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村 (歙县)

安徽之村
歙县北岸镇北岸村
北岸村俯瞰图
北岸村俯瞰图
人口 3385人(2007年)
行政级别
邮政编码 245232
电话区号 0559

北岸村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的一个村落,位于新安江支流绵溪河的北岸,故以之为名[1]

自然景观

绵溪河

 
绵溪河未整治前
 
绵溪河整治后

绵溪河又称放生河或华源河,当地人惯称为北岸河,为新安江的支流,自东朝西留经北岸村,水面常年宽于30米,但水深随季节降雨量而变。

自民国始,北岸河上游河畔便为当地人倾倒垃圾之所,但由于早些年人民生活水平有限,生活垃圾并不甚多,而像粪便之类的生活垃圾又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故而河水自身的清理能力足以承受。但自90年代中始,村内陆续投资了化工厂,造纸厂等实业公司,虽然为村财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同样因为无良投资商不加处理的排放污水而给绵溪河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据前村委书记吴太和回忆,90年代初时绵溪河河水清澈,游鱼遍布,河面并无藻藤之类伴生物;但相隔10年,绵溪河河水已成褐黑色,下雨天会犯腥,而河水表面则遍布藻藤类植物,水质污染加之遮盖性氧气不足曾一度让鱼类绝迹。万幸的是,经过村民长年的抗争,污染性工厂多已搬迁,留下的也已保证对污水排放前的处理,加之镇政府近年新建的上游水坝以及组织人力疏通的堵塞水道,如今的水质状况已大有改善。

来龙山

 
来龙山外观

来龙山海拔128米,山体坡度不大,相对高度更是只有40米,其实是称不上山的。同样据前村委书记吴太和说,北岸附近的地势高低起伏,有藏龙之相,而这来龙山便正巧处于卧龙之尾,出于对神灵的畏惧亦出于对龙脉龙势的希冀,便将这一小小山丘命名为来龙山[2]

此山处于基本未开发状态,除了山坡及山腰向阳处辟为农田之外,主要种植桑树。而由于当地人土葬的习俗,整座山峰遍布大大小小的陵墓,总体而言,山顶处景观较好,一面可俯瞰全村大貌,另一面可观密密麻麻分置踵列的田园亦可远眺重重青山叠嶂。

花山尖

 
花山尖远眺

位于北岸村东南,与来龙山相邻,海拔200余米,亦同来龙山一样处于未开发状态,但山体较来龙山有一定的坡度,而植被等保护较好,野兔、松鼠等山野动物也常有出没。除山脚辟有一些水田外主要种植茶树,为歙县茶叶产地之一。山顶观景虽不错,但不同于来龙山,花山尖并无石板路或石子路通往村中,故并不十分方便。

文化遗产

风雨廊桥

 
风雨廊桥外观
 
风雨廊桥内部
 
风雨廊桥碑

风雨廊桥,当地人惯称为北岸桥,约建于中叶,长33米,宽4.7米,高6米,为砖木结构的三洞石桥。过去曾是当地人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至今桥北左侧“往府大路过桥”的石刻依旧可[3]见。

桥上建廊,东侧墙上辟有八个方窗,用砖砌有龟纹依及梅花纹等花格,西侧则是八个风格迥异的风洞窗,样式以满月为中心,葫芦、桂叶、花瓶等花格分布两侧。廊内有以木柱隔开的一间间休息室,过去曾有坐凳供过路人使用,如今则是空荡荡的被当地人当作了泊摩托车以及脚踏车的用所。中间有一在90年代中期由在上海经商的当地族人洪志兴捐建的佛龛,至今香火日趋旺盛,已成为方圆数十里居民朝拜的必来之地。

而在桥北端西侧更是开出了一个敞窗,外装“美人靠”,从落成之日起至今,美人靠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使用,却依然色如鹅黄滑如玉。桥南原设有放生碑,禁止捕鱼,但文革时期被毁,现存的是1998年安徽省政府所立的题有风雨廊桥四字的青石碑,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4]

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外观
 
吴氏宗祠至德堂
 
百鹿图之一
 
西湖全景之一
 
皇家祭祀用礼器图之一

吴氏宗祠位于北岸村中央,正门外便是大晒场,由于近年镇政府大力投产建立了诸如篮球架、花坛、乒乓球台、河滨护栏,故而村民逐渐习惯于此活动。宗祠依水而建,坐北朝南,早些年的时候,祠堂两侧分别有分祭的小祠堂,如同伸出的两只大手环抱绵溪河,气势颇为磅礴,可惜文革时期相继被捣毁。后重建,2013年,被评为安徽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关于祠堂建造年代,本是末年间所有,但时值清乾隆已颇为破败,当时吴氏族人吴士度便出资22万两并集资2万两共24万两的巨资重建了祠堂。吴士度本人经商极为成功,最盛时从江南至盛京遍布分店的趣闻至今当地村民所津津乐道。亦正因为如此,北岸吴氏宗祠也成为了现存于世的吴氏宗祠中规模最为庞大,构筑最为宏伟的存在[6]

整间祠堂为三进两明堂式,简单说,便是有三间大祭室与两个天井(两侧小祭室不计)。祠堂正门原本为两扇沉香木雕的重门,破四旧时被毁,现存的是文革时期村民自己所造,两侧八字墙须弥座与滴水檐砖雕随因岁月流逝显的颇为不堪,但当年规模的宏大亦由此可见一斑。程朱理学千年来成为贯彻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徽州地区更是从不敢怠慢,跨进一进堂便可见悬于两位至圣先师画像之上“至德堂”三个大字,至德堂本名叙伦堂,也是近年镇政府拨款重修后更名的,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圣人。两侧的石雕便是西湖全景图,可惜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望柱上的石狮留存不多,幸而五凤楼的门厅保存尚可[7]

再跨进二进堂,便是主祭室了,主祭室分两部分,上部是先人牌位,两侧有佛坛和御敕石雕,两侧护栏为百鹿图石雕,与下部有阶梯相连,中心部位为一人工鱼池,而鱼池周围护栏的内侧便是另人叫绝的中华五十三礼器的石雕了,据称乃是当年吴氏先人吴应晟为清朝礼部太常寺典簿时,由于专管皇家寺庙礼器,故而在建自家宗室祠堂时冒欺君犯上之险将之雕刻在内寝殿内围栏上贡奉祖先。

参考

  1. ^ 崔乃夫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第1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01: 1934. ISBN 7-100-01836-6. 
  2. ^ 《亲历者》编辑部编著. 安徽旅行Let’s Go 超厚珍藏版.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09: 330. ISBN 978-7-113-14900-0. 
  3. ^ 朱惠勇著. 江南古桥风韵.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11: 271–272. ISBN 7-80192-115-1. 
  4. ^ 周培金主编歙县地方志办公室编. 歙县年鉴 2001. 北京:中华书局. 2001.12: 427. ISBN 7-101-03167-6. 
  5. ^ 安徽省文物局编. 安徽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纵览.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5.06: 355–358. 
  6. ^ 张恺著. “解码徽商”丛书 仁心济世.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01: 220–223. ISBN 978-7-5676-2260-9. 
  7. ^ 樊炎冰主编. 中国徽派建筑 摄影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05: 13–18. ISBN 7-112-05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