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尼拉龙属
利奥尼拉龙属(学名:Leonerasaurus)是蜥脚形亚目近蜥龙类恐龙的一属,化石是一个不完整的亚成年个体,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地质年代可能是侏罗纪早期。
利奥尼拉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早期,
| |
---|---|
利奥尼拉龙的重建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演化支: | †悍龙类 Bagualosauria |
演化支: | †板龙类 Plateosauria |
演化支: | †大脚类 Massopoda |
演化支: | †蜥脚型类 Sauropodiformes |
演化支: | †近蜥龙类 Anchisauria |
属: | †利奥尼拉龙属 Leonerasaurus Pol, Garrido & Cerda, 2011 |
模式种 | |
塔魁特恩利奥尼拉龙 Leonerasaurus taquetrensis Pol, Garrido & Cerda, 2011
|
利奥尼拉龙是种原始蜥脚形亚目恐龙,不属于蜥脚下目,但同时具有原始特征、进阶型特征,显示它们是个过渡物种。利奥尼拉龙的四节荐椎,可能代表朝向四足恐龙的演化趋势。利奥尼拉龙的发现,显示蜥脚形亚目的早期演化过程中,曾出现多个平行演化的特征[1]。
发现
利奥尼拉龙的化石被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丘布特省的Cañadón Las Leoneras,位于丘布特河流域,属于拉斯利奥尼拉组地层(Las Leoneras Formation)[2],地质年代可能属于侏罗纪早期的普林斯巴阶到托阿尔阶[3],或者是锡内穆阶到托阿尔阶[4]。在拉斯利奥尼拉组上方的Lonco Trapial组地层,是个火山沉积层,形成于侏罗纪中期,所以拉斯利奥尼拉组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早于侏罗纪中期。但是,拉斯利奥尼拉组的下方地层的年代仍未确定,所以其地质年代也有可能追溯至三叠纪晚期[1]。
在2011年,迪亚戈·玻尔(Diego Pol)等人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塔魁特恩利奥尼拉龙(L. taquetrensis),也是目前的唯一种。属名意为“Las Leoneras蜥蜴”,是以化石所属地层组为名;种名则是以化石发现处的山丘Sierras de Taquetrén为名[1]。
体征
利奥尼拉龙目前只有发现一个不完整的身体骨骼,包含:部分齿骨、数颗牙齿、颈椎、背椎、荐骨、部分肩胛骨、部分骨盆、以及数块四肢骨头。画时被发现时,大部分关节仍未脱落[1]。利奥尼拉龙是种小型恐龙,身长估计约2.5公尺
齿骨与牙齿
利奥尼拉龙的头颅骨之中,只有发现右齿骨前段与其牙齿。右齿骨与对侧齿骨的接触部分(下颌联合处)相当笔直,只有中段微弯,其他原始蜥脚类也有这个特征。在进阶型的真蜥脚类恐龙,齿骨的下颌联合处与齿骨前段,弯曲幅度大。齿骨的腹侧损毁,但齿骨下颌联合处的腹侧并没偏斜,其他原蜥脚类恐龙则具这个特征,例如板龙。在某些原蜥脚类恐龙,齿骨具有垂直棱脊,例如:大椎龙、科罗拉多斯龙、板龙,但利奥尼拉龙并没有这个特征。但这可能导因于齿骨有部分损毁[1]。
齿骨已发现13个牙齿或断裂牙齿,还有两个齿槽,因此下颌每边至少有15颗牙齿。化石被发现时,齿骨附近还有三颗牙齿。牙齿、齿槽向前倾斜,倾斜角度接近60度,这个特征类似真蜥脚类恐龙、鼠龙的未成年个体。越往齿骨后段,牙齿的高度、宽度越小。前后牙齿互相重叠。齿骨前段的牙齿可能没有锯齿边缘、或只有齿冠才具有锯齿边缘,真蜥脚类恐龙通常具有这个特征。齿骨后段牙齿几乎遭到损毁,一颗还没生长出来的替换牙齿具有大型小齿边缘,这点类似原始蜥脚形亚目恐龙[1]。这种下颌前段牙齿没有边缘小齿、后段牙齿具有边缘小齿的牙齿型态,可见于鼠龙、黑丘龙。利奥尼拉龙的牙齿没有高角度的磨损痕迹,这点不同于真蜥脚类恐龙[1]。
齿骨前段牙齿呈匙状,外缘凸出、内缘凹陷,这点类似原始蜥脚下目恐龙。至于牙齿表面的细部形状,则类似原蜥脚类恐龙,不类似蜥脚类恐龙[1]。
脊椎
除了第一节颈椎遗失,其他九节颈椎都几乎完整保存下来。化石被发现时,后九节颈椎、前五节背椎都呈现关节未脱落的状态。前五节背椎也是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第二节背椎具有较高的神经棘。除此之外,还发现疑似第六节背椎、以及三节中间背椎。还发现后段脊椎、附属肋骨的碎片。荐骨由四节荐椎构成、愈合而成,状态几乎完整。亚当·耶茨提出,利奥尼拉龙的四节荐椎,可能代表朝向四足恐龙的演化趋势。目前没有发现尾椎或相关骨头[1]。
颈椎的整体外形,大部分类似原蜥脚类恐龙。颈椎的神经棘则较类似蜥脚类恐龙[1]。背椎有许多不是蜥脚类恐龙的特征,例如:神经棘低矮而前后长、神经棘的前段棱脊狭窄、副横突(脊椎与肋骨的关节连接处之一)的位置较前、椎板没有明显发展或没有椎板。背椎的横突(脊椎与肋骨的关节连接处之一)位置,与原蜥脚类恐龙的背椎横突位置相同。较后段背椎的横突有椎板连接至前关节突,这点不同于原蜥脚类恐龙[1]。
分类
根据南非古生物学亚当·耶茨(Adam Yates)在2010年的分类系统,利奥尼拉龙应该属于近蜥龙类演化支,应该是蜥脚下目与黑丘龙的姊妹分类单元[5];在某些研究中,黑丘龙被归类于蜥脚下目。
以下原始蜥脚形亚目演化树,来自于迪亚戈·玻尔等人的利奥尼拉龙命名研究[1]:
蜥脚形亚目 |
| |||||||||||||||||||||||||||||||||||||||||||||||||||||||||||||||||||||||||||||||||||||||||||||||||||||||||||||||
参考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英文)Diego Pol, Alberto Garrido, Ignacio A. Cerda. A New Sauropodomorph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Patagonia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auropod-type Sacrum. PLoS ONE. 2011, 6 (1): e14572 [2012-07-09]. PMC 3027623 . PMID 21298087.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5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 ^ (西班牙文)C. Nakayama. Sedimentitas pre-bayocianas en el extremo austral de la Sierra de Taquetrén. 5° Congreso Geológico Argentino, Actas. 1973, 3: 269–277.
- ^ (西班牙文)E. Figari, S.F. Courtade. Evolución tectosedimentaria de la Cuenca de Cañadón Asfalto, Chubut, Argentina. 13° Congreso Geológico Argentino y 2° Congreso de Exploración de Hidrocarburos, Actas. 1993, 1: 66–77.
- ^ (西班牙文)Page, R., Ardolino, A., de Barrio, R.E., Franchi, M., Lizuain, A., et al. 2000. "Estratigrafía del Jurásico y Cretácico del Macizo de Somún Curá, provincias de Río Negro y Chubut." In: Caminos, R., (ed.) Geología Argentina. Buenos Aires: Subsecretaría de Minería de la Nación. pp. 460–488.
- ^ (英文)Yates, A.M. A revision of the problematic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from Manchester, Connecticut and the status of Anchisaurus Marsh. Palaeontology. 2010, 53 (4): 739–752. doi:10.1111/j.1475-4983.2010.0095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