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广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22日) |
大广弦,在台湾、中国闽南(漳州、泉州、厦门)、潮汕(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海陆丰,特别是陆丰)流行的中音胡琴类民族乐器,又写做大管弦或大筒弦,琴筒的材质又让它被叫做兰投弦、蓝投弦或林投弦。
大广弦 | |
汉字 | 大廣弦 |
---|---|
白话字 | tōa-kóng-hiân |
台语罗马字 | tuā-kóng-hiân |
方音符号 | ㄉㄨㄚ˫ㄍㆲˋㄏㄧㄢˊ |
简称广弦、管弦或筒弦;兰投、蓝投或林投。
形制;形状
大广弦的结构包含琴筒、琴杆、旋轴、琴弦以及弓。琴筒传统上用林投树或龙舌兰的干材制作,亦有用棕榈树制成。面板常用台湾泡桐(玄参科,台语称梧桐)制成,琴杆(柱子;将军柱;担子)与旋轴为竹或木制,张2条弦,定纯5度,早期常用蚕丝弦,现多用钢弦,或外弦钢弦内弦丝弦,亦有双弦或其中1弦用人造纤维弦[1] [2][3][4]。
演奏方式
应用
大广弦常用于歌仔说唱和歌仔戏、北管、正音戏、白字戏的音乐伴奏,早年潮剧棚面亦使用。
台湾、闽南音乐
大广弦是歌仔说唱最主要的胡琴类伴奏乐器,和月琴搭配[6],歌仔说唱中还有1种演唱员自拉自唱的大广弦说唱(大广弦念歌仔),汪思明、温红涂、陈玉安(加走)3位名家录制很多唱片,温红涂的学生卢培森(殁)是中国厦门最后1位大广弦说唱演员[7]。
在歌仔戏里,大广弦的定位是二手弦。其与同为文场的壳子弦、台湾月琴、台湾品仔(笛)合称四大件,是歌仔戏的传统乐器[8]。它负责领奏江湖调、哭调、杂念调等特定曲调[9]。此外,在南管戏、北管戏、高甲戏等戏剧中的后场伴奏,同样使用大广弦[10]。
大广弦也出现于阵头表演。 漳浦大车鼓与台湾车鼓均使用大广弦作为其伴奏乐器[8];太平歌的伴奏乐器亦有大广弦[11]。
台湾北管中的弦谱可使用大广弦与主奏的乐器合奏。但其并非必备的乐器,也比较少见[5]。
潮汕音乐
中国汕尾海陆丰正音戏(正字戏)用大管弦做头手弦(头弦;头手;主弦;领奏胡琴),搭配竹弦、三弦等乐器。
中国汕尾海陆丰白字戏个别剧目(《事久弄》;《事久问路》和《桃花搭渡》;《桃花过渡》)使用大管弦。
现在的中国潮州、汕头、揭阳,蓝投弦和大广弦(蓝投弦是大广弦的别称)只见于文字纪录,潮剧(顶头白字戏)乐队已不使用,潮州音乐中的儒家乐(汉乐、外江诗)等特定音乐使用竹弦,和蓝投弦同样琴筒圆而偏大,蒙桐木面板,但通体都是竹制(大广弦顶多只有琴杆用竹制),而且音色较高亢激昂,较接近头弦、京胡(大广弦是音域较低的中音乐器,声音特色是呜呜叫)。
宗教仪式
资深琴师
台湾
汪思明(台北人,原名汪乞食,吕柳先的老师,殁)、温红涂(又名温红土,有1说是台南人,卢培森、林文祥、邵江海的老师,殁)、陈玉安(又名陈加走,台北县现新北市新庄人,殁)、李申长(殁)、许森渊(彰化市人,许再添的老师,殁)、吕柳先(台北县现新北市人,殁)、黄茂贵(殁)、杜蚶(台北县现新北市永和人,陈秋霖和陈水柳的老师)、陈秋霖(台北人,殁)、陈水柳(又名陈冠华,台北万华人,林水泉的老师,殁)、洪尧进(彰化二林人,赖达逵、刘文亮、柯铭峰的老师,殁)、杨再兴(台北人,殁)、蔡添登(台南人,殁)、蔡春安(台中沙鹿人,殁)、许再添(彰化市人,,刘文亮和柯铭峰的老师,殁)、林水泉(台北人,叶明德的老师,殁)、王玉川(新竹人,殁)、杨旺清(宜兰人)、李国治(高雄人)、何阿通(宜兰人)、叶明德(台北人)、林竹岸(云林人)等。
闽南
卢培森(台湾温红涂的学生,殁)、林文祥(台湾温红涂的学生,殁)、邵江海(台湾温红涂的学生,殁)、王银河(台籍,台北出身,殁)、王田水、王南辉(台籍,王银河的儿子)等。
青年琴师
刘文亮(殁)、柯铭峰、赖嘉宸(原名赖达逵)、周以谦、刘逸群、陈孟亮、许钧炫、邱千溢、姬禹丞等。
蔡艺榕(中国国家1级演员,正高级职称)、郑解放(中国国家2级演员,副高级职称)、许永仁(中国国家2级演员,副高级职称)等。
新创曲目
1些20世纪下半叶新创作的民乐曲使用大广弦,较出名并录音问世的有《乡音寄怀》(李焕之作曲,使用大广弦、南管琵琶、尺八大箫,阎惠昌指挥中央民族乐团的录音是第1个面世版本,阎惠昌指挥高雄市国乐团录音是第2个)、《原乡与本土》(陈能济作曲,关迺忠指挥高雄市国乐团录音,前后有2个版本),《台湾风情组曲·庙会》(朱昌耀作曲,2004年12月10日瞿春泉指挥台湾国家国乐团的前身国立实验国乐团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世界首演,作曲家亲自担任大广弦,后又在中台巡演多场,影音光盘和音乐光盘已出版)。
21世纪,有黄晓飞作曲的《车鼓回旋曲》(使用大广弦、壳仔弦、台湾月琴,刘文祥指挥台湾台南市立民族管弦乐团2003年4月26日在台南市世界首演,录音已出版光盘)等新创民乐曲用了大广弦。
参考文献
- ^ 林素真. 漳浦大广弦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传承人林旺国—— 打磨乐器只为弦音不辍. 漳州新闻网. 2020-09-15 [2021-09-22] (中文(中国大陆)).[失效链接]
- ^ 梆胡(大廣絃).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局. [202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台湾)).
- ^ 3.0 3.1 大廣弦-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1-09-22] (中文(台湾)).
- ^ 林月里. 傳統客家八音中擦弦樂器的發展與技巧的研究 ──以中部地區客家八音班之調查研究為主 (PDF) (学位论文).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 2004 [2021-09-22].
- ^ 5.0 5.1 吕锤宽. 臺灣傳統樂器. 台北市: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2001-12-20: 86–88. ISBN 957-02-9794-8 (中文(台湾)).
- ^ 洪逸柔. 圖解俗文學. 台北市: 五南. 2016: 176. ISBN 978-957-11-8602-3 (中文(台湾)).
- ^ 龚鹏程. 北溟行記. 台北县中和市: 印刻. 2005. ISBN 9789867420879 (中文(台湾)).
- ^ 8.0 8.1 林鹤宜.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2015: 85, 172. ISBN 978-986-350-067-4 (中文(台湾)).
- ^ 樂器「大廣絃」. 歌仔戏主题知识网.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21-09-22] (中文(台湾)).
- ^ 10.0 10.1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 台北市: 五南. 2007: 236–260. ISBN 978-957-11-4705-5 (中文(台湾)).
- ^ 黄玲玉. 臺灣傳統音樂. 台北市: 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2001: 121. ISBN 957-02-8643-1 (中文(台湾)).