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不共
共不共为佛教重要的术语,“共不共法”即“共法”与“不共法”合并称之,并简略书写,构成新词而称“共不共法”。最简称为“共不共”。
共
“共不共法”疏开而言,所谓的“共”,意为佛教内诸宗诸流派共通之法,共尊大圣释迦牟尼佛祖之圣法,称之为“共法”。
如一切色法皆有各自之自相,然以“一切万有皆是无我”来诠解诸法之空性时,此“无我”即是共相, 即是共法。
不共法
佛教内诸宗诸流派自宗自流所依,而他宗所无之法即为“自相”,即为“不共法”。以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特殊之圣教,以某一宗专敬供奉,提升研究,此等法门,称之为“不共法”。
自己之宅不与人共用,称之为“不共法”不共用。如水,“鬼等所见猛火等物,人见为水,馀趣馀人不能用故”,此为共中不共。(见《宗镜录》卷49)
无相侵相歧
“共法”与“不共法”相互之间,并无相侵相歧之意。“共教”与“不共教”相互之间,并无相侵相歧之意。
般若波罗蜜之法门为三乘共学之教。又作共般若、三乘共教、共教大乘。并无相侵相歧之意。
《般若经》等诸大乘经之说,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通之教法,属通教, 通教并无相侵相歧之意。(见《般若经》)
《华严经》之这说唯菩萨能知其深义者,则属别、圆二教。亦即共教与通教,不共教为别、圆二教。共教亦相当于慧观五时教之三乘通教、元晓四教之三乘通教。通教并无相侵相歧之意。(见《华严经》)
相辅相成
共业,众生共通, 业因共通,招感自他共同受用之山河、大地等器世界,依极之业;
·俱舍宗以因之自体为共业;
·唯识宗则以共业为资助共相种子, 令其起现行之增上缘。唯识宗专就种子而论共业不共业。
在佛教内部而言,共不共法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佛教圣法之大家庭。(见《大毗婆沙论》)
构建成佛教理论的巨系统
佛教圣法自身系统,在“共不共法”相辅荡磨、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之中,构建成佛教理论的巨系统。
一字名相
在“共不共”之后,往往带有许多佛教所特有的一字名相。
何为一字名相?也即以一个字所组成的词。
比如:法、俱、理、相、教、言…… 由“共不共”和一字名相,相互配合,组成了新的词。
比如:共不共法、共不共俱、共不共理、共不共相、共不共教、共不共言……
共不共法
-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之圣法,称之为“共法”。
-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之圣法无量功德中之无净、愿智、四无碍解三法,阿罗汉等亦可得之共法;
- 大圣释迦牟尼佛祖之圣法无量功德中之五通、四静虑等法,凡夫亦可得之。然此等功德法其他圣者等所共通共法,
- 但以大圣释迦牟尼佛祖之圣法无量功德中之佛之功德最为殊胜自在不共法。
(见《大品般若经》卷3)
共不共俱
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俱,二不共教俱。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广如华严经说。二共教者,即小乘三乘教,名自虽同,意皆别异,如诸大乘经广说。(《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
共不共理
一分修理、共分修理、圣正理等三三昧之共不共理。指修行禅定时,定与慧共修之三昧法理。
共分修者,若修定理亦修慧理,是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中共理。 ( 见《成实论》)
共不共相
诸种子总有二种:一是共相,二不共相。(见《成唯识论述记》卷3)
一般多以共相为可言说者,并视其为自相之对称。在可言说法之中,包含自相与共相,此二相并有重重之关系,如色、受等五蕴为自相,而五蕴之〝无常〞等为共相; (见《因明入正理论疏》)。
共不共教
华严宗认为《般若经》系共通于三乘之教法,故称为共教(见《般若经》);
而《华严经》则仅为菩萨而说之教法,故称为不共教(见《华严经》)。
共不共言
就所依而言,为共不共言:
- 二识以上共通之所依者,称共依,称为共依共言;
- 若仅为一识之所依者,称不共依,称为不共依不共言。
例如:
- 阿赖耶识为诸识之根本依,称为共依, 故称为共依共言;
- 而眼根仅为眼识所依,称不共依, 故称为不共依不共言。
(见《因明入正理论疏》)(见《成唯实论》卷4、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