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颜家

基隆颜家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发迹于北台湾基隆瑞芳一带,是台湾早期少数以企业家身分发迹的地方望族。颜家在日治时期以开采金矿煤矿起家(台阳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炭王金霸”,之后更多角化开展事业,成为台湾的富商巨贾。[1]

基隆颜家
民族渊源汉族闽南人
发源地{{{籍贯}}}
现分布 中华民国台湾
著名成员颜云年颜国年颜东年

家族历史

家族发迹

基隆颜家的祖先,根据日本方面的资料《台湾之官民》[2]记载,是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

乾隆四十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率子渡台的颜浩妥大肚溪附近开采石材;但10馀年后遭遇大饥荒,被迫返回福建,并卒于安溪。

嘉庆年间,颜浩妥之子颜玉兰、颜玉赐再度赴台,在梧栖港一带过著半农半渔的生活,之后北上迁居至基隆暖暖,家族逐渐安定下来。

颜玉兰的儿子颜斗猛,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瑞芳鲒鱼坑购地开垦,成为颜家的发迹之地,迁居瑞芳。居住瑞芳的颜家,目睹当时基隆港的兴盛,预测随著海运以及各种产业的发展,作为燃料和原动力的石炭()的需求市场势必扩大,而煤矿采掘事业之趋于重要指日可待,所以积极开发各地的煤矿。

颜斗猛有三子:颜正选、颜寻芳、颜正春。其中由颜寻芳承继采矿事业,并率领族人在四脚亭(今瑞芳区吉庆里中央路附近)一带开采煤矿[3],偶兼及金瓜石金矿

颜寻芳生有三子,颜东年颜云年颜国年。颜东年是颜家长子,也是最早从商的一位,创立仁和商行。颜家最初想培育次子颜云年从政,命其学习四书五经以应科举,但未及考取,甲午之战即爆发,台湾割让,颜云年又力学日语,与日本人关系良好。而后颜云年当家期间,基隆颜家列名在台湾五大家族之中。在颜云年过世后,基隆颜家的产业在幺子颜国年手上继续扩张。

矿业兴起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台湾的民营矿业全部被日本当局征收。台湾总督府于1896年9月,颁布实施“台湾矿业规则”,准许一般台湾人申请开采,但金矿矿权(集中于基隆山一带)分别被日商藤田组田中长兵卫掌握。

尔后,藤田组将基隆山周边煤田出租给台湾本岛人,颜寻芳次子颜云年(当时23岁)由于帮助日本当局维持瑞芳一带矿区的治安,与日本人的关系良好,于1897年获准承租采矿权,1899年设立“金裕丰号”承租瑞芳矿区,1904年(明治37年)取得三爪子煤矿(位于现瑞芳车站后方)、一坑(今日瑞芳祖师庙一带)的开采权,接著又陆续取得猴硐、瑞芳一带及深澳、平溪石底、五堵、三峡、板寮等地的采矿权,奠定了颜家矿产事业的基础。1914年时,颜家已租下藤田组在瑞芳的所有矿区。[4]

1918年,颜家与藤田组合资成立“台北炭矿株式会社”,1920年,藤田组将所持有的60%股份全部让售与颜家;颜家与其他合伙人于当年9月,将台北炭矿会社改组为“台阳矿业株式会社”,并将颜家经营的“云泉商会”所拥有的瑞芳金矿并入,成为了掌握金、煤矿的大企业,也开启了颜家“台阳王国”的黄金时代。1923年时,颜家所投资的关系企业横跨矿业、交通、木材、金融、水产、造船、仓储、化工、拓殖、食品、保险等领域,全盛时期更拥有五十几间会社公司),规模惊人。

同一时期,日本的三井财阀鉴于在日本列岛经营矿业的成功,开始进入台湾煤矿业。1917年,三井买下当时由颜家所承包、煤藏量丰富的四脚亭煤矿,并意图将颜家势力排除在外,但由于颜家不服,双方曾针对经营权进行多次的对抗,最后在多次的调停下,颜家及三井在1918年3月合资成立“基隆炭矿株式会社”(但由三井拥有实际经营权),基隆炭矿在之后更占有台湾半数的煤矿产量[3]

1921年,颜云年商而优则仕,出任台湾总督府评议会评议员。1923年,正值壮年的颜云年因罹患伤寒不治去世,享年49岁。他遗留庞大的事业,由其38岁的弟弟颜国年承续并发扬光大[3]颜国年继续进行多角化投资,并将其事业拓展至中国大陆,颜国年于1924年造访时,更曾计画将旗下矿业的经营触角延伸至矿业兴盛的山西省。颜国年在1937年辞世,享年52岁。

颜云年虽是生意人,但喜好风雅,爱好吟诗,有“环镜楼唱和集”和“陋园吟咏”(逝后刊行)遗世,台湾文学家杨云萍评其之诗“多是平平之作”。他曾任瀛桃竹联吟会会长,也不惜财力支持诗社;“台北瀛社”1914年在颜家新落成的环镜楼(位于今日基隆市忠二路上,现已不存)举行诗盟,这是第一次的全台诗人大会。

由盛而衰

二战期间,颜家采矿设备被拆除征用,公司瘫痪。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阳矿业恢复运作,但由于台阳的日本人股份过高而被国民政府接收,三年后才由颜家重掌经营权,改组为台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拥有金瓜石金矿的台湾金铜矿务局(公营事业,后改组为台湾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庭抗礼。1960年代,颜钦贤为使家族企业多角化经营,进而投资造船、运输与金属等事业,成立苏澳造船、三阳金属与瑞芳工业,并买下台北客运。但依赖采矿甚深的台阳矿业,在矿藏逐渐枯竭的现实因素下,还是走向夕阳工业。1971年,台阳矿业在经年累月的亏损下,终于宣告停止采矿,朝向转型。颜家“台阳王国”的霸业也正式划下句点。[3][5]

虽然颜家的事业已不如以往矿业鼎盛时代的规模,但当初从台阳矿业开展出来的相关企业迄今仍有不少活跃于商界。而颜家家族的成员,虽然已不再具有昔日担任与当权者互动桥梁的角色,但也在各种领域拥有一片天。

现今台阳矿业董事长是颜钦贤六子颜惠哲

基隆颜家宅园(陋园)

 
陋园的前身,木村久太郎宅邸

颜家在事业发达后,买下一位日本人的庭园作为住所。此庭园最初为日本人木村久太郎的别墅,称为“木村御殿”。1918年木村返回日本列岛后转售给颜家,由颜国年取名为“陋园”。颜家买下之后,将庭园大事整修、兴建楼宇,并将家族成员及宗祠搬迁至此。陋园为日式为主、并揉合西式风格的庭园,规模颇大,并定期开放给一般市民参观。因颜家爱好赋诗,陋园成为全台诗人汇集之处,因为颜家与日本执政当局的互动密切,陋园也成为当时日本官方与台湾民间菁英的交流场所。于日治时代,陋园更与板桥林家花园雾峰林家宅园并列为台湾三大名园之一。[6]

但在二战时,陋园的部份庭院被强制充为日军军营,在二战后又被国民政府认定为日人财产而被中华民国国军接收,被作为眷村用地至今,目前称为“建国新村”;而陋园的剩馀部分,之后由颜家陆续捐出作为光隆家商的校地,今日仅留下颜家宗祠等靠山部分土地,昔日规模宏大的颜家庭园已经几无痕迹可循。

2009年,陋园部分土地由基隆建商白天鹅建设出资购买,改建为豪宅社区“信义君悦”,已完工。

备考

基隆颜家相当热衷公益,且大力兴学,是台湾几个大家族中少数被人赞赏者。颜云年曾成立“基隆博爱团”,在当时台湾北部是有名的慈善事业,而他也在地方上捐款建学校、盖寺院;其名声之远播,连日本皇室成员来台时,也指定要下榻在颜家的陋园。

颜云年的长子颜钦贤,不但在九份等地捐地兴学(如今九份的钦贤国中即是当初纪念颜钦贤捐赠台阳矿业于九份地区2.78台甲的土地,而命名之),更接手了日治时代的“基隆商工专修学校”,改组为光隆家商至今。此外,颜家在台中亦有不少土地。1950年代,颜钦贤廉售台中市大智路30号(原吴鸾旗公馆)约一千五百坪的土地给台中市孔庙筹备委员会,因此台中市孔庙最早建立于台中市大智路与复兴路口;后来因为该地游民众多,被认为有碍孔子尊严,在1976年迁往现址。

颜云年三男颜德修,与淡水名流许丙之女许碧霞结婚。其女颜绚美为林本源家族华南金控林明成之妻。

颜国年的长子颜沧海继承其事业。次子颜沧波是台湾知名地质学家,曾于国立台湾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任教。三子颜沧涛是化学家,曾于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任教。

台裔日本歌手一青窈与她姊姊作家一青妙的父亲颜惠民为颜家第三代,两人曾至九份取景拍摄电影以纪念亡父。[7][8][9]

一青妙于2015年9月16日受奖成为台南市第一位亲善大使。

世系图

资料来源

  1. ^ 基隆顏家- 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 《台湾政商家族》台阳矿业公司平溪招待所研究调查及修复计画.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9) (中文(台湾)). 基隆颜家在台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开采金矿、煤矿起家,颜云年、颜国年兄弟被称为“炭王金霸”,更成为台湾的富商巨贾,是台湾早期五大家族之一。 
  2. ^ 桥本白水著,南国出版协会,大正八年出版
  3. ^ 3.0 3.1 3.2 3.3 陈柔缙. 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 麦田. 2022: 347–368. ISBN 9786263102385. 
  4. ^ 基隆顏家. 台湾总督府资料库.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日本领台之初,台湾总督府于明治29年(1896)9月,颁布实施“台湾矿业规则”,准许一般人民申请开采。居住在基隆的颜云年目睹殖民当局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基隆港筑港计划,预测随著海运以及各种工业的发展,作为燃料和原动力的石炭(煤)的需求市场势必扩大,而煤矿采掘事业之趋于重要指日可待,所以积极开发各地的煤矿。 
  5. ^ 基隆颜家史迹勘考活动[永久失效链接],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6. ^ 王亮匀. 台灣3大名園之一/基隆顏家採礦起家 陋園文人雲集. 自由电子报. 2010-01-21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中文(台湾)). 
  7. ^ 基隆顏家出美女 日歌手一青窈、吳揆媳顏安汝皆是. 今日新闻网. 2010-01-21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中文(台湾)). 
  8. ^ 发现旧箱子 一青妙掀开基隆颜家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头壳 newtalk, 2013.04.12
  9. ^ 基隆颜家后代一青妙 追索父母未完心愿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5-04., 自由时报, 2013-4-1

参考资料

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