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戴维孙
柯林顿·戴维森(英语:Clinton Davisson,1881年10月22日—1958年2月1日),美国物理学家,曾在贝尔实验室长期工作。他与雷斯特·革末,在戴维森-革末实验里,共同合作发现电子绕射现象。因此,戴维森和乔治·汤姆森于 1937 年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森也在同时独立地发现电子绕射现象。
柯林顿·戴维森 Clinton Davisson | |
---|---|
出生 | 1881年10月22日 美国伊利诺州布卢明顿 |
逝世 | 1958年2月1日 美国维吉尼亚州夏律第镇 | (76岁)
母校 | 芝加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
知名于 | 电子绕射 |
奖项 | Comstock Prize (1928) Elliott Cresson Medal (1931)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学 |
机构 | 普林斯顿大学 卡内基理工学院 贝尔实验室 |
博士导师 | 欧文·理查森 |
博士生 | 雷斯特·革末 |
施影响于 | 威廉·肖克利 |
早期生活
戴维森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布卢明顿。毕业于布卢明顿高中。于 1902 年,他获准进入芝加哥大学,并且得到奖学金,能够专心攻读。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学而不倦,搏得大师罗伯特·密立根的青睐。经过大师推荐,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讲师。于 1908 年,他满足了芝加哥大学的规定,得到学士学位。他正式转入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研究所。在那里,他的论文恩师为欧文·瑞查森。于 1911 年,物理研究所颁给他博士学位。同年,他与理查森的妹妹夏律第·理查森 (Charlotte Richardson) 共结连理[1][2]。
职业生涯
后来,戴维森被聘请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副教授。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暂时离开了学校,到西部电气公司 (Western Electric Company) (后来的贝尔实验室)的工程部门,从事军事科技研究。大战结束后,戴维森接受了西部电气公司提供的永久职位工作,并且获得保证,他有完全的自由从事基本科学研究。他发觉,在卡内基理工学院的教导责任,对他的专心研究有所阻碍[1]。一直到 1946 年,正式退休前,他都在西部电气公司工作。后来,他又被聘为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教授。于 1954 年,他第二次退休。
戴维森-革末实验
当波动入射于一条细缝或光栅时,会出现一种特征效应,称为绕射。这与波动运动本身的意义有密切关系。在十九世纪,光波和液体表面的涟漪,这些现像的绕射物理行为就已经建立地相当完备。于 1927 年,戴维森和革末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时候,他们做的一个实验显示出,电子被绕射于镍晶体的表面。这实验确认了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思想,德布罗伊假说,物质拥有波动属性。特别地,他们的绕射观察促成了首次成功的电子波长的测量。结果完全符合德布罗伊方程式的预测:
- ;
家庭生活
参考资料
- ^ 1.0 1.1 Kelly, Mervin J. (1962). "Clinton Joseph Davisson," in Biographical Memoirs, Vol. XXXVI (Published for the 美国国家科学院 b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62), pp. 52-79.
- ^ Nobel Foundation. Clinton Joseph Daviss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7. Les Prix Nobel. 1937 [200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03).
- ^ Davisson, Clinton. The Discovery of Electron Waves. Nobel Lectures, Physics 1922-1941. Amsterdam: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1965 [200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