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5月11日) |
华人广义上为东亚中国地区民族后裔,即为中华民族后裔。文献定义是指“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人是中华民族的后裔,狭义的华人则是专指已经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其后裔,又称华裔”[3],在中国也称海外华人、外国华人、外籍华人。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与西方种族概念不同。“华”是中国的代称。西晋江统《徙戎论》里,华人同中国人、秦人、汉人的含义一样[4]。唐朝后,华人也被称为唐人[5]。满族建立清朝后,华人不仅限于汉族,而包含少数被汉化的少数民族[6]。清末民初,华人、华侨都指旅居大清境外的清国人,含义无差别[7]。在某些汉语语境中,“华人”是“洋人”对应词,而“中国人”是“外国人”对应词[8]。现今,侨居海外的人士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一般称作华侨,如为中华民国国籍的,则依政治取向不同,而称为华侨或台侨[9]。但在某些场合,为方便,会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不做国籍区分[10]。当今各国华人分布在世界200个国家、地区,人数已达六千多万[11]。其中,东南亚华人数量占海外的华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北美。也有已落地生根海外的华人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定居[12][13]。
“华人”的定义[1] | 出处 |
1. 中华民族后裔 2. 旅居各国的中华民族后裔 |
《国语辞典》 |
1. 中国人 2. 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
《现代汉语词典》 |
1. 中国人的统称 2. 取得所在国国籍而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
《辞海》[2] |
汉族 | 《海外华人百科全书》 |
名称
“华”指华夏,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古称,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14][15]。“华人”最初在《三国志》中指兖州华县(今山东费县)人,《三国志》:“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西晋江统所作《徙戎论》中将“华人”与“汉人”混用,与夷狄相对,用来指遵行中原诸夏礼习、不行胡俗的百姓[16]。
“秦人”、“中国人”始见于《史记》[17][18],“汉人”、“汉民”始见于《汉书》。汉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此事时,“汉人”一词记作“秦人”。秦人与汉人二称在汉代之转换由此可见一斑[19]。南北朝时期,在北朝,中国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指汉人,也包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之后,外国称中国人为唐人[20][21]。清代将“汉人”与“满人”相对而称[22],而“华人”、“中国人”则包括满人在内,并逐渐成为与“洋人”、“外国人”相互区别的称谓[23]。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开始用“华民”和“华人”称呼一般华侨,用“华商”称呼旧金山的华侨商人团体。接任刘坤一的张之洞,除了保留“华民”、“华人”、“华商”的称呼之外,还以“华工”代替了当时惯用的“苦力”称呼[24]。1896年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将华人与西人相对,作为自身民族的概称[25]。清光绪33年(1907年),章炳麟在日本东京《民报》上发表的〈中华民国解〉考证:“汉族原自西来,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此为“华民”或“华人”一词之由来。”[26]
《国语辞典》对华人的原解释第二条为“特指旅居海外的中国人”[27]。2015年《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将其改为“特指旅居海外的华裔人士”[注 1]。华人对应的英语词为“Ethnic Chinese”,华裔对应的英语词为“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
国籍
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10]根据现行中华民国法律,华人指旅居海外的华裔人士[28]。华侨指“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其未丧失中国国籍者”,入外国籍者也包括在内。[29]
此章节包含过多仅特定读者会感兴趣的过度细节内容。 |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到东南亚华侨及华人问题,可能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争议。因此在1953年9月,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报告海外华侨问题时,提出解决华侨(华人)问题的方法,内容如下:
“ | 取消华侨(华人)的“双重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规范仍有中国籍的“华侨”不得干涉当地政治[30][31]。 | ” |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布不赞同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华侨是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及其后代,仍保留中国国籍。若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及其后代(华侨或华人后裔),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外籍华人”。[32][33][34]
华裔一般指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人、华侨后代,也包括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混血儿后代。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华裔是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国籍的子女。
语言
中国华人,普遍能说汉语族语言(包括粤语、客语、闽语、吴语、官话等)之一,也能使用汉字。在海外华人占多数的地区以外,除第一代华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华人(包含混血华人)可能因为缺乏汉语教育,而无法流利的书写汉语汉字,或衹会说汉语口语和简单的阅读,甚至完全不懂汉语,衹能以该地区的语言作沟通。然而,在有完整的汉语教育下,海外华人还是能够基础的掌握汉语文化,如马来西亚大部分地区因为有相对完善的华文教育,使马来西亚华人普遍都能说流利的汉语和汉语方言(以闽台片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和广府话为主),而新加坡虽然以英文教育为主,但仍提供有一些基础汉语课程,因此大部分新加坡华人也能使用相对基础的汉语口语。
身分认同
各国华人不一定拥有中国国籍,许多华人已经归化入所在国国籍,如泰国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等等。在化约主义、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部分中国人会认为外籍华人是狭义上的中国人,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如祖先已移居美国许久的美籍华人得主钱永健在记者采访中自称“我有中国血统”、“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而引来一些人的抨击[35]。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华人移民,由于曾经拥有中国国籍和在中国出生成长,既使移民外国甚至入籍居住国国籍,有部份仍会自称中国人,表示对中国人身分的认同感和中国家乡的情怀,第三代开始仍称自己为中国人即为极少数。
极少数的外国华人,既使从来没有拥有中国国籍、在中国出生成长、前两项兼具有或前两项都没有,但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不过几乎是文化上的中国人,而不是国籍上的中国人。
知名学者
诺贝尔奖是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在内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奖励。迄今,世界上已有900个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1.33%为华人。1957年获得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是最早获奖的华人,两人获奖时仅具中华民国国籍,但数年后皆取得美国国籍,有中华民国和美国双重国籍。杨振宁于2015年放弃中华民国国籍和美国国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此外还有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李远哲,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等[注 2]。
沃尔夫奖是颁发给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和艺术等领域的奖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有以色列“诺贝尔奖”之称。其中数学奖的华人得主有陈省身、丘成桐,化学奖得主邓青云等[36],医学奖得主钱永健,农业奖[注 3]得主杨祥发。
注释
参考文献
- ^ 张从兴. 谁是华人?华人是谁?. 华语桥. [200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9).
- ^ 华人[M/OL]//陈至立. 辞海. 7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2024].
- ^ 刘春霞. 关于双重国籍的思考 (PDF) (66).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5).
- ^ 《通典》:“自葱岭、于阗之东,炖煌、酒泉、张掖之间,华人来往非少。”
- ^ 王赓武; 黄坚立. 海外華人硏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 王賡武敎授論文選. 八方文化创作室. June 2002: 100– [19 January 2013]. ISBN 978-1-879771-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就是我想讲的唐人,南方就讲唐人,北方人因为满清的关系就讲汉人。那么,到最后什么时候开始用华人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与政治变迁有关。
- ^ 李安山.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 迁移特点、辨识 标准及人数统计.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年.
- ^ 寒冬. 海南華僑華人史. 海南出版社. 2008年: 1–2.
- ^ 吴趼人. 第七回. 恨海. 上海广智书局. 1906.
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 ^ 華僑.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2021-05-26].
- ^ 10.0 10.1 华侨华人提法的由来. 新华网. 人民政协报. 2015-03-08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 ^ 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华人?华人最多的十个国家!. 腾讯网. [202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 ^ 年老华人想居住中国,哪些签证政策可以提供便利?. 中国侨网. 2019-05-21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 ^ 中国移民局官宣: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欧洲华人回国不用签证!配偶孩子跟着拿“绿卡. 2019-08-10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 ^ 杨伯峻. 襄公十四年. 白话左传.
- ^ 定公十年. 左传.
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 江统. 徙戎論. 西晋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馀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
-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闻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 ^ 僧叡. 大智度论序. 全晉文 卷一百六十.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
- ^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 周秦伦理网.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2016-07-06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明史·外国真腊传.
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 ^ 《明史》卷324〈列传 外国五〉〈真腊〉:“番人杀唐人罪死;唐人杀番人则罚金,无金则鬻身赎罪。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 ^ 卷90. 清世祖实录.
顺治谕曰:满汉人民,皆朕赤子。
- ^ 吴趼人. 第七回. 恨海. 上海广智书局. 1906.
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 ^ “华侨”这个词 最早从广州开始使用. 中国侨网. 广州日报. 2019-01-29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今夫人之智愚贤不肖,不甚相远也。必谓西人皆智,而华人皆愚;西人皆贤,而华人皆不肖,虽五尺之童,犹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华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尽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
- ^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 民报 (日本东京). 1907-07-05.
- ^ 「華人」的辭意解釋 教育部國語辭典:旅居國外的中國人. 三立新闻. 2017-12-13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 ^ 【華人】.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 ^ 華僑. 中华百科全书. 1983年 [2014年3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5月21日).
- ^ En-han Lee; 李恩涵. 東南亞華人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1– [7 March 2014]. ISBN 978-957-11-3405-5 (中文(台湾)).
- ^ 张启雄. Shi dai bian ju yu hai wai Hua ren de zu guo ren tong. 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硏究学会. 2005.
- ^ 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201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党的统战工作词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8 [7 March 2014]. ISBN 978-7-5050-01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9) (中文(中国大陆)).
- ^ 如何准确理解归侨侨眷和华侨的法律定义. [201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7).
- ^ 錢學森姪兒 不學中國話.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5).
- ^ 华人科学家邓青云教授获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 科学网. [2011年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8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