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建筑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是一所位于台北市的高级中学,其校内建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时期的台北州立台北第三中学校时期。至今校内仅剩的日治时期建筑为已被列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准文化资产的西楼;而中华民国时期时,于1949年兴建的旧北楼也已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附中经常出现在许多流行文化作品之中,其建筑也随之作为背景出现。
附中建筑以南楼(至善楼)、中正楼、新北楼(新民楼)三栋教学楼作为主体,并由西楼与东楼将三栋教学楼围成“曰”字形。其他建筑分散于校园东西两侧与北侧,而操场位于三栋主要教学楼之后。校园南侧信义路上则设置捷运大安站的捷运出口,可直通校内。
现有建筑
建筑名称 | 落成年代日期 | 位置与格局 | 简介 | 照片 |
---|---|---|---|---|
信义路校门 (正门) |
1947年 | 校园最南侧,位于信义路三段143号。设有警卫室。 | 1947年时的正门仅有四根日式石柱,经历多次整修后,石柱的设置仍维持到1960年代。1970年代,校门外观已与今日相似,但写有校名金字的招牌设置在屋顶之下,直至1970年代末才改置于屋顶之上[1]。1986年时校名变更而重新挂设校名金字,字迹选用前考试院长贾景德拓本[2]。 | |
南楼 (至善楼) |
1981年6月 | 位于校园南侧,由旧南楼原址改建。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主要为高一学生教室,五楼为自然实验室,地下室为合作社与学生餐厅。包含一座两层楼高的挑高川堂。 | 南楼建筑师为毕业校友彭荫宣,在设计阶段,曾有人要求在新建筑中设计旧南楼的古堡造型,但未获采用。南楼新建之初,因未设计伸缩缝,使用十馀年后便出现梁柱及楼板龟裂,在台湾省土木技师公会的建议下拆除[3]。南楼落成后曾因造型雄伟而获台湾建筑师杂志奖[4]。1978年被命名为至善楼。南楼的川堂简称为南川,平日可见吉他社与舞社同学在此进行社团活动[5]。 | |
中正楼 | 1975年8月 | 位于南楼与北楼之间,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地下室为社团办公室,一楼为学务处与辅导室,楼上为高二教室。 | 由于学生数增加,以及时任校长黄振球认为学生课后玩乐过多,于是计画在内操场上兴建新的教学大楼[6],并以当时总统蒋中正之名命名。1974年时由于经费不足,只先兴建为两层楼建筑,再一年发包一层楼,于1979年完成四楼的扩建,建筑师为虞曰镇。中正楼的川堂简称中正川,屋沿上有礼义廉耻的共同校训,川堂内则设置“言论广场”布告栏,供学生张贴意见[7]。1997年,中正楼进行外墙翻修,将两年前经学生征稿而得的火凤凰图案贴为壁画[8]。由于位居校园中心,也常有学生在中正楼上组织活动或悬挂布条[9]。 | 图 |
新北楼 (新民楼) |
1987年2月 | 位于校园中段,约为原武道馆所在处。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地下室为合作社,另有“地堑”作为美术班展览区[10],一楼为生物与美术教室,二楼有天桥连接东、西楼。楼上主要为高三教室,并于顶楼设有天文台[11]。 | 建筑师为陈柏森。1987年11月,新北楼完工后尚未启用即遇强震,五楼走廊的挑高水泥栏杆受损严重,故将其拆除改建为矮墙[6]。 新北楼前方有一座昵称为“新北池”的生态池,一度有把同学或实习老师扔进新北池的“丢新北”传统[12]。2000年新北池因921大地震进行漏水整修,另外增设喷水池并进行绿化,校方也因此以校规禁止丢新北的活动[13]。 | 图 |
旧北楼 | 1950年9月 | 位于当时校园北侧、今日校园中段,为一两层楼钢筋混凝土建筑[14]。 | 1949年,为接收来台之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生,由遗族学校校长宋美龄拨款兴建此楼,并委由王玉堂建筑师设计。初建成时称为新大楼,与称为旧大楼的旧南楼与西楼相对。上方至今仍悬挂著当年的红字标语“崇礼尚义尊师重道,奋发图强雪耻复国”“锻炼钢筋铁骨,复兴中华民族”。1953年在后操场侧兴建一平台,作为暂时司令台使用[15]。1978年被命名为新民楼。新北楼落成后,便改称为旧北楼,新民楼的门牌也改归新北楼。1987年,旧北楼一楼改为社团办公室与理发部,二楼为男学生宿舍,数年后因设备简陋而取消[6]。今日旧北楼全栋作为社团办公室使用,东侧设有已结业的理发部“美丽光速”[16]。 | |
西楼 | 1938年 | 位于校园西南方,呈南北走向,共两层楼,连接南楼与中正楼。 | 西楼为台北三中时期,由筱原武男所建筑的L型主要校舍之西侧短边部分,另一侧为已拆除的旧南楼。其建筑风格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影响而趋于简洁[17]。1978年被命名为修身楼,但因未挂门牌而少为人知。2000年,为庆祝战后五十周年,校友会进行西楼修复工程,除将原本的黑瓦改为红瓦外,也将西楼改建为传承历史的空间,规划作为校史馆与博物馆[18],并将西楼北侧的圆形冲水式厕所,改建为名为“良心红茶馆”的时光交流空间[19]。 2019年,西楼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列为准文化资产[20]。 | 图 |
东楼 | 1966年 | 位于校园东南方,呈南北走向,共两层楼,连接南楼与中正楼。一楼为印刷室与健康中心,二楼为美术教室与家长会。 | 1966年落成时,被称为前东楼或新东楼,直到1976年后东楼改名工艺馆后才称为东楼。1978年被命名为格致楼,但因未挂门牌而少为人知。 1991年进行整修,将黑瓦改为红瓦。在南楼、中正楼与北楼兴建后,东楼已不再做为一般教室使用,二楼也一度作为社团办公室使用[1]。 | 图 |
明德楼 | 2009年 | 位于校园西侧,为地下二楼地上六楼之建筑。一楼设有演讲厅附智讲堂,地下室为停车场。 | 建筑师为潘冀,以空间的流动作为设计理念[21]。为国中部专用大楼。 | 图 |
中兴堂 | 1969年 | 位于校园东南方、南楼东侧。 | 即大礼堂。1965年,将信义路147巷的土地让售与台湾银行,以获得兴建新礼堂的经费。1969年,新礼堂落成,定名为中兴堂。初期一楼设有篮球场与桌球桌,活动时才移开并摆放座椅。1977年将固定篮球架拆除,1983年整修后设立固定座椅,不再兼做体育使用。中兴堂除提供学生聚会与社团表演外,也经常提供校外人士租借使用[1]。2009年,中兴堂地下室与靠近信义路侧拆除,提供台北市捷运局施作淡水信义线大安站的二号出口共构工程,捷运局则承诺协助复旧建物,另外给予校方一亿两千万元补偿费[22]。 | 图 |
体育馆 | 1993年 | 位于校园西南方,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之工字型建筑。所在处为收回111巷土地后之空地。 | 原址为学生脚踏车寄存场,多年后被占用并搭盖违建,于1990年才重新收回,并一度做为手球场。室内球场与体育组办公室间有一块硬地球场,被称为小绿地。体育馆地下室曾作为社团办公室使用,但在2017年发生火灾[23]同时也被发现并未申请使用执照[24],社团办公室也因此迁离。 | |
技艺馆 | 1991年 | 位于校园东南方,为U字形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一楼有演讲厅、会议室、实验剧场等。 | 1989年拆除工艺馆后开始兴建,为家政课与生活科技(工艺)课专用之大楼,也设有资讯中心与网管小组[25]。2016年设立自造实验室附制工坊,推动3D列印技术等课程教学[26] | 图 |
图书馆 | 1976年3月 | 位于校园西侧,为U字形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一楼与地下室为自修室,二楼为期刊室与办公室,三楼为书库。 | 图书馆共有馆藏八万多本图书,二百馀种期刊与报纸。设有三间自修与阅览室,提供学生自修读书,考试前常一位难求[27]。 | 图 |
司令台 | 2012年 | 位于校园北侧、操场西侧。地下室为校队与社团办公室,后方为风雨球场。 | 2010年,校方以捷运局在校内修筑补偿大安站出口所补偿之经费进行司令台改建工程[28]。2017年举办七十周年校庆时,发生学生闯入机房切断司令台电源,并在司令台顶楼抛下抗议布条的事件[29]。 | 图 |
乐教馆 | 1988年4月 | 位于校园北侧,位在旧有的音乐馆北侧,落成后音乐馆即拆除。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L形建筑,包含一座小型演奏厅[30]。 | 1988年,由于音乐班班级数增加,原有音乐馆已不敷使用,于是在音乐馆北侧兴建乐教馆,建筑师为陈柏森,落成后音乐馆即拆除。1998年,进行乐教馆周遭整修与绿化,并在靠近操场的一侧设置黑牌琴键的磨石子图案,做为音乐班的象征。2001年,演奏厅进行翻修。乐教馆的演奏厅是音乐班实习音乐会以及毕业音乐会的场地,也会举办音乐班年度表演[31]。于2023年初开始整修至今。 | 图 |
后操场 | 1951年 | 位于校园北侧。 | 1950年左右,附中将所持有的台北四中校地与校址北方的农会土地进行交换,取得旧北楼后方土地,辟建新操场[15]。1998年铺设PU跑道。 | 图 |
仁爱路校门 (后门) |
1952年2月 | 校园最北侧,位于仁爱路三段118巷3弄。设有警卫亭。 | 1950年左右,配合后操场的辟建工程,校方与家长会发动学生前往水源地(今福和桥头一带)等处搬运土石,并经台湾肥料公司捐赠煤渣,才构筑由新大楼(今旧北楼)川堂通至校园北侧的水泥路,并于道路尽头修筑后门[15] 。后门邻近副总统官邸,常有警察巡守。后门曾设置一面旋转门,后因过多学生由此钻门翘课,现已拆除[32]。 | 图 |
体育教学馆 | 2022年 | 位于校园东侧,在原排球场所在处。 | 建筑师为陈章安[33],一楼为50公尺长8水道之室内温水游泳池,二楼为健身房及室外五人制排球场,地下室一楼为停车场。 | 图 |
已拆除建筑
建筑名称 | 落成年代日期 | 拆除年代 | 位置与格局 | 简介 | 照片 |
---|---|---|---|---|---|
旧游泳池 | 1960年 | 2019年 | 位于校园东侧,操场之一角。 | 1960年时,曾因经费不足而发起募捐,捐款100元者毕业后可免费使用一年。1972年,将深水区池深由290公分填高为170公分,又在1966年填高至120至140公分之间。1972年,扩建游泳池南侧的体育组办公室与器材室,早年曾提供给家境贫寒的学生借宿[34]。1976年,在游泳池东侧兴建挡风墙、更衣室、暖身房等。1997、1998年整修并拓宽更衣室。1999年,扩建西侧的看台[35]。 | 图 |
旧明德楼 | 1979年2月 | 2009年 | 位于校园东侧,为U字形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 | 位于游泳池西侧,作为当时国中部大楼使用。1994年曾进行大规模整建[1]。于2009年明德搂兴建后被该建筑取代。 | 图 |
前司令台 | 1981年9月 | 2011年 | 位于后操场之两层楼建筑。 | 1959年,此处已搭建了简陋的临时司令台,直到1981年改建为两层楼的司令台建筑[35]。1998年配合操场翻新,进行重新设计与大规模扩建[36]。 | 图 |
战技教练场 | 1980年2月 | 1990年代 | 位于校园北侧、后门西侧,为科学馆后方职员宿舍拆除后所新增之空地。 | 校内一般称为军训场,设施主要模拟中华民国国军的五百障碍训练。今日仍可见设施遗留的痕迹与围墙上的标语字迹。 | 图 |
旧体育馆 | 1938年 | 1989年 | 位于校园东南方,约在今日东楼右后方,技艺馆右前方。 | 起初做为室内篮球场使用,兼做礼堂,故又称为风雨操场。偶尔也在此举办电影晚会。1963年发生火灾,整修为铁架屋顶后后不再做礼堂使用[36]。1989年因兴建技艺馆而拆除[1]。 | 图 |
后东楼 工艺馆 |
1957年 | 1989年 | 位于校园东侧,在东楼之后,约在今日技艺馆所在之处。 | 1957年兴建时原称为东楼,1966年,在前方兴建了今日的东楼,故改称为后东楼。1975年,由于教室采光不足,将窗户改低,并另外兴建一座圆形楼梯。1976年10月由于工艺工厂不敷使用,将后东楼改为工艺馆,并兴建木工与电工教室[36]。 1989年为兴建技艺馆而拆除。 | 图 |
科学馆 音乐馆 |
1961年 | 1989年7月 | 位于校园北侧,约在今日乐教馆右前方。 | 1961年兴建一楼,1964年兴建二楼。1981年10月,南楼已于6月落成,实验室迁至南楼五楼,改为音乐馆,供音乐班学生使用[1]。1989年乐教馆落成后即拆除。 | 图 |
武道馆 总办公室 旧图书馆 美术馆 |
1938年 | 1985年10月 | 位于校园北侧、西楼的尽头,为一砖造木地板平房。 | 原先作为摔角、剑道、柔道等运动之用[37]。1950年9月,教室需求增加,改为总办公室。1964年,图书室不敷使用,故将此处改为图书馆。1976年1月,新图书馆即将落成,行政会议决议,改为美术馆。 1985年因兴建新北楼而拆除[1]。 | |
图书室 学生交谊厅 蒸饭开水房 |
1956年3月 | 1985年 | 位于校园西侧,约在今日新北楼西侧与图书馆之间的空地上。为钢筋混凝土的平房。 | 1964年将图书迁移至武道馆,改作学生交谊厅与福利社,1960年代著名的附中酸梅汤便是在此贩卖。之后又改为蒸饭开水房、教职员餐厅等多功能使用。1987年因梁柱损坏而拆除[1]。 | 图 |
教职员宿舍 | 1950年代 | 1980年代 | 位于校园东南方、旧体育馆北侧。 | 作为教职员宿舍与膳厅使用,推测于1980年拆除。 | 图 |
旧南楼 | 1938年 | 1980年6月 | 位于校园南侧。 | 最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西楼一同兴建,建筑外观呈现L形,并在南楼两层建筑上加盖阁楼,为当时流行的兴亚帝冠式建筑[38],亦为附中“古堡、附堡”之称的由来。落成之后,于台北三中时期又进行向东延伸的接建,1949年又再次接建,两次接建在二楼部分均采用木制地板,因此走在楼板上会有相当大声的噪音,此即附中四景之一“南楼响板”的由来[37]。1978年时因强震而成危楼,随后便进行改建并拆除。 | 图 |
升旗台 | 1953年 | 1979年 | 位于内操场。 | 临时搭建之临时司令台[36]。 | 图 |
工艺工厂 音乐教室与托儿班 |
1954年6月 | 2009年 | 位于校园东侧。 | 包含金工、木工、印刷综合工厂与仓库。1976年,后东楼改为工艺馆,故在1980年7月将工艺工厂改为音乐教室与托儿班。拆除后现址作为篮球场使用[39]。 | 图 |
内操场 | 1938年 | 1974年 | 位于校园南侧,由旧南楼与西楼围成的L形空间的空地所形成。 | 1951年后操场兴建后,附中拥有两座操场一段时间。1974年中正楼落成后即不复存在。 | 图 |
东侧木造平房 | 1950年 | 1963年 | 位于校园东南角。 | 因应学生人数增多,兴建六间木造平房,于1963年焚毁。 | 图 |
土俵 | 1937年代 | 1945年前 | 位于当时校园北侧、武道馆后方。 | 相扑用的圆形擂台,仅于台北三中时期的校园平面图中出现过[36]。 | 图 |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史编纂小组. 建築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2002-04-10.
- ^ 校園導覽.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 ^ 凌宗魁.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远足文化. 2018-05-30.
- ^ 建筑师杂志. 建築師雜誌獎(1979-1998)台灣建築獎(1999-2013)得獎名單.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 ^ 师大附中电算社. 環境介紹—南川.
- ^ 6.0 6.1 6.2 程嘉文. 附中地理變遷史(三). 附友季刊. No. 32 (附中校友会). 1997-04.
- ^ 自由时报. 附中校慶 校內散發抗議傳單「我們要真相!」. 2017-04-09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附中校友会数位典藏系统. 信物特展.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0).
- ^ 苹果新闻网. 師大附中學生佔領中正樓? 真相是…. 2016-02-2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附中青年社. 樂教館、新北地塹的饗宴. 附中青年. No. 112 (附中青年社). 1997.
- ^ 高中生活百科. 師大附中天文社.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 ^ 附中青年社. 附中ㄅ~ㄦ. 附中青年. No. 139 (附中青年社). 2017-04.
- ^ 唐小茜. 新北池重新整修 出現噴水池與石板步道. 附中人. 2000-05-26.
- ^ 文化部国家文化资产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舊北樓」. 2020-11-17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 ^ 15.0 15.1 15.2 程嘉文. 附中地理變遷史(二). 附友季刊. No. 30 (附中校友会). 1996-10.
- ^ 联合报. 校友回憶再「減一」! 師大附中美髮部月底走入歷史. 2021-05-1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 ^ 张志源. 日據時期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設立初期之校舍借用、校地收購與校舍工事計畫興建之研究(1937-1938). 台北文献. 2015, (192): 131–190.
- ^ 黄少甫. 附中西樓工作報告書. 附友季刊. No. 31 (附中校友会). 1997-01.
- ^ 易立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師大附中西樓復舊及再生工程. 台湾建筑报导杂志. 2001, (87): 48–53.
-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本市公有列冊建物清單 (PDF). 2019-01-03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20).
- ^ 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師大附中明德樓.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 ^ 自由时报. 與捷運共構 師大附中禮堂出口少一個. 2017-07-12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自由时报. 師大附中傳火警 起火原因待查. 2017-04-20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自由时报. 獨家》師大附中遭爆 校方抓檢舉內鬼害職員失控. 2017-03-02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资讯室. 網管小組. 2021-07-10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自造實驗室「附製工坊(Fi-Lab)」揭牌啟動儀式 (新闻稿). 教育部国教署. 2016-03-24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王秀山. 簡介國立師大附中圖書館與工作感言 (PDF).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9).
-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庆特刊编辑委员会. 總務處. 新附中65周年校慶特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2012-04-10.
- ^ 自由时报. 切斷司令台電源、垂掛白布條/師大附中生校慶抗議 校方報警惹議. 2017-04-10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刘运发. 談母校建築. 附友季刊. No. 6 (附中校友会). 1986-04-12.
- ^ 一千零一夜音樂會 (新闻稿).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5-04-24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 ^ 深蓝论坛. 【討論】你有沒有鑽過後門?. 2007-02-28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 ^ 陈章安宋哲宾建筑师事务所. 設計團隊.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8).
- ^ 钟林盼. 故事的開始—附中老建築選景. 附中青年. No. 139 (附中青年社). 2017-04.
- ^ 35.0 35.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史编纂小组. 校務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2002-04-10.
- ^ 36.0 36.1 36.2 36.3 36.4 黄玟岚. 附中建物年代表. 附中青年. No. 139 (附中青年社). 2017-04.
- ^ 37.0 37.1 程嘉文. 附中地理變遷史(一). 附友季刊. No. 29 (附中校友会). 1996-07.
- ^ 李干朗. 台灣近代建築. 雄狮美术. 1998-06-15.
- ^ 姚翰玲. 校園空間與校舍變遷 (PDF). 2015-02-24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