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6月4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1年3月26日) |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俄语:Интервенция союзников в Россию)是指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中国和其他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俄国内战进行的武装干涉。
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 | |||||||
---|---|---|---|---|---|---|---|
俄国内战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弗拉基米尔·列宁 列夫·托洛茨基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 费奥多尔·拉斯科利尼科夫 约瑟夫·斯大林 德米特里·日洛巴 帕维尔·德边科 | |||||||
兵力 | |||||||
~ 155560;详见下 | 未知 | ||||||
伤亡与损失 | |||||||
未知 |
在协约国武装干涉期间,外国军队的军事存在被布尔什维克有效地用于爱国宣传,影响了俄国人民,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
协约国干涉的动机
1917年3月发生了许多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的事件。随着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退位和俄罗斯临时政府的成立,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最后保留不再存在。因此美国参战,反对新成立的苏俄政府,而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保证继续在东部战线与德意志帝国战斗。为了使俄国临时政府能够完成其继续同德意志帝国战争的保证,美利坚合众国开始向其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在东部战线,俄国军队被证实不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军队的对手。1917年6月18日俄国人的攻势被德意志帝国军的反攻压倒性地击败。士气受挫的俄国军队,深受兵变和士兵逃跑的困扰,东部战线迅速崩溃。
1917年10月十月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5个月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正式在东方战线结束了战争。这使得德国人可以重新部署军力,调往西部战线,在那里耗尽了英国和法国军队,当时尚未得到美国远征军的支援。
日本在这次战争的介入有其复杂的因素:日本在这次战争派出的军队人数是各国中最多的,在吞并了大韩帝国、内满洲及部分中国的领土后,日本有非常强烈兴趣去增强其在远东的影响力、甚或再扩展其版图。
协约国军队
以下数量的外国士兵进军俄罗斯: [来源请求]
- 28,000 日本(后来增兵至70,000)
- 50,000 捷克斯洛伐克
- 24,000 希腊
- 40,000 英国
- 13,000 美国
- 12,000 法国
- 12,000 波兰
- 4,000 加拿大
- 4,000 塞尔维亚
- 4,000 罗马尼亚
- 2,500 意大利
- 2,000 中华民国
- 150 澳大利亚
各地战事
北俄罗斯
协约国军队支持白俄军,并参与俄罗斯内战。该行动最终被击败,而联军在对付布尔什维克的一系列防御行动(例如布尔什叶·奥泽基战役)后,撤出了俄罗斯北部。这场行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的1918年6月持续到1919年10月。
1918年11月底,英军少将威廉·埃蒙德·艾恩赛德任协约国北俄干涉军总司令,所属军队包括:
- 英国陆军: 英国陆军步兵第236旅, 皇家工兵团第548邓迪要塞工兵部队, 皇家苏格兰团第10营, 皇家都柏林燧发枪团一部, 曼彻斯特团第52营)
- 英国皇家海军 (美国海军第53分遣队的水兵–包括Harold Gunnes – 巡洋舰USS Olympia C-6)
- 英国皇家空军 Fairey Campania与Sopwith Baby水上飞机,以及索普威思·骆驼式战斗机)[1]
- 法国陆军 (第21殖民地营)
- 加拿大皇家炮兵 第16旅第67、第68炮兵营
- Slavo-British Allied Legion (SBAL)英国训练的反布尔什维克武装,包括Dyer's Battalion
- 俄国白军 :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军队,由自称“北俄罗斯总督”的叶夫根尼·米勒中将领导指挥。
- 美国陆军, 编成美国北俄远征军 (即北极熊远征军)辖:美国陆军第310工兵团, 美国陆军第399步兵团(“底特律自己的”部队), 美国陆军第337野战医院, 美国陆军第337救护连),共计近5500人。西班牙流感暴发流行。244人阵亡或者其他亡,305人受伤,超过100人死于流感,1人自杀。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第167铁路连 、美国陆军第168铁路连,1919年4月派来维护摩尔曼斯克-彼得格勒铁路线。共计500人。
- 波兰军队
- 塞尔维亚军队
- 意大利军队
- 英国北俄接替部队,1919年5月抵达接受美军撤走后留下的防务。
波罗的海地区与西北俄罗斯
尽管爱沙尼亚军队已经控制了该国,但对立的第七军和爱沙尼亚红军仍然活跃。爱沙尼亚高级指挥部决定将其防线越过边界推入俄罗斯,以支持俄罗斯白军北部军团。他们在纳尔瓦发动攻势,令人惊奇地击败了苏维埃,并摧毁第6师。[2]英国皇家海军、爱沙尼亚海军和陆战队在芬兰湾沿岸为这次袭击提供了支援。随著前线的接近,克拉斯纳亚·戈尔卡堡垒的驻军叛变。但是第七红军获得增援并发动反攻,将白俄军推回前线,直到前线在卢加河和萨巴河的爱沙尼亚第一师的支援下得以稳定。[3]
爱沙尼亚对普斯科夫的攻势于1919年5月13日全面展开。其佩特塞里战斗群摧毁了爱沙尼亚红军,于5月25日占领了该镇,并清理了爱沙尼亚和韦利卡亚河之间的领土。[4]几天后,北方军进入普斯科夫。1919年6月19日,爱沙尼亚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撤消了白俄军的指挥,并将其改名为西北军。此后不久,尼古拉·尤登尼奇将军接管了部队。[32]
西北军计划于1919年7月10日发动下一次进攻,但期望盟军支援的武器和物资并未到达。爱沙尼亚人也不希望继续进行毫无结果的战争,因为自1919年4月最初的和平出现以来,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已经保证承认独立的爱沙尼亚国家。因此,当英国高夫将军于8月8日要求爱沙尼亚人向尤登尼奇提供军事援助时,爱沙尼亚人反过来要求尤登尼奇和同盟国先承认他们的国家。高夫的副手弗兰克·马什准将要求尤登尼奇立即颁布一项法令,以建立由彼得格勒、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组成的西北俄罗斯地区政府[5],以正式保证在法律上承认爱沙尼亚。8月16日,《泰晤士报》公开了这一交易,激怒了外交部和战争内阁,并导致减少对尤登尼奇的进一步军事援助。[6]
但是,西北军于10月9日启动了“白剑行动”,这是攻占彼得格勒的最后一项重大努力,由英国和法国提供武器,并得到爱沙尼亚陆军、爱沙尼亚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支援。[7]爱沙尼亚和英军对克拉斯纳亚·戈尔卡发动了联合海陆进攻,而爱沙尼亚第二师试图将第十红师推过韦利卡亚河,第三师向佩塔洛沃和奥斯特罗夫发起攻击。西北军接近离彼得格勒16公里(10英里)处,但红军将其击退回到纳尔瓦河。[4]爱沙尼亚高级指挥部对白俄人不信任,解除其武装并拘捕退回国界的西北军残部。[8]
南俄罗斯与乌克兰
在停战后一个月的1918年12月18日,法国人占领了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这开始了对俄罗斯南部(后来的乌克兰)的干预,该干预旨在援助和供应邓尼金将军的白军(志愿军),在那里与布尔什维克作战。该行动主要包括法国和希腊军队。到1919年4月,在尼吉福·格里戈列耶夫的军队发动进攻之后,他们撤出了战场,[9]而白军对莫斯科的进军也失败了。弗兰格尔将军在克里米亚改组了军队。但是,随著局势的恶化,他和他的士兵们于1920年11月14日搭乘盟军船只逃离了俄罗斯。
比萨拉比亚
在Rumcherod的布尔什维克部队袭击了比萨拉比亚地区之后,罗马尼亚扬·约内尔·布勒蒂亚努政府决定介入,并于1918年1月26日(旧历1月13日),由欧内斯特·布罗蒂亚努将军率领的第11步兵师进入基希讷乌。布尔什维克部队撤退到提基纳,战斗结束后撤退至德涅斯特河以外。[10]提基纳战役是1918年比萨拉比亚战役的两次重要交战之一。它持续了五天,从1月20日至25日,并以罗马尼亚人的胜利而告终,尽管罗马尼亚人伤亡惨重(141人死亡)。罗马尼亚军队缴获了800支枪。[11]
1月27日至2月3日期间,第二场重要战役在维尔科沃进行。布尔什维克军舰(包括三艘顿涅茨克级炮舰)的行动成功地将罗马尼亚人推迟了几天,但罗马尼亚炮兵摧毁了岸上的布尔什维克炮兵观察所后,由于无法再调整和校正目标,舰只不得不在2月3日撤退。当天晚些时候,罗马尼亚军队占领了维尔科沃。罗马尼亚人缴获了Russud级登陆艇K-2,以及另外八艘装有八门152毫米Obuchov炮的驳船。[12][13][14]
西伯利亚
1918年8月协约国开始对其联合干预。[15]日本为了因应协约国的要求,出兵经由海参崴进入西伯利亚[16],并沿著中俄边界部署了70,000多名士兵。之后最先加入日本出兵的是英军[17],后来又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军队加入。到达海参崴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18]的士兵向协约国联军表示欢迎。美国部署了来自美属菲律宾的第27步兵团和第31步兵团,并部署了来自弗里蒙特营区的第12、13和62步兵团。[19]
自1918年起,中国向西伯利亚和北俄罗斯派出了2,300人的部队,此前该地区的华人社区要求保护自己免受战争的混乱和暴力侵害。这些士兵中的许多人后来叛逃到红军,在共产党的一边战斗。[20]中国军队与布尔什维克和哥萨克人作战。[21]
原本预期日本只派出约7,000名士兵参加这次行动,但在他们参与西伯利亚的行动结束时已部署了70,000人。以如此庞大的部队进行救援行动,使联军对日本的意图怀有戒心。9月5日,日本人与捷克军团的先锋队连系起来。几天后,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特遣队也加入了捷克人的行列,以试图在乌拉山脉之外重建东方战线。结果是欧洲的协约国联军向西跋涉。在此期间,加拿大人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海参崴。日本人出于自己的目标,拒绝前往贝加尔湖以西。美国人对日本的意图感到怀疑,他们也留在后方以留意它们。到了11月,日本人占领了赤塔以东的滨海边疆州和西伯利亚的所有港口和主要城镇。[22]
从1918年夏天开始,协约国就向白俄人提供支援。[22]两个反布尔什维克派之间存在紧张关系,亚历山大·高尔察克海军上将领导的白俄政府军与格里高里·谢苗诺夫和伊万·卡尔梅科夫领导的哥萨克人之间的关系也受到阻碍。
除了一直待到1922年的日本人外,所有联军到1920年都已撤离。
高加索
1917年,一支少于1,000名的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联军(从美索不达米亚和西部战线撤出),伴随著装甲车从哈马丹向卡扎尔波斯地区部署了约350公里(220英里)。它以其指挥官莱昂内尔·邓斯特维尔将军命名。其任务是收集信息,训练和指挥当地部队,并防止德国势力的扩散。[23]
后来,邓斯特维尔被告知要保护巴库油田。最初,这支部队在安扎利被3,000名俄罗斯布尔什维克部队牵制,但随后乘船前往里海的巴库港。这是精税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主要攻击目标,邓斯特维尔部队在1918年9月遭受了短暂的残酷围困,之后被迫撤离。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击败之后,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在1918年11月中旬从阿塞拜疆边界撤出其部队。在威廉·汤姆森将军的率领下,由5,000名士兵组成的英国部队于11月17日抵达巴库,在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首都实施戒严令,直到“人民的力量强大到足以使部队摆脱维持公共秩序的责任”为止。
外里海
协约国军事行动始于1918年8月11日,当时马利逊将军干预以支持阿什哈巴特执行委员会,后者于1918年7月从跨里海铁路的西端驱逐了塔什干苏维埃布尔什维克。马里逊已被授权以帝国和不列顚军队进行干预,称为马利逊行动。他将第19旁遮普步枪兵团机枪部分派到跨里海铁路的拜拉姆阿里。在莫夫战斗后,他们与兵团的其馀人员会合。他们于8月28日与9月18日在卡卡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9月25日,他们获得第28轻骑兵部队的两个中队的补强。他们随后与跨里海部队在Arman Sagad(10月9日至11日)和Dushak(10月14日)作战。
到了11月1日,他们重新占领了莫夫,在英国政府的指示下停止前进,并在拜拉姆·阿里建立防御阵地。跨里海部队继续攻击北部的布尔什维克。在跨里海部队于Uch Aji被击溃之后,其司令官Knollys上校派出第28轻骑兵部队前往安嫩科沃支援。1919年1月,派出了第19届旁遮普步枪兵团的一个连,以加强在安嫩科沃的阵地,并于1月16日发生了第二次战斗。英国政府于1月21日决定撤离该部队,最后一批部队于4月5日离开前往波斯。[24]
参见
参考文献
- ^ British Military Aviation in 1918 - Part 2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6-30 Royal Air Force Museum
- ^ Traksmaa, August: Lühike vabadussõja ajalugu, page 141. Olion, 1992, ISBN 5-450-01325-6
- ^ Traksmaa, August: Lühike vabadussõja ajalugu, page 142. Olion, 1992, ISBN 5-450-01325-6
- ^ 4.0 4.1 Estonian War of Independence 1918–1920. Jyri Kork (Ed.). Esto, Baltimore, 1988 (Reprint from Estonian War of Independence 1918–1920. Historical Committee fo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Tallinn, 1938)
- ^ Jon., Smel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ussian civil wars, 1916-1926. Lanham, Maryland. 2015. ISBN 9781442252806. OCLC 907965486.
- ^ 1951-, Moffat, Ian C. D. The allied intervention in Russia, 1918-1920 : the diplomacy of chaos. Hounds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26 February 2015: 242–244. ISBN 9781137435736. OCLC 909398151.
- ^ Jaan Maide. Ülevaade Eesti vabadussõjast 1918–1920 (Estonian War of Independence 1918–1920: Overview). Tallinn: Estonian Defence League. 1933 (爱沙尼亚语).
- ^ Fletcher, William A. The British navy in the Baltic, 1918–1920: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Baltic nations. Journal of Baltic Studies. 1976, 7 (2): 134–144. doi:10.1080/01629777600000141.
- ^ (希腊语) The Campaign in the Ukra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sansimera.gr
- ^ Ion Nistor, Istoria Basarabiei, page 284. Humanitas, 1991. ISBN 973-28-0283-9
- ^ Stanescu Marin, Armata română şi unirea Basarabiei şi Bucovinei cu România: 1917–1918, pp. 105–107 (in Romanian)
- ^ Stanescu Marin, Armata română şi unirea Basarabiei şi Bucovinei cu România: 1917–1918, pp. 115–118 (in Romanian)
- ^ Adrian Storea, Gheorghe Băjenaru, Artileria română în date și imagini (Romanian artillery in data and pictures), p. 107 (in Romanian)
- ^ Siegfried Breyer, Soviet Warship Development: 1917–1937, p. 98
- ^ Humphreys, The Way of the Heavenly Sword: The Japanese Army in the 1920s, p. 25
- ^ 张, 修愼. 日本近現代史.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 107. ISBN 978-626-317-369-9.
- ^ British Military Operations 1919–193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aham Watson, 28 April 2002
- ^ Paper Heritage – 1919 Railway-related issues of the Czech Army in Siberia.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2).
- ^ Willett, Robert L. Russian Sideshow. Washington: Brassey's. 2003: 166–167. ISBN 1574884298.
- ^ Joana Breidenbach. Pál Nyíri, Joana Breidenbach , 编. China inside out: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transnationalism illustrated.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90 [18 March 2012]. ISBN 963-7326-1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2).
Then there occurred another story which has become traumatic, this one for the Russian nationalist psych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1918, after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demand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send troops for their protection, and Chinese troops were sent to Vladivostok to protect the Chinese community: about 1600 soldiers and 700 support personnel.
- ^ Joana Breidenbach (2005). Pál Nyíri, Joana Breidenbach, ed. China inside out: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transnationalism (illustrated ed.).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p. 90. ISBN 963-7326-14-6. Retrieved 18 March 2012. "At the end of the year 1918, after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he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demand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send troops for their protection, and Chinese troops were sent to Vladivostok to protect the Chinese community: about 1600 soldiers and 700 support personnel."
- ^ 22.0 22.1 Humphreys, Leonard A. The Way of the Heavenly Sword: The Japanese Army in the 192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6. ISBN 0804723753.
- ^ Audrey L. Altstadt The Azerbaijani Turks: power and identity under Russian ru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over Press, 1992, ISBN 978-0-8179-9182-1
- ^ Operations in Trans-Casp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hind the Lines. Retrieved 23 Septem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