定的不平等条约,并承认“番大租”制度,开放汉人入垦浅山地带、猎场范围自此限缩于触口一带[4]。十九世纪末,由汉人带来的天花流行,伊姆诸一度遭天花侵袭,导致各社人口几乎灭绝,曾濒临灭亡命运。至此,伊姆诸国力衰弱,无力派兵增援子社,最靠近西部浅山地带的阿拔泉、泉仔、全仔几乎灭亡,子社全数被清朝占领,被划为福建省台湾府嘉义县。1919到1920年,又逢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猖獗,死亡者多,且因有人他迁,或社外人迁入,故团结力渐趋薄弱。1925年又因旱灾,作物收获减半,加上头目又于同年七月病死,育有一男一女,但男童早夭,女儿嫁入特富野乐野社(Lalauya),因头目家无继嗣,之后便由特富野乐野社头目来指挥,并于十月十日,正式投降日本政府,领土被划入嘉义厅番地 [5],遗民受令迁移至新社,由交力坪警察ララチ蕃务官吏驻在所管辖,剩馀的遗民并入达邦、特富野的各社。[3]

疆域

伊姆诸领土,东与特富野鲁富都为邻,西、北一带则与清治台湾接壤。行政区划以石鼓盘大社(Ponyo)为中心,石鼓盘大社又称为伊姆诸大社(Hosa no Imucu),俗称伊姆诸社,18世纪时辖有鹿窟仔、田寮、二路头、草岭、屈仑及全仔等六小社。

行政区划 类型 今日位置 族群
石鼓盘大社(Ponyo 大社 嘉义县阿里山乡丰山村 邹族
草岭(Lompuhu 子社 云林县古坑乡 邹族、汉族
阿拔泉(Pipiho 子社 竹山镇田子里到竹崎乡缎𦈡村一带 邹族、汉族
全仔(Po'oyuana 子社 嘉义县梅山乡 邹族、汉族
卢麻产(Youmasana 子社 嘉义县竹崎乡 汉族
日路头 子社 嘉义县梅山乡瑞峰村 汉族
巧田寮 子社 嘉义县梅山乡太和村 汉族

参考文献

  1. ^ 中研院民族所台湾山地文化园区规画小组《台湾山地园区规划报告书第二册 第五章》台湾省政府、屏东县政府
  2. ^ 汪明辉. 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成果報告I (PDF).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委托 邹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 2007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8). 
  3. ^ 3.0 3.1 小岛由道,《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四卷》,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4. ^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页 1026
  5. ^ 《嘉义厅报》,1905:544、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